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 方玉春
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实效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方玉春
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其本质就是追求“适性”的教育。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听课反应、精神集中度、解题过程……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最能够客观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尝试从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角度入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何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运用观察法、追问法等进行案例的分析。可以进行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案例分析,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多个学生解答观察的案例分析。笔者主要采用后一种方式关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试以一年级(下)数学中的题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再现】
《认识人民币》单元有这样的题:
其中的第(2)问是:用1元钱买一本练习本,应找回多少钱?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已经预想到可能学生会在这里遇到难题,于是选择了几名学生观察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如实加以记录描述:
学生一:吃力地读完题后,迟迟无法下笔;迟疑之后,最终写下8-1=7(角)
学生二(如图示):看完题,想一想,写下1-8=,停顿下来,擦掉,写8-1=,又停下来,再次擦掉,最后还是写1-8=2(角)
学生三:看完题,写了一会,指指图上的练习本,最终写下了10-8=2(角)
显然前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都出现了偏差,只有第三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都是正确的。在进行面批的过程中,教师就“你是怎样想的”和以上三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并如实记录了学生回答的主要意思:
学生一:
教师:读题目难吗?
学生:有一些字不太认识。
教师:怎么好半天才写下8-1?
学生:我在找练习本是多少钱。两个数字:8大1小,只能用8-1=7
学生二:
教师:为什么一开始写“1-8”?
学生:求找回多少钱,就用你给的钱去掉用的钱,找回的钱是1元里面的一部分。
教师:为什么又擦掉?
学生:1-8好像不能减,减不起来。后来写8-1,能减了,但是又不对,8角减不起1元;还是1-8吧,1元就是10角,减8角,还剩2角。
学生三:
教师:怎么想到用10-8的?题中没有10啊?
学生:1元就是10角。买练习本用了8角,还剩2角。
【案例分析】
有了上面的追问交谈,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就能大致掌握了,做出以下的分析:
【从题目本身说】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人民币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三名学生的反应上看,学生对于数量关系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用你给的钱去掉用的钱,就是找回的钱——找回的钱是1元里面的一部分”——学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好——都能够从图中提取出“8角”这个隐含条件,因此,数量关系、提取问题和信息这两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具备的。
3.但是,解决本题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合理进行单位换算”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单位名称”的不同对于解决问题是具有干扰性的,但是还没能达到自觉、自动地去进行单位换算解决问题。
【从学生反应来看】
学生一:识字、读题能力弱,造成了学生一解题的第一个障碍;同时,不能从题中提取出“1元”和“8角”两个数量,只能关注到“1”和“8”的数值大小,说明学生理解能力欠缺,对于计量单位认识不明。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只能意识到此类问题是用总的减去部分的,但是哪个量是总数,哪个量是部分,区分不清。这样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教师把这样的学习水平和数学能力定义为“水平一”——即只能观察到数据表面信息,对于数量背后的关系认知水平比较低。
学生二:最后写出了1-8的算式,其真实意思为1元-8角=2角,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信息的采集也是正确的。只是问题在于,在给定解题框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合理表达,缺乏的是灵活变通的解题技巧。教师把这样的学习水平和数学能力定义为“水平二”——即能够合理提取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是对于“统一计数单位”的认知不够深刻。
学生三: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正确、信息提取有效,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对于计量单位的本质认识深刻而清晰,表达清楚准确。教师把这样的学习水平和数学能力定义为“水平三”——即数量关系把握清晰,对计数单位统一后相加减的计算原理和单位换算清晰熟练。
【案例反思】
观察到学生的三种学习能力水平,怎样因材施教呢?笔者在课后分析讲解时,结合对于题目的分析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三种情况把握,设计了这样几个指向思维的关键问题:
从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针对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水平一的学生梳理相关信息)
可以怎样求出“找回多少钱”?(针对数量关系的提取,帮助水平一的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1元减去8角应该怎样列式?1-8对吗?可以怎样解决?(针对水平二的学生,帮助其理解合理的列式方式及思考过程)
反思:为什么不能直接1-8?怎样表示才能准确?(进一步帮助所有学生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方可进行运算)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思维,同时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水平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逐步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完整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讲评富有实效。
对于以上四个问题的思考,在留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问答。针对第2、3、4三个问题,采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说数量关系、互相纠正,达到明晰数量关系的教学目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在异质分组合作的情况下,水平一、水平二的学生均能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完整地表达数量关系,让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同步。
反思以上的“观察——谈话——针对性教学”的过程,笔者发现,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真正实现“适合每一个”的教学虽然比较难以实现,但是“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学时可以有效达成的,并且真的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笔者将坚持结合练习中的题目进行类似的过程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很多问题并对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到了每一层次水平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