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登权 ��
[摘 要]课堂有效的内涵随着课改的推进而丰富和变化,标准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围绕如何从互动性、实践性、发展性出发,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目标的实现做了粗浅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21
课堂是教学工作者展示教学技能、教学素养、教学观念的重要“舞台”,其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对课堂教学效能产生着深远、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也随着新课标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和丰富.众所周知,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最为耀眼的教学因素,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目标,就必须做足、做好、做优学生的工作,围绕学生的主体想办法、谋策略.笔者以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的预定目标,必须突出互动性、实践性、发展性.
一、有效教学应突出互动性,搭建双边协作“舞台”
运动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显著的运动、双向、互动特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教学纲要明确指出,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入互动、高效协作的有效“载体”.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目的,就必须将双边互动活动渗透和融入其中.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单边活动,而应该运用运动的观念,组织和实施教与学之间的实践活动,通过语言交流、观点碰撞、探讨协作等形式,搭建多种师生、生生之间双边交流、合作沟通的“舞台”,实现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演绎”.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根据知识内涵以及学生的认知实际,采用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组织初中生开展动手探究、交流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双边互动,引导初中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对边、对角线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小组讨论,从而在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中深切认知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让学生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学习认知、观察归纳、交际沟通.
二、有效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提供探究解析“时机”
只有让学习对象真正“动起来”,才能实现教与学活动进程的深入推进.但笔者发现,不少初中数学教师还习惯于“直接告知”,省略实践探究过程的教学方式.重结果,轻过程,一定程度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技能的提升.教育学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主体实践探究、思考分析的活动“主阵地”,只有动起来、探起来,才能生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数学课堂要达到有效目标,就
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锻炼,尽量提供他们进行探究实践、解析归纳的活动“时机”,将问题条件关系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解答问题的活动等任务教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如右图所示的△ABC中,∠BAC为直角,AB=AC,BD平分∠ABC,BE⊥FC.求证:BD=2CE.”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全程包办”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采用师引生探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解题实践活动.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要求证BD=2CE,就需要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建立BD与CF的关系”.师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得出解题的思路:“过点D作BC的垂线交BC于N,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根据等量替换从而求证”.教师进行指点时要强调学生注意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判定.最后,让初中生根据教师的指点,结合自身探析所得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这一案例的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了“师讲生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能动”特性,提出案例解题任务,指导探究解析活动,切实提高了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技能和素养.
三、有效教学应突出发展性,延伸教学活动“触角”
课堂教学是前进、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它既要以本节课教材内容为根本,又要跳出现有教材的“框框”,融入增加其他知识点内容,使课堂教学的“触角”触及其他知识领域,展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改革思路,发展理念,深度研究分析教材的知识架构,准确掌握中考政策要求的精髓,设计生动鲜明、典型具体的案例,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分析活动,逐步理清并掌握现有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间的关联,逐渐形成脉络清晰、条理清楚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素养.同时,要采用逐步渗透原则,借助典型的试题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时,只有遵循教学原则,坚持课改标准,突出主体特性,注重技能锤炼,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