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秧歌顿颤步的表现形式

2016-11-17 02:39郑东方
现代交际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

郑东方

摘要:顿颤步对把握东北秧歌的动作、风格、韵律,更深入地研究东北秧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素材,在舞蹈教学与研究、创作与表演中展示个人别具匠心的艺术才华,演绎东北秧歌的特色,整体上勾绘出东北秧歌的舞蹈特征,深度挖掘出东北秧歌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东北秧歌;顿颤步;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74-02

一、东北秧歌风格动律

(一)东北秧歌的主要风格

秧歌在东北地区的流传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东北秧歌到了清代才有确切的文献可考。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剧人物,东北秧歌逐渐发展成为汉、满两族最普通的民间舞蹈形式。在不断发展中,东北秧歌吸收、融合了许多戏曲的舞蹈动作和其他种类秧歌的跳法,在保持东北秧歌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各家所长,更具有韵味,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

(二)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具有鲜明独特的动律特点,在东北秧歌中的身体动律主要有左右动律;前后动律和划圆动律。左右动律是身体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动律;前后动律是以腰为轴,有规律地左右、前后摆动,在舞蹈中驱动的力点在“腰眼”上。在动律中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驱动形成一体,但胯不能扭动。肩,是东北秧歌舞蹈中传情的重要部位,如“冲”“靠”亦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如划圆动律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由肩带动上身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反复交替。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肩的运动一定要和人物内心活动协调,这样才可以使秧歌扭得美、扭得活。

手绢是东北秧歌不可或缺的道具,“手巾花”已成为东北秧歌舞蹈中的一大特色,不仅有挽花、片花、掏花、缠花和摆、甩、搭、撩巾等十几种方式,还有托、顶、抛、叼等具有高难度的手绢技。手绢在舞蹈中塑造形象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手绢的耍弄也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动作,可以形象地表现特殊的人物性格。

二、顿颤步的形成

(一)顿步、颤步的主要特点

顿,顾名思义就是停顿,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忽然停止,又立刻接下一个动作。顿步,首先膝盖弯曲,出脚的时候踢抬要有力量,落脚快而且要稳,在落地的同时把膝盖一下子蹬直,在瞬间弯曲接下一个顿步(换脚或反面),这种有蹲有蹬的特点不但突显了“哏劲”的风格,也展示了步伐的“利索劲”。

颤,有颤动、颤悠的意思。颤步其特点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同顿步一样双膝微屈,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使膝盖上下颤动,全身随之颤动,一拍中可颤动一次或多次,颤步的曲伸一大一小,膝盖曲伸的过程中没有中断的过程,顿步的曲伸是落地的同时将膝盖一下蹬直。颤步这种步伐主要体现在吉林秧歌的舞蹈中,它区别于顿步,顿步是让动作立刻静止,再立刻转换,使动作表现得棱角分明,而颤步则需做得有规律并且连绵不断,舞蹈动作也多是优美抒情,体现了东北秧歌舞蹈中“稳中浪”的艺术特点。

(二)顿颤步的形成

在延续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色时,我们应该提出一些新的有极强创新性的观点。在创新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高跷秧歌,由于脚下绑有木跷,不容易掌握重心,两脚要不断地移动,上身和双手也必须随着重心移动而俯仰和甩摆,膝部要微屈,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发挥上身和双臂的舞蹈作用,舞姿多,“手巾花”翻飞如蝶。体现了敏捷、活泼和稳重相结合的美。在深入了解后,发现高跷技术难度高不容易掌握,在不断思考中发现顿步和颤步是具有独特风格和动律特点的两种步伐,单独看起来两种步伐并无联系,但两种步伐都是需要膝盖的律动。顿步能体现出东北秧歌舞蹈中的“哏、俏”劲,颤步则能体现出“浪”劲。不断发展的东北秧歌,经过艺术创新,我们尝试把顿步和颤步相结合,它区别于单独的顿步和颤步的特点,在相融合之后,不但不失“哏”劲、“浪”劲,而且能更好地表现出“哏中浪”的特点,而不再局限于单独的风格动律中。顿颤步能更好地诠释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哏”的秧歌舞蹈的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先从颤步开始练习。前面提到颤步的曲伸是一大一小的连带的,在练习中不难发现膝盖曲伸的连贯性很主要也很难掌握,要做得有连续性又不能缠绵无力,这需要反复练习和思索,之后需要把顿步和颤步融为一体,加强练习。在做顿颤步的时候,既要把颤步中的“浪”表现出来,又要把顿步带有的“哏”劲跳出来,从原地的练习逐渐到行进,之后可以变换方向增加一些新的构思。

三、顿颤步的表现形式与发展

(一)顿颤步的表演形式

顿颤步表演形式多样,无论是原地或是行进,都能体现顿颤的特点。节奏上的变化也是有规律性的,或者有一拍多次不规律性的。在单一训练中,无论是向前行进或向后行进,是最能突出顿颤步顿中有颤、颤中有顿的特有风格。在单一的行进中,普遍搭配东北秧歌韵律中最基本的左右动律,行进的同时可以使用双臂花、交替花等等。在练习中,这种动律与手巾花的搭配并不复杂,主要是能凸显顿颤步的风格和其他单一步伐的区别。顿颤步区别于其他步伐的,是其表演形式上可以是全脚的顿颤,也可在半脚尖上顿颤,全脚的顿颤更显“哏”劲,半脚尖上的顿颤则能突出“浪”劲。

在舞蹈表演中,不但要把顿颤步的风格、动律贯穿始终,在步伐的节奏上更是要多样化,不只单一地前进或后退,可以在十字步、三步一退中运用顿颤步手巾花,也可以使用大盖花与之搭配,或是对着其他方向行进,上身动律可以使用拧身,即使不搭配手巾花,只是放在卡腰位,这样的动作都可以突出“浪”劲。前进或后退时可以左、右后踏步行进,这样顿颤步的“哏”劲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顿颤步不局限在全脚,可以在半脚尖上运用,在比较平稳的节奏上,手臂随上身动律摆动,勾勒出关东女孩的落落大方,尽显“稳中浪”的秧歌特点。节奏上可以行进、三步一退或是停住,也可行进中突然后脚快跟上来,在某一秒钟某一个点上停住后再继续连接下一个动作,这样可以给欣赏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顿颤步舞蹈中,不单只是行进中能体现顿颤步的特点,在原地上做一些动作也能更好地演绎顿颤步里顿与颤相结合的妙处。舞蹈中可以在原地踏步的位置做顿颤步,并且把前踢、后踢融入其中,身体加上前冲后靠,随着身体的律动搭配双臂花,也可在前踢的同时加上手绢的小技巧。在原地上做顿颤步是比较有局限性的,但可以在身体的韵律和“手巾花”上多做些花样,使整体看起来更精彩。在舞蹈的过程中也可适当加入一些原地的颤、跑跳步、小碎步等动作,能增添顿颤步舞蹈的色彩,也更好地诠释了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俏、俏中哏”的风格特点。

(二)顿颤步的发展

顿颤步能更好、更准确地演绎出东北秧歌舞蹈中的“哏、浪、俏”的风格韵律,体现东北人民的性格,使表演人物更有地方色彩。顿颤步是顿步和颤步相结合的产物,在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做动作的时候不能往上蹿,这是顿颤步的重点亦是难点。

顿颤步这种新的表演形式的诞生,使东北秧歌表演更添色彩,也更具代表性,在不断发展中,顿颤步风格特点得到升华,发挥得更加极致,达到更高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薛莲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梁欣,徐波,张碧.地域性特征与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J].戏剧之家,2014,0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与地方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论地域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引导探究教学法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