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日,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无数网友点赞。照片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身下垫着纸箱板,身上盖着棉被,趴在尚有结冰的路面上。在老人旁边,一名穿着警察制服的小伙子单膝跪地用大腿和膝盖为老者枕著头。“真是中国好警察!”“两个人都让我心疼,还是有好人的。”看到照片,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小伙子的赞许。
扶老人的民警叫做郑义。担心老人着凉,郑义单膝跪地,用手扶着老人的头,把膝盖和大腿枕在了老人的头下面。“当时也没想到扶不扶的顾虑,觉得自己是人民警察,就应该这么做。”郑义说。他担心贸然移动老人会带来二次伤害,用膝盖给躺在原地的老人当枕头,在冰面上足足跪了1个小时。
述评
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每隔一阶段,该类话题就会伴随着相关事件出现,被大众围观。有观点认为,扶不扶话题之所以反复被讨论,相关事件反复出现,症结就在于“举证”难。
“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在道德滑坡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害怕扶的风险——万一被讹怎么办?当中国发生此类事件后,有很多声音呼吁,破解这样的难题,就需要先靠法律来“扶起”道德。此前北京和深圳就通过立法作为最后的底线来维护帮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举证的详细规定,着重在“无过错推定”和“责任豁免”方面为好心人撑腰,有效地为道德护航。
然而,法律真的可以扶起道德吗?我们不可否认立法依然有其局限性。扶不扶关乎的是人性的两面性,单凭法律无法考虑到很多复杂的情境。民警郑义跪下扶起老人的一瞬间,闪耀着的是人性光辉的一面,他的行为不仅是助人为乐,更体现着一份难得的孤勇,在众人怯懦中,他勇敢地施以援手,不惧人性中严寒的一面,这份太阳般的援助才能够让人心生温情,扶起那冰冷的人心。当今社会“扶不扶”的拷问之下,民警郑义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法律可以激发“扶”的决心,道德的自律更能体现“扶”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