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18 14:45贾青杨志刚李彦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0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汽车产业

贾青+杨志刚+李彦龙

摘要:工业4.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尖端技术不断普及化。在此背景下,重点工科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是顺应时代发展,尽快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在大众化教育开展的同时,精英教育亦不能忽视。作为国家“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院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推出“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方案,采取国内外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多方协同联合培养模式,在跨国合作实践项目中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完善和扩充,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有效提高,为企业培养精英人才。

关键词:多方协同;知识机构多元化;汽车产业;国际化人才;精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03-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有决定性的意义,精英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高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扩张,中国高等教育空前发展,中国开始进入马丁·特罗所谓的“大众教育”阶段。教育的大众化不可避免地对教学质量提出新的挑战,精英教育不应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削弱。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在美国,今天的哈佛、加州Berkeley大学比以前更加精英化了。马丁·特罗也强调“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中型的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应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精英。

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200万,而工程专业学生的比重约占三分之一,工科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学科分类,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科学生。重点高等工科学校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兼顾培养精英的功能,为此重点工科类大学不断尝试突破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大众教育的同时兼顾精英教育。

目前,我国工科高校输出的人才平均质量距离精英人才的目标尚有差距,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大众化工程教育模式无法很好满足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存在的具体问题为。

首先,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术,技术、实践相对缺乏,学生获得项目或团队实战机会较少;其次,教学内容求深、求细,强调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第三,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使学生在一个缺乏竞争力的环境中被动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四,培养目标与企业公司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第五,当前工程教育尚未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相应计划,缺乏知识管理、系统思考、团队协作、创造性与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很多重点高校都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同济大学也认识到大众教育基础上精英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模式。汽车学院作为同济大学的重点扶植专业率先尝试展开精英教育模式,立在为社会输出更多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满足领军企业要求、知识结构多元化、工程技术过硬且兼具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经过几年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

二、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对工科高校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4.0概念的提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更高的定位,力求实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完美结合。汽车学院作为该校重点扶植专业,其人才的输出具有更高的目标,希望直接向国际顶级企业输出精英人才。为此,对学生培养机制的思考与改革也是走在了其他专业的前面。

2007年开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开始建立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配合此模式的开展,在校内搭建了价值4.7亿美元的先进数字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模式建立了以满足国际顶级汽车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对培养体系定期优化使之符合国际发展需求。该培养模式体系目前以进一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选拔学生。真正的精英人才不仅需要高校的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的不断磨炼。因此该模式以“跨国合作实践项目”为载体,以顶级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配以先进的数字研发平台、网络沟通平台,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高。2009年成立的国内首家“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中的缩比风洞为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2014年成立的国内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更是为工业4.0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人才,为此,在该模式下,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专业指导,由国内高校教授、国外顶级高校教授、顶级企业专家多方协同联合完成,使专业知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专业技能满足顶级企业需求。该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科方向,与国内外不同高校同学共同开展项目,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实现了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在实战中不断把自己塑造成企业需求的精英人才,具备了很好的数字化研发水平、网络信息学习能力、团队组织及领导能力、国际沟通及协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与业内顶级企业的动态契合。

三、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建立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

精英教育大众化,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发展飞速,国际合作日趋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的关注热点。为此,该培养模式先以部分优秀学生为培养对象,开展精英教育,并逐步拓展至全体学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该模式以向国际顶级企业输送精英人才为目标,设立更高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培养达到以下能力,满足国际顶级企业的人才市场需求。(1)完整、先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行业国际前沿洞察力;(3)超凡的创新思维意识;(4)突出的数字研发能力;(5)先进的信息网络水平;(6)专业的团队组织、管理能力;(7)卓越的国际沟通、合作能力。

(二)促进了数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由于“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国际顶级汽车企业培养具有突出数字化研发水平的卓越人才,因此推动了一些数字化课程的建设。这些课程以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业内最新数字研发工具,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研发能力。在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部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三)提升了工程教育实践水平

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践教育。我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谈到工程教育理念问题时,特别强调实践理念,为此各个高校都在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教学经费不足,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给实践教育全面展开带来困难,因此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也只占教学的小部分比重,实践内容的设计大多基础简单,只能做到让学生浅尝辄止的水平,难以起到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能力的作用。而“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可谓大众教育中的精英培养模式,它以国际项目为实践内容,由国际业内顶级高校及企业教授和专家联合指导,采用业内最新研发手段及专业技术,和国际顶级高校学生共同开展实践。项目体系完整,涉及到多学科专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完整的国际一流专业知识培训且知识结构多元化,能力达到了国际顶级企业对人才水平的要求,实现了精英教育在实践的中磨炼,提升了实践教育水平。

(四)加强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流师资是一流教学质量、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工科高校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大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知识的传授缺乏与企业应用的关联。另外,工科高校教师很少关注国外高校教育体系,对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及方法了解甚少,很少注重在教学方法上提升自己。而“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平台。与顶级企业的沟通合作很好地弥补了教师企业经验匮乏的漏洞,同时让教师及时了解到企业需求,按需调整对学生的培养。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不仅仅是学生间的合作,同时也是教师间的合作,在共同授课、共同指导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国外顶级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持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从2007至今,该培养模式培养了各个学院的学生近500名,其中大概60%来自汽车学院,20%来自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5%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5%来自中德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材料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其他学院。学生在该培养模式下,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拓展了专业方向外的知识,完善了其知识结构体系。在协同合作开展跨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学习了业内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开拓了国际视野,提高了国际沟通及合作能力,熟悉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增强了团队合作及领导能力。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创新、实践及跨国沟通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展的各个创新及国际合作项目屡获佳绩,2007—2008年在“PACE全球赛车项目”(PACE Global Race Car Project)项目中,同济大学学生参与了该车的重要空气动力学部件“扩散器”的设计及计算,最终制作出实物样件并成功装车,成为国际化跨校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2015中国概念车项目”(2015 China Concept Car Project)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工业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了从市场研究、造型设计到动力传动、空气动力学计算分析等工程设计工作,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汽车研发当中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有效的团队组织管理,充分发挥了“多方协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国际顶级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集成化的现代教育与实验平台的优势,获得了上海通用等企业的高度评价。

2010年,同济大学学生与国际其他高校一起展开SUT(Sustainable Urban Ground Transport)项目合作,成功完成了该项目市场、工程及模型制造的大部分工作。

2012年,由同济大学自主开发设计的农村车(Chinese Rural Vehicle)研发项目在通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并在同年国际年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2014年,由同济大学学生与国际其他顶级高校一起合作完成的PAMD(Portable Assisted Mobility Device)项目更是摘得路试第一、设计第一、工程第二的好成绩。同年学生自己的作品“新型便携式代步工具PAMD第二代小车”在2014年工博会上得以展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同济PAMD课题进行了专访,并在新闻上播出,各大教育/汽车网站也相继转载此报道,获得了良好反响。

2015年,由同济大学领导国际6所高校合作开展的项目RSMS(Reconfigurable sheared mobility system)完成了市场定位、造型设计、工程分析及模型制造的工作,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造型第一、工程制造第二的成绩。通过该项目我们同学的国际项目规划、组织及领导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学生团队合作及领导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国际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在该培养模式下得到大幅提升,同济大学的影响度也因此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同济学生的能力得到国际顶级高校及企业的广泛认可,之后许多国际知名高校诸如:意大利Politecnico Di Torino、韩国Sung Kyun Kwan University、美国Prairie View A&M University、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美国Art Center、CCS、英国Coventry University等纷纷寻求与同济大学展开项目及教学合作。国际顶级企业也纷纷吸纳该培养模式下的同学进入企业工作。该模式下的历届毕业学生70%进入业内顶级企业从事数字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20%进入国外顶级高校继续深造,10%留在校内继续深造。还有少数同学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实现了自己兴趣与专业的统一,转而进入设计类专业继续深造。

五、结论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4.0时代的出现,工业界飞速发展,这就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工程人才孕育的摇篮“高等工科院校”担负如何协调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培养更多精英人才的重任。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变弱。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迎合国际市场及业内顶级企业需求,根据业内顶级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国际顶级企业同步成长,采取与国际顶级企业、国际顶级高校协同培养的模式,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团队合作及领导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国际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输出了所需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桂娟,王勇,毕凤琴,张慧超.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案例教学法的时间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5,2(3):18-19.

[2]罗家莉.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9):111-112.

[3]潘新兴.对工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41.

[4]孙凌.我国工科类大学办学特色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9.

[5]黄强,高群玉,罗发兴.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改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66-169.

[6]张岚.精英教育的守望与理性回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201-203.

[7]潘懋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16.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汽车产业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试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中的信息化系统集成
山东高星级酒店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民办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