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惠娟
小学品德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也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一、品德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现在的小学书本中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书是每个学生都人手一本拥有的,可见,小学品德教材的有效运用的重要性。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最突出的变革就是突出了生活化与综合化。为体现生活化,教材编写者以生活中真实的矛盾与冲突为焦点,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精选、提炼并生动展现包含矛盾与冲突的典型问题与事件以及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典型事例。而教材的综合化特点,是基于其对原品德、社会、低年级的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专题教育的重构,它打破了原先教材的编写体系、思路,改变了教学内容以文本呈现的方式,用明快、零散的图画、照片等图像符号与简短、精炼的文字符号构成了课文,这些符号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隐藏着德育的价值意义,对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随便问一位青年教师:你能把握教材吗?他会很自信地说:“没问题!你说课本中哪个题我不会做?哪篇文章我不会讲?”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而品德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教材之后先简略地通览几遍,在对照教参弄清自己不解的地方,最后下载或手抄网络上共享的教案设计甚至课件。这样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深度的解读与建构,品德书本教材自然是不能有效利用。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不清楚,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匹配,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品德教师有必要认真解读教材,并把它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
二、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同时,教材中的图片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不强求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遭遇进行重组,以儿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叙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教学《保护水,节约水》一课,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欣赏青山绿水之美,引出 “水姑娘”的形象,并以此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水姑娘”为什么愁眉苦脸了呢?怎样做才能让她重现笑容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入手来讨论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并付诸行动,从而提高学生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
三、灵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
《品德与生活》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新编教材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状况有所侧重。在教学《爱护公用设施》这个主题时,教材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周围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朋友”,说说“朋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朋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朋友”做点啥?这个话题对农村的孩子怎么展开?一方面,农村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路灯等可能较少,但是农村的孩子将来一定有机会接触城市生活,着眼未来,让他们了解有关常识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农村除了水渠、桥梁、河堤等公用设施外,更多的是树林、山丘、河道等公共资源,应引导孩子加以关注,从小树立公德意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