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长篇小说《康熙大帝》中,二月河饱含深情描绘康熙波澜壮阔的一生。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颇多。《康熙大帝》显然有着正面宣传康熙的创作目的,从作品的实际表现看,作家创作动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方面,作品既尊重历史,又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新创造。
关键词:二月河 《康熙大帝》 康熙 形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61年),康熙做得实在艰辛。顺治英年早殒,八岁的康熙即位,十四岁亲政,并翦除嚣张跋扈的顾命大臣鳖拜;力排众议,历经七年击溃尾大不掉的“西南三藩”;准葛尔汗葛尔丹纠结沙俄,悍然分疆裂土,康熙御驾亲征,率数万铁骑横扫大漠。在经受了缺粮、严寒的巨大困难下,使葛尔丹只领数十骑亡死它乡,中国版图金瓯不缺。创业难,守业更难,康熙是既守业,又创业:守的是满人入关,君临中原的业,创的是中华民族复归一统,内除忧患、外御其侮的大业。
有感于康熙的卓越和杰出,怀着对这一封建时代历史人物的无比崇敬,二月河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作品共分四卷:第一卷《夺宫初政》,第二卷《惊风密雨》,第三卷《玉宇呈祥》,第四卷《乱起萧墙》,共计二百一十回。
作品从康熙的幼年写起,把八岁登基的康熙描写成“天才”、“神童”。康熙即位后就立志夺回帝位,为此甘愿屈尊,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以学习封建文化与统治之术。与此同时,胸怀宏图大略的少年康熙,表面上假装甘当辅政大臣鳌拜的傀儡,暗地里却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与帮助下,团结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随后,康熙与鳖拜集团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在15岁时一举擒获鳌拜,扫清其余党,巩固了帝王统治,站稳了权力中心的位置。康熙亲自掌管朝政之后,在非常险恶严峻的政治环境中,施展雄才大略,在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作了周密部署,先后粉碎了腐朽势力的间谍战、美人计,经过刀光剑影的殊死搏斗,挫败了吴三桂的叛乱,削平“三藩”,招降了哗变的王辅臣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接下去,就像在《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的“内容简介”中所介绍的那样:“平息‘三藩之乱以后,康熙亲赴汴梁,视察黄河,四处物色治河能臣,疏通漕运;任用良将,东收台湾;开博学鸿词科,缓和民族矛盾;南巡金陵,祭祀明太祖,团结前明遗老;纳忠言,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倡孝道,扮演戏彩;北巡盛京,与东蒙古诸王结盟;西征葛尔丹,完成统一中华大业。”随后,第四卷《乱起萧墙》之中,着重描写了晚年康熙选择皇储的艰难复杂的过程,从中表现康熙政治上的成熟、果断和英明,以及他革除弊政、巩固开明盛世的雄心和魄力。
一.少年天子,王者之气
第一卷《夺宫初政》,着重描绘康熙从登基到擒拿鳌拜御宇天下的过程。为求真正帝王绝学,二月河为康熙虚化了一位神秘人物——伍次友。也许是喜欢读《红楼梦》的缘故,受贾(假)雨(语)村的启发,二月河以(无此有)这个人物为一代帝师,且描写其身份为前明大家族名公子,更是渲染少年天子的禀赋与天性。本无此人,意在说明康熙少时便有心通过与自己时代相近的前明学习王朝兴衰、替亡之道。在四大(满)辅臣柄国之时,在东南郑氏、中缅义军、中原秘密反清复明的情况下,二月河笔下的康熙不是放纵“汉人的文化抵挡不住满人的铁骑”的言论,而是正视汉人的文明:五胡乱华终汉化,自古王道得天下;元祖饮马黄河岸,指点江山几经年?在擒拿鳌拜的过程中,二月河显然是为汉人的角色着重浓墨了一笔:伍次友、吴六一、魏东亭、犟驴子等。在面对宫闱惊变的时刻,是汉人站出来捍卫康熙这位“夷狄之君”的。
而最为精彩的则是描写康熙对鳌拜等人的处理(第四十九章:“庆胜利法外施仁”):以政图治之大计,非常手段处置。仅是将为首几人斩杀,鳌拜一人终身监禁。此一战,一为真正亲政铺平道路,二为初试治国之才,三为彰显帝王天道。二月河并未过分夸张,而是娓娓议叙让刀光剑影与十几岁孩子不称的年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感悟少年天子的睿智与果敢、心性与帝道。
二.征伐天下,御宇四方
第二卷《惊风密语》、第三卷《玉宇呈祥》主要彰显康熙的武功与文治。入关未久,中枢刚立,人心思定,亟需发展经济,因此稳字当先。然而,年轻的皇帝面对众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撤藩,以消除国家的隐患,其目光何等深远,其志何等坚忍。二月河在第三卷中也给吴三桂等人不少笔墨,以侧面展示年轻皇帝面对的对手有多么强大:三藩皆百战余生之人,各为统兵大帅数十年,手下皆能征惯战之人。而康熙长于深宫,未曾涉险,虽有擒拿鳌拜在先,可统兵作战、生死之线岂能儿戏。二月河在原有史料基础上着力渲染康熙此时的表现,在满贵汉疏的朝堂之上,康熙大胆启用汉将周培公,一破察哈尔王军,二收降陕甘提督王辅臣,三与吴三桂决战于湖南,可谓勇于任事、敢于用人、坐观天下、笑看风云。台湾战事更是决绝面对,统一大业岂能让他人之手?他继承伍次有的征伐大计,“先勘东南、再定西北”。在第156回“西域平天下归一统、黄河清玉宇呈祥瑞”中,二月河写到:“皇帝和马夫一样,每日只在午间供应一餐!造旨传下,将士们无不失声痛哭。”以身作则,朴实无华,同苦同累,护卫国家。而文治的笔法较为细腻,从开办博学鸿词科到江南祭奠明孝陵,从请黄宗羲、顾炎武出山到允许其归隐林下——二月河这位粗犷的汉子此时此刻特有的民族情结也暴露无遗。他太在意自己的主人公了,小心翼翼地浓墨淡采来展现康熙帝的文化光芒。
三.遴选后人,目光百年
第202回(“悲前景穹庐抚琴弦、议继统深宫论遗诏”),在位近一个甲子的皇帝老了,不能不考虑身后事,皇家更为重要。虽儿子众多,但九王夺嫡、雕工天狼,齐桓公、唐宗宋祖等憾事,前车之鉴,不得不多想、细想。为自家,更是为整个国家,自己付出之多,皆历历在目。二月河又是特别安排两位汉人来与老康熙参谋天家后事。二月河写到:“看皇孙!”方苞冷然说道,“由一个好皇孙,可包大清三代盛世!”康熙猛地想起在热河行猎时见过的弘历。晚年,本应是抱孙享受的季节,而二月河笔下的老康熙却是别样的光景:一臣子体弱可告老还乡,而帝王必须到离世的那一刻才真正得到解脱;二皇子们闹家务需要处理,国家大事更需要处理,身心憔悴、无法分身。在众位皇子中,康熙最终在临终前选出了新皇——雍正。事实上,正如方苞所说,康雍乾前后130余年,可谓盛世,创造了整个封建时期的统治神话。
关于《康熙大帝》的创作,二月河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厚重历史文化、并从中挖掘人性的光辉与悲壮。在二月河的认识当中,康熙帝无论是解决民族矛盾问题还是三次亲征准噶尔、解决吴三桂、收复台湾,都是做出了很大的功绩。同时,康熙本人在音乐、诗词、书法、医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极不常见的。所以,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就是围绕这些史实来塑造一位伟大的君王。
由于康熙的卓越贡献,中外学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康熙在历史上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俄国彼得大帝齐名,博得后世极高评价。晚清曾国潘,将康熙列入“自古英哲非常之君”中,并进而与周文王并列:说:
汉武帝,唐文皇,宋仁宗,元世祖,风流所被,不过数十年而止。惟周文王与康熙,阅数百年而风流未泯。周自后稷十五世集大成于文王,后世皆若秉文王之德。清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之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
这里所说康熙集清朝六祖一宗之大成,风流所被阅数百年未泯,其后世英贤皆沐圣祖之教,既是肯定康熙的事功,更是赞誉康熙的思想,认为其拥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
法国人白晋,在《康熙皇帝》一书中,对康熙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敏锐的洞察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意志、非凡的天赋、渊博的学识和好学精神、修明的治绩,直至堂堂仪表、凛凛威风、炯炯双目、端正的五官、高雅的嗜好……无不钦佩。评价康熙是在法国以外,“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圣明的君主”。
对于上述情况,二月河了如指掌。他的《康熙大帝》显然有着正面宣传康熙的创作目的。从作品的实际表现看,他的创作动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历史小说不等于历史本身,它当然必须尊重历史,但又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创造。二月河扎实地掌握了史料、研究了历史,但没有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揣测古人,作品中的情节设计和细节处理体现了应有的文学性。另外,《康熙大帝》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描写了康熙做的事情,还注意揭示他的内心世界,显示其性格的丰富与复杂。作品写出了康熙作为皇帝的角色特点,也描写了他作为人的一面,他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既写了他的文治武功,也写了他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驭人之术。然而,必须指出,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美化康熙的倾向是相当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高翔.康雍乾统治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二月河.康熙大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张书恒.倾斜的道德与思想天平[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2).
[4]王增范.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缺陷[J].中州学刊,2006,(3).
[5]近代清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克.从命运自觉到凿壁借明[J].贵州社会科学,2005,(7).
[7]孟昭信.康熙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9]魏源.圣武记[M].上海:中华书局,1979.
[10]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介绍:李晨阳,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