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平
摘 要: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而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类型。“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就是应这些需要而开展的一项研究。 通过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创新性人才的类型及特征,开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达到完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提高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创新人才的要求。为此,近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大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一线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创新性人才上。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创新性人才?
一、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由于大学存在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我们既要重视大学人才培养应有的共性,亦须强调大学自身的特色及个性。
确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要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高质量的应用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主要致力于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与此同时,又致力于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大学,是既上承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又下接高职高专教育,属于中间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大学。所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不同于以发现自然和研究社会客观规律来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以职业技能和岗位技术操作等单纯的规范式活动创造社会效益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创新性本科人才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理论转化应用、应用创新及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指导和实施等任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性人才类型特征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创新思想求解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其发展形态是综合集成,主要体现出资源整合与集成的能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分为设计型、复合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延伸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服务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从能力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捕捉商业机遇,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型创新人才既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分析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等能力。从学科结构角度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指理工科学生,还包括人文社科类学生。显然,本科应用型人才有许多共性的特征,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等。而本科应用创新性人才还应有其个性特征,尤其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掌握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方法及创新实践。
三、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
在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应用创新性人才的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厦门理工学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嵌入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积极探索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路径。
(1)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创新创业学分正式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制定了详细的《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试行办法》,对本科学生提出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学校创新创业学分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四个创新创业学分方可毕业,创新创业学分单独记入学生成绩单。其中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是指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所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评审或认定后确认的学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科技成果、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创新创业教育中增设“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设了“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主要开设了“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创新方法(TRIZ 理论)”等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教育与实践分阶段地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具体做法:一是通过创新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二是通过把创新方法实战性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系列的开设,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 理论)嵌入到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掌握创造力的基本 构成与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现代创新方法(TRIZ 理论)与实践。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通过创新案例的解析,实施“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讲授——交流研讨——互动式教学方式,依托学院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的实践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进行课题式实践创新,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该课程目前是以厦门理工学院若干个工科专业和管理专业为试点,分阶段地开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教育与实践,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TRIZ 理论)教学。第二阶段,结合实际应用问题开展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阶段,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 理论)应用到毕业设计(论文)或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3)“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的重点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方法的训练,特别是TRIZ 方法的应用实践,并结合专业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一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现实、 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在课程学习的要求上,更偏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是在理论教学中,要求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采取案例教学和课题式创新实践教学,结合课外拓展学习(讲座、参观)等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基础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实际,剖析创新案例,与学生交流讨论,使枯燥晦涩的原理、技法变得更加容易理解。通过课外拓展学习,使学生在现实创新成果的氛围中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学院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实践基地、开放式实验室等,在实践教学中支持学生题目自拟、方案自选、组成跨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随时预约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制作项目等课题式创新实践,学生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实验室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考核方面,改革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创新设计、论文、创新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四是要求学生把创新方法理论应用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去,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运用TRIZ 创新方法,综合选择和完成毕业设计;培养运用综合知识和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五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课题等,发布创新实践项目指南,学生根据创新实践项目指南选择项目,也可以结合专业自拟题目,利用学校开放式实验室等条件,应用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活动。此外,还可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公司,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形成小工艺改造、小产品设计、小技术发明、小革新建议,或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等问题,并应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四、创新教育对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成效
(1)通过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理论知识,具备了较强的应用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使学生了解了创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应用,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应用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把素质教育由观念变革推进到实际操作层面和教育普及层面上,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在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特别是运用创新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2)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的开展,完善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的教学计划、开设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课程系列等,有效地补充了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完善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3)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课程系列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课程”以崭新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专业以外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方法理论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形成了纵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方法,尤其是理论与实践及应用密切联系的教育方式,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新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提高和带动了学生参加创新性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的热情,竞赛成绩斐然。通过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方法知识,自然希望把专业知识和创新方法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尤其是参加一些实战性的创新性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为此,学校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创设了多种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据统计,近几年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有四百余项。 除此之外,学院还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科为背景的各类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益众.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0-05-20.
[3]唐景莉,董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错位竞争求突围[N].中国教育报,2011-11-01.
[4]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