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以下简称部编)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新编语文教材采取“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内容。“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注重革命传统教育,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选篇小学40篇,初中29篇。“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如何理解新教材的新变化,如何用好部编教材等问题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从2014年5月开始,重庆小语界就参与了部编教材编写讨论;2014年和2015年,万盛、丰都、九龙坡、开州等区县曾先后两度承担教材试教任务;2016年8月,重庆有五位特级教师到北京参与了2~6年级的教材审读。《今日教育》特邀重庆小语教研员及特级教师展开圆桌对话。
张咏梅(主持人 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重庆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员):对于部编语文教材,我用了“更中国、更语文、更儿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更中国,彰显文化自信;更语文,立足学科素养;更儿童,扎根学本立场。下面请各位老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更中国
从多篇目、多角度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何小兵(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部编教材从多篇目、多角度来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天地人 你我他》一课,“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而“三才之道”出于《易传》,《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金木水火土》是对微观世界以及时空的认识,《对韵歌》呈现的是汉语言的韵律美,《剪窗花》传承的是民间习俗,“日积月累”有对珍惜时间、踏实行动的熏染,还有古诗、现代诗、童谣、绕口令、儿歌、三字经等。
张国林(奉节县教师研修中心):部编教材来了,它还带来了“识字加油站”“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它们将一手牵着课内,一手牵着课外,带领孩子们走进语文的大千世界,走进浩瀚的中华文化。
更语文
重建语文知识体系,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张咏梅: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姓“语”:“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课外阅读课程化”“宽泛的人文主题与明确的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语文能力与习惯培养序列化”。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回应?
黄兰(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部编教材重建使语文核心素养落了地,生了根。语文素养的各基本要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成一条和“宽泛的人文主题”均衡递进的线索。语文要素有主线、分层级、成序列,结构清晰。单元导语呈现目标要求,是主线、明线,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分层级的体现单元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并作补充。如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像这样螺旋上升的序列还很多,老师们拿到这样的体系,年段目标、分册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就会了然于心,知道什么时候教什么。这样的教材势必会增强一线教师教学目的性、整合的意识,也势必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清晰,印象深刻。
瞿涛(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朗读,设计了两个训练点:“读准字音”和“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 把培养朗读能力这个系统工程分解成了若干循序渐进的训练点,可以预见部编教材在朗读序列化训练方面有系统的考量,更能感受到编者对语文立场的坚守。
叶林(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我们在试教的时候专门研究过一年级上册的“识字加油站”,6个加油站共计识字31个,它的目的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认识一些常用字,复现随课文出现过的生字,补充一些新字,使识字更系统更科学。这就解决了随文识字所带来的识字欠缺规律性的难题,无疑是一个创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关注整体,把握目标。“识字加油站”这一栏目不是孤立零散的存在,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将其置于单元整体当中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二是联系生活,感受识字内容的丰富。三是注重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刘小波(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我参加了六年级下期的教材审读,特别关注到了课后练习题。部编教材将语文核心要素分成若干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分布在各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中,成为部编新教材编写时凸显语文课程本体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课后习题设计,力求精准,颇费苦心,最能体现编者落实语文要素的决心。如六(下)一单元单元导读的语文训练要素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第一题就设计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第二课《腊八粥》课后第二题“说说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那几件事情,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都体现了对语文知识的精准设计和落实。
彭忍冬(万盛区教师进修学校):新教材“课外阅读”高度关注学生阅读心理和发展规律,从“阅读兴趣”到“阅读方法”再到“阅读品位”,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第一学段设置“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引发阅读兴趣;二、三学段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第四学段专设“名著选读”,每次“名著选读”课,注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方法。如何用,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八次阅读活动在文本上提供了选择的方向,在策略上提供了指导的依据。例如,栏目选编了《拔萝卜》和《猴子捞月亮》等具有“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给家长推荐类似文本,并通过仿说、创编等形式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李雪梅(永川区教科所小语教研员):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的“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生本化的教材编写设计。但是,学生家庭人员结构的差异和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长的缺位、留守老人文化的缺失、现代化学习设备的缺乏,都严重影响这一板块的实施。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解读好“大人”与“一起”两个关键词。一是“大人”广义化。把“大人”广义地定义为其他亲人、邻居、朋友、熟人,只要比孩子自己读书能力强,都可以是老师。这正应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另外,“大人”还可以是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设备,老师可以教孩子搜索朗读录音和“电子大人”一起读书。二是“一起”灵活化。“一起”可以是网络化的视频共读、电话共读等形式。“一起读”也不局限于齐读和亲教子读,也可以是有检验和鼓励性质的子教亲读、接读、考读、抢读、诵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更儿童
教材也是学材,让孩子们喜欢是应然追求
张咏梅:教材也是学材,让孩子们喜欢它是应然追求,接下来想聚焦“更儿童”这样一个话题,看看老师们又有着怎样的发现与理解。
胡平(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部编新教材重视儿童自身语文经验基础与个性化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装帧版式,更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教材由原来的大32开本改为16开本,继续沿用彩色制版,色彩鲜艳明快,字号、行距的设定更科学,符合一年级孩子的阅读视觉要求。教材配图除直接引用傅抱石先生的一幅画外,均采用手绘儿童画,更直观,易于让孩子接受。二是将拼音学习置后,顺应儿童认知特点。孩子入学前或多或少都有些汉字的基础,一入学先学几个常见的汉字,孩子可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汉字,这让孩子觉得语文学习没有什么难的,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然后,在学简单汉字基础上再学拼音,自然形成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杨文(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纵观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重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发现的美妙旅程。一是在“我的发现”中鼓励“发现”,激发主体意识。“我的发现”在教材中出现了两次,选取了最常见的偏旁表意的代表,即草字头、木字旁、日字旁和人字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成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当知识不是直接呈现给孩子,而是以学生自己发现的方式呈现,学生就能在发现的过程中体会乐趣。二是在拼音情境图中发现拼音与口语的联系,获得学习的愉悦。在汉语拼音学习中,每个情境图都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有故事感,其中还包含了本课字母的音或者形。例如“ai、ei、ui”一课的情境图,画面上是一群孩子坐在房前的大树下听奶奶讲故事。老奶奶的“奶”有“ai”的音,孩子们挨着坐,“挨”也有“ai”的音;孩子们围在一起,“围”有“ei”的音;桌子上放着杯子,小孩子背着书包,“杯”和“背”有“ei”的音;学生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老奶奶的头发是白色,小孩子的头发黑色,左边小女孩胳膊放在腿上,“白”“黑”“腿”中分别有“ai、ei、ui”的音。三是丰富多样的识字方式让学生每天都有新发现,培养自主识字与阅读的能力。如字理识字、传统蒙学识字、看图识字、事理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儿歌识字。连环画课文《小蜗牛》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这一课一改前边课文全文注音的方式,只有部分字注音。这里边寄予了编者的苦心,即希望学生能利用这学期认识的两百多字自主阅读,从中体验一种成就感——“哦!我认了这么多字,我可以自己去读书了!”
彭静(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部编教材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通过语言、声音、活动的画面创设出真实的交际情境。一是话题精选。一年级上册四个口语交际的话题都注重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如,一年级上册第三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用多大声音”。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教材中创设了三个情境:一个是在图书室;一个是在老师办公室;第三个是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故事。二是方式多元。在一年级上册的四个口语交际中,分别呈现了游戏、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看图讲故事等形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是目标呈现明确。部编教材以小贴士的方式呈现每次口语交际的要点,使学生的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要求“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和“注意听别人说话”,培养孩子大胆说、敢于说和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第二次“我们做朋友”则要求“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低段目标中“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与别人交谈”,“ 态度自然大方”等要求的具体化。第三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用多大声音”。要求“有时大声说话,有时小声说话”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场合、对象,用适当的音量与人交谈,这是社交礼仪的要求。
张咏梅:更中国、更语文、更儿童的教材带来的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主编陈先云主任说,部编教材好教,但是教好不容易,需要我们用实践来转化和丰富。
整理/本刊记者 黄瑞
部编语文教材的五个亮点
新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变化:先识字教学,后拼音教学;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很多经典课文恢复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同时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融入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哪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的课型。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建议老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5.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采纳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最需要先认识的300字安排在教材中。
综合整理自教育部网站、《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