叶其宾
【摘 要】在课程教育的不断更新、改革的背景下,在当前的生本课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阔学生思维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连续性意识的培养,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性格的特点,开展灵活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是按照我校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问题连续性模式的教学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看法和建议应用在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问题连续性意识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起到明显的提升,对教学效果做出借鉴和积极的影响。
【關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连续体;应用
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帮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往往存在很普遍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只注意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对思维的引导极度的匮乏,完全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等会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无法达到历史教学和教育的目的。
1.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目前的教育模式
生本课堂是营造了包含着平等、民主、激励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目前的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归根结底许多高中历史教师还是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着重点在于灌输高中历史知识,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等,却忽视了思维引导和问题连续体意识的培养问题,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这样对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较佳,但是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成为“书呆子”,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目前有很多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问题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往往高中历史教师都强调历史知识传输,并没留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高中历史课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历史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只顾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长时间的处于机械、无思考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历史的运用水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问题连续体”在课堂当中的实施前提必然是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预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增加问题,依据“问题连续体”模式的应用要求而整体的设计系列性问题。“问题连续体”是一种新的教学路线,有研究证明,“问题连续体”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定有一定的策略,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教师长期的引导。笔者针对我校的高中历史课堂中高中生问题意识的浅薄和教师在问题意识培养上的现状,笔者认为当今的高中历史课堂应当把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首位,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问题连续体”模式教学措施。
2.1单一性问题
单一性问题属于事实类水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知识记忆、习题复习、知识感知可掌握的问题,依据“问题连续体”的教学理念,这类问题的方法、结构与结论都比较单一并且较为具体。单一性问题大多都涉及到数据与事实,也就是能够直观进行统计和分析的信息,在教学内容上普遍是能力要求较低级的知识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本当中所提出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问题,并要求学生分析统一六国的顺序;再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指的就是会议的时间等。这类问题都属于单一性问题,学生只要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听讲,都能够直接的说出答案。设计这类问题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2.2再现性问题
再现性问题属于概念性的问题,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归类过程中从而提出的问题。与单一性问题不同,这类问题在单一性基本问题的理解上融入了概念的层面,要求学生在记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理解概念并一定程度的延伸概念。再现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作为前提。这类问题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例如,在教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概念性的再现性问题:“分封制”内容、“宗法制”内容等。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延伸,并且可以利用相应的练习题加深记忆和应用。
2.3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属于概括类的问题,主要是要求学生统计多个概念,并建立一个概念结构框架,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历史原理与规律。引导性问题的设计需要将多个概念之间进行有效的陈述并进行概括。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必须完全理解概念的规律与原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能力。例如,还是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引导性问题: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类问题,大多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解决,最终要求学生能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2.4参与性问题
参与性问题属于理论阐述性问题,是各类关系之间的系统陈述,是理解并掌握原理与概念之后的分析性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性问题的设计需要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知识规律、概念以及原理的情况下设计定向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当中,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例如,在历史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时,设计以下这类问题:请用书中的例子来论证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析问题中所出现的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2.5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具备异地的开放性,属于自主分析、探究、猜测、创造等内容的问题。需要学生围绕着已经学习的知识,依据自身对事件的理解和猜测,通过探究学习,分析问题所涉及到的事件,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新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在当前所学知识范围内,对主题进行开放性的猜测,并主动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不仅有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自身对事件独特的情感态度与鲜明的价值观。例如,在“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分析宗法制和分封制对古代中国和后世的影响。这类问题属于相对开放的问题,其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理解程度进行随意的分析,学生所描述的答案只要有理即为正确。开放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优化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作用。
3.设计问题环境,利于解决问题
在生本课堂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些问题教学的气氛,通过设计情境问题、梯度问题,开展“问题连续体”教学。提升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性,这样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的开端是问题,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最明显的不同是创新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的某个知识点,而是教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使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能力。问题教育所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应当是传授具体知识,而应该是指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学习方法,从而能够解决连续性的问题,在解决连续体问题时,学生便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质量。
3.1历史情境的设计,问题教学氛围的营造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枯燥的科目,平常的交流当中所涉及的历史案例也较少,在教学当中,学习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现实能够接轨的教学环境和模拟现实可能出现的交流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交流的情境来适当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将学生加入到情境当中,将教学气氛营造起来。
例如,很多高中学生都无法分辨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很难分清楚。假设只是单纯的讲解,抽象地告诉学生两次工业革命形式区别和历史意义,可能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听得云里雾里的,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忆这些内容。所以笔者推荐,利用单一性问题进行提问与讲解,在讲解完每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之后,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交流场景,比如两个场景做对比。将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所创造的物体加入到场景当中,进而形象、生动的体现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再利用开放性问题巩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实质上的不同,这样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
3.2形象生动的距离,从枯燥变成趣味
在历史生本课堂教学中,直接将历史事件抽象的让学生进行记忆,其很难能够真正有效的记忆。在此时,便可以利用一些再现性或引导性问题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以“伟大的抗日战争”為例,首先可以让学生讲述你认为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学生会用不同的回答来论证,然后教师可以分析两个不同的时间点的区别在哪里,再可以得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可以看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然后可以让学生找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比较容易答出是全民族抗日,教学可以重点分析全民族抗日的概念,全民族可以从三个层面指导学生,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概念,就是汉族为主体,然后加上少数民族,让学生从教材中论证;第二是中华儿女,所有炎黄子孙,也让学生来论证,第三是政治力量的概念,就是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论述,从而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伟大”的理解。
3.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解决多种类型问题
各种类型的问题其难度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经验,在设计问题之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的分析问题。教师在课前需要对学案进行检查,寻找出在依据学案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做题指导措施。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沟通,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连续体”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能力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生本课堂中,利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得到提升。“问题连续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堂的教学要求,有利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发展,推荐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楚玲,张路遥.优化问题设计打造生本课堂例谈“问题连续性”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教改一线,2014.2(04):13-15
[2]杨雄敏.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新探[J].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7(12):11-13
[3]蔡铁权,蔡秋华等.公众科学素养和STS教育的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07):23-25
[4]陈冰鸣.发散性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3(07):23-25
[5]王英姿,徐世德,袁运开等.让每个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J].历史教学,2013.12(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