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2016-11-19 00:24赵雯雯�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鸿门宴

赵雯雯�オ�

[摘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与生成,是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魅力所在。教师只有进行精彩预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鸿门宴》的教学为例,阐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高职语文《鸿门宴》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19

预设与生成,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就好像一叶浮萍,变得飘浮不定;没有课堂生成,课堂又如一潭死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精彩预设,生成前提

《鸿门宴》教学设计中,整节课大致由三个问题板块组成:1.鸿门宴上刘邦得以逃脱,谁记一等功?2.功劳簿里应写哪些内容?3.垓下之围,胜负已分之时,刘邦和项羽回想起当年鸿门宴的情景有怎样的感慨和评价?

学生积极地阅读文本,思维发散,踊跃发言,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关于1、2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发言概括如下。

生1:张良功劳最大。他精通韬略,可以说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生2:樊哙功劳最大。他的功劳概括有四:一是搅黄了项庄舞剑的局面;二是闯帐的勇气让项羽产生了敬佩之情;三是义正词严指责项羽背信弃义;四是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帮刘邦做出迅速逃离的决定。

生3:范增功劳最大。他的政治观察力和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妄自尊大,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在鸿门宴席上未经项羽同意擅自安排项庄舞剑,欲杀沛公,因此项羽不采纳他的良策也在情理之中。

生4:项羽功劳最大。他重勇却缺少谋略,刚愎自用又缺乏政治远见。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鸿门宴中刘邦获胜与项羽的性格缺点是分不开的。

学生通过分析对人物有了深入了解,当谈到“胜负已分,刘邦和项羽回想起当年鸿门宴的情景,会有怎样的感慨和评价”时,有位学生引用刘邦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众人为之绝倒。

这节课设置的三个问题基本上辐射到了整篇文章,起到统领作用。就如一间屋子塞满了东西,便没法进行摆设一样,创造失去了空间,便也无法生成。只有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二、独特体验,生成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根本上说,课堂生成就是学生独特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与文本相互撞击而迸发火花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谈不上课堂生成。

探讨了三个问题板块后,教师又补充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壮之举,诵读了一段对这位末路英雄的评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项羽这样的一位英雄,你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交流如下:

生1:喜欢。项羽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举是民族的精髓。

生2:喜欢。“江东八千子弟”仅存二十多名将士,项羽选择自刎的方式谢罪,这也体现了他重情义的性格。

生3:不喜欢。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能审时度势,忍辱负重。

生4:不喜欢。我不认同项羽是“英雄”。(生成點)

第4位学生的发言让我惊愕了一下,我紧接着追问:“你眼中的英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说到:“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一定要有值得爱戴的地方,他的所作所为可以引领我们的行动。譬如前不久我在新闻中看到苏慧敏老师的事迹,当一辆‘夺命摩托车飞向过马路的学生的时候,她奋力推开学生,用柔弱的身躯挡住‘飞来的横祸……学生得救了,她却命悬一线。在生死抉择的瞬间,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这样的选择令我感动,她是我眼中的英雄。”听到这样的回答,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异口同声地喝彩,课堂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节课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对项羽作出多元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捕捉到了很好的“教学生成点”,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试想,如果在学生表示不认同项羽是位英雄时,教师惊愕之余随即作出否定的答复或是漠然置之,或是把预设的答案强调一遍,那么学生转瞬即逝的、充满灵动的、智慧的思维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课堂的精彩生成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斯陌)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鸿门宴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信息化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