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娜 王洪兴 袁磊
【摘 要】本文结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医学类独立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三全学院 人卫社 教学信息化
一、三全学院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三全学院2009年成立教育技术中心,启动信息化建设。目前自主建设校园网信息点建设15000多个,不断开展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平台的引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的购置等一系列工程建设。
目前,三全学院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略见成效,主要表现在:(1)连续五年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在全省、全国取得了良好成绩,受到河南省、教育部连续三年的表彰;(2)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多元化,在教学和科研中,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广;(3)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日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
二、三全学院进行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未来规划
(一)加强信息化教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在重视自身教育资源的积累和现有开放资源的利用的基础上,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与深度应用。到2020年,制作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种资源库,形成涵盖50个专业课程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1000个示范性优质课件。
(二)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
根据校园内部设施的建设进度,及时做好新建区域的网络覆盖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三大核心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完善2015级新生报到系统;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信息门户平台[1],方便快捷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组建信息化技术服务团队,保障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安全稳定运行。
(三)做好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及反馈
建立基于网络教学构建的教学共同体,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将学生进度、参与度、阶段任务完成度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涵盖学生态度评价、参与度评价、学习价值观、基本任务评价等等。
三、三全学院与人卫社合作的“双赢”契机
在2015年7月12日人民卫生出版社举办的“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上,人卫社董事长陈贤义表示:“人卫社的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医学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发展之路。”[2]
(一)以医学类数字化教材为基点,共建医学教育体系
人卫社于 2014年7月首发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2015年,全套53种数字教材全面上线。目前,人卫社已启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195种数字教材的编写和制作;2015年下半年还将启动近百种数字教材,实现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学习阶段及教学应用的“全覆盖”,形成全体系、高质量的医药学数字教材编写制作新模式。
三全学院自2003年成立至今的12年中,每年使用建材近200类,总计十万余册,其中,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中90%的都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三全学院对于数字化教材有着广阔的需求,为人卫社数字化教材的更新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强有力的信息反馈。
(二)共同助推开放大学建设,充实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
人卫社开放大学是人卫数字教育服务的落脚点,它将以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为主体,依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卫社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医学数字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号召联盟院校参与人卫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开放大学平台包括慕课通用平台、医学公开课视频服务平台及成员单位课程运营管理平台[3]。
三全学院在去年应邀加入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以建设一流健康服务型大学为目标,强化与驼人集团、宝岛眼镜、北京康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主动吸纳医学类先进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开放大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校领导的关注,定为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人卫社与三全学院合力共建开放大学,有利于开放大学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深层次革新。
(三)数字资源与教学相融合
三全学院定位为一所教学型大学,学校无论在办学机制、办学规模还是培养模式上都独具特色。如通识教育课程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程或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为主,在线资源为辅的教学模式[4]等,都是学校各类课程在实践中遵循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基本原则的体现。2015年,该校为全校最优秀的卓越班同学配备全校最优秀的教师,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教材授课,且已经决定拿出不少于10万元的研究经费,供师生做有关数字化教材“教”与“学”的研究使用。
四、三全学院与人卫社合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教的层面
如何利用优质的数字资源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优质的数字资源如何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衔接,如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融合,在线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与薪酬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思考研究。
(二)学的层面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氛围如何营造,考试评价体系与考试模式如何确立,“学”与“考”质量的诚信问题如何监管,也是可思考的范畴。
(三)支持层面
技术支持、理念支持、资金支持问题,信息化支持平台需求开发问题,管理与运行问题,本土化个性化问题等,都影响制约着数字资源的进一步推广,需要在合作中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珩.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兰舟.人卫社举办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J].出版发行研究,2015(08):102.
[3]王运平.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 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出版,2015(16):87.
[4]邓慧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