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挺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一种基于正负靶心贴近模型的应用
· 王挺
虚拟研发团队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协作环境下的新型研发组织,在其运行期间中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成员离开团队,从而影响团队整体研发工作。本研究首先描述了一类常见类型的虚拟研发团队——“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的过程,接着设立相应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优序图法确定各个决策指标的权重,然后应用多指标评判问题的正负靶心贴近法建立决策评价模型,按照与靶心的综合贴近度大小对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进行优劣排序,最后以实例将该方法应用在某“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过程当中验证其效果,有效实现对虚拟研发团队的研发行为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控制。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 成员选择补充 正负靶心贴近法 优序图法
从企业产生发展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讨和寻觅一种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获胜的研发组织模式。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地区、跨国的研究开发大量增加,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研发资源的空间离散度也在不断加大,这种分散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人才等分散的研发资源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已成为这些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IBM、GE、3M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对其研发项目管理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由地区性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部门员工构成的跨国界、跨部门的研发团队成为了这些公司组织研发活动的一个明显趋势,原来那种按研究、开发、生产、营销顺序的传统研发模式将被汇集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采用并行工作的虚拟团队所取代,这种现象也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虚拟研发团队的关注。
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协作环境下的新型研发组织,虚拟研发团队是以研发项目为中心,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的人员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项研发任务。与传统团队相比,虚拟研发团队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缩减成本、获得专家的机会等方面。由于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小而全、重复投资和缺乏竞争力等弊病,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化解产品研发风险,近年来许多企业纷纷组建起虚拟研发团队,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日立公司通过成立日立欧洲通讯实验室专门从事通讯系统的研究和网络系统软件的开发。作为一个虚拟研发实验室,它的四个成员分别分布在英国的剑桥、爱尔兰的都柏林、法国的索非亚—安提普勒斯和美国的达拉斯,其管理总部处在英国的梅登赫德,研究工作则由分布在以上5个地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共同承担(Snow & Miles,1992)。又如美国Valent软件公司,这是一家仅由10位雇员组成的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考特·班森和首席技术执行官科瑞斯·威廉姆斯住在马萨诸塞州,董事长安东尼·安东尼奥位于尤他州,有雷·特纳领导的工程团队据点在俄亥俄州,奥尔和其他几名员工则在餐厅和地下室进行工作。他们的联系方式主要包括蜂窝电话、电子邮件和旅馆会议,公司只在马萨诸塞州的Woburn租了一间小办公室用于接收信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物资产。但就在公司成立的短短3年时间里,他们用70万美元的投资换回了4.5亿美元的收入(Deringer,1991)。
由于虚拟研发团队强调充分利用己有的设计、制造等资源,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把握市场机遇,这一先进生产组织模式的实施将十分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同时缩短了生产准备周期、提高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是一种最常见的虚拟团队类型,它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该类虚拟研发团队通常由一个核心成员(或小组)及若干研发团队成员组成,其中核心成员固定地作为团队中枢负责制定的研发项目计划和预算,协调其他团队成员分散地开展研发活动,改善成员间的沟通和知识转移;其他团队成员通常具有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作为单独的利益中心分散在各地,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功能界定,相对独立地开展各自研发活动,他们相互之间的直接交流也较少。
图1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组织结构图
图2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过程图
(二)“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过程
在“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组建之后,其核心成员首先需要抓住市场机遇,对整个产品研发概念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并利用虚拟制造等技术完成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其他研发团队成员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与之进行的战略配合。完美组合的团队并非一开始就能建立起来的,很多时候都是在团队创立一定时间以后伴随着团队成员磨合逐步形成的(汤杰、岳新宇,2009)。但由于虚拟研发团队具有复杂的组织网络,在其运行期间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协作的共同影响,诸如人员匹配、制度设计、职权划分等方面不合理之处会逐渐暴露出来,极易发生部分原有团队成员退出的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征集补充由于原团队成员离开所留下的空缺,团队极易产生管理真空,并由此造成团队管理的部分甚至全部失效。这时,作为核心成员来讲,就需要针对特定的研发任务,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团队成员进行调整融合,特别是需要征集替换由于原团队成员离开所留下的空缺。在成员补充选择过程中,要将团队合作伙伴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公之于众,通过网上招标等形式扩大甄选范围;在广泛收集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决策评价指标综合评定每一个有意加盟的备选者,择优结盟,其补充成员的决策过程如图2所示。在上述决策步骤中,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和优化决策方法是两个最关键性的环节。
(一)指标体系建立
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的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受很多因素影响。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些影响因素,首选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此类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的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美国东库一家专门从事顾问的华伦公司建议采用8个指标评价潜在的联盟伙伴(吴宪华、张列平,1998),即:推动力、互补性、相处性、双赢性、集中焦点、整合性、成长性和一致性;Gilbert等(1994)指出,有效的通讯网络、文化融合性、经常保持联系、信任、合作的目标与企业的远景目标一致是实现不同企业的业务过程合作的重要因素;王晓红等(2011)将虚拟团队成员选择需要考虑的维度总结为成员的个体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成员间相互匹配适应的程度等三个方面;朱少英等(2004)建立了一组用以评价与监控动态联盟评价指标,包括动态联盟的响应时间、柔性、客户满意水平、合作关系、创新能力和运营成本等。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团队进行成员选择时普遍存在单一关注被选人科研能力的现象,而相对忽视了其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否融入团队、及给团队带来的整体效应等方面。此外,在对选择成员的指标设置方面,要么是采用定性的评价指标导致无法精确地衡量,要么只关注单项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使得很难全面衡量。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及其在运行期间的整体情况,在成员补充选择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两条原则:第一,伙伴选择是一个多标准问题,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必须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一些相互冲突的定性和定量中进行折衷;第二,虚拟研发团队是由多个分散独立的成员结成的动态联盟,是一种强强联合,要成功合作,就要考虑这些成员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实力以及其相互合作关系的相容性。
根据上述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本论文应用关系理论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过滤。关系理论给出了企业或人员选择合作伙伴时所使用的五个维度,即个体实力、对称适应状态、质量管理水平、沟通能力及合作信誉态度等。Johnson等(1995)的研究表明,关系理论的5个维度同样适用于灵捷环境下合作伙伴的选择。同时,由于是在团队运行期间补充选择成员,协作互补关系也应当纳入进指标体系中。因此本文在大量收集和深入研究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出6项关键因素指标,构成了“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评价指标及说明表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这里采用优序图法来确定上述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专家对多个指标或目标进行两两相对比较,最后给出重要性次序或者优先次序。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设xi(i-1,2,...,6)和xj(j=1,2,...,6)为“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的第i个和第j个决策评价指标,画棋盘表并将指标xi和指标xj分别按顺序放入表列和行上;其次聘请专家分别对列指标xi和行指标xj进行两两对比,给出评分aij。若指标xi比指标xj重要,则xi得1分;同等重要,则xi得0.5分;指标xj比指标xi重要,则xi得0分;最后将每项指标的评分进行横向求和,得到指标总得分 ,如表2所示。若指标xi的总得分为Ai,则其权重为ai=
在建立了“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评价指标体系以后,接着需要选择相应的决策方法。针对于虚拟团队成员选择的决策方法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不少的前期研究,有代表性的包括:Srinivas 和Baker(2002)提出两阶段成员选择过程模型;陈菊红(2001)等在两阶段成员选择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过滤、筛选、伙伴最佳组合的三阶段伙伴选择过程模型;王晓红(2011)等则针对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和需求运用可拓学的物元方法建立了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王娟茹(2007)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优先规划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陈雅莉(2009)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选择决策模型。上述研究的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借鉴,但是由于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团队组建初期成员的选择,没有考虑在团队运行期间中成员补充方面的情况,且较少涉及对具体形式的虚拟团队(如本文提出的“单核”型)成员选择决策。基于此,本文应用多指标评判问题的正负靶心贴近模型建立“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选择补充成员决策评价方法,按照与靶心的综合贴近度大小对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进行优劣排序研究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手段。
表2 指标对比结果棋盘表
称第i个评价对象到正靶心的靶心距的总离差d+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正贴近度,其计算公式为:
wj其中j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相应的,称第i个评价对象到负靶心的靶心距的总离差d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负贴近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w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正负贴近度可以计算出第 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贴近度,即:
为了验证本论文提出的“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方法,这里选择信息技术行业某虚拟研发团队作为实例进行应用。该团队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为典型的“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
目前该团队电费交易分析组由于D公司原来2人因故离开,团队需要补充新成员。D公司推荐9个备选人员(为方便起见用A-I表示),专家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及说明对这些备选人员进行评价。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出这些备选人员在各个指标上的综合评价值,见表3。
接下来邀请专家按照优序图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权重向量:
A(a1,a2,...a6)T=(0. 2182, 0. 1382, 0. 1738, 0. 1972, 0. 1574,01157)126T。
根据正负靶心贴近法原理,这里取正靶心r+0=(1,1,...,1),负靶心r-0=(0,0,...,0),由式1、式2和式3分别计算每个备选人员的正贴近度、 负贴近度和综合贴近度,其结果见表4。
从表4得出的结果可以发现,无论采用哪一种贴近度其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B和C两个备选人员为最合适的人选。而事实上根据该研发团队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选择B和C作为团队成员后该团队运作良好,圆满的完成研发任务,也正面验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图3 某虚拟研发团队的组织结构图
表3 备选人员各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表4 备选人员贴近度计算表
1.虚拟研发团队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快速发展更是为了适应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同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这种新型的组织形态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研发团队兼具科技创新团队和虚拟团队的特征,由于适应性强,重构性能好,市场反应快速,并能够通过合作集中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日益受到了广泛应用,代表信息时代下研发组织形式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2.“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虚拟团队形式,在组建或者运行过程中成员选择决策是首要和关键性的问题,合理的成员构成是团队顺利运行和成功完成研发任务的前提和条件。由于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是一项难以精确化的工作,要想做出十分精确的决策并不现实。因此,确定合理、有效的成员补充选择决策指标体系和决策方法是该类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3.在建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决策指标体系过程中,应用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整理和归纳出了6项关键因素指标,并采用优序图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以定性指标为主且能够进行定量化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避免过于复杂化,能够避免了单一关注被选人科研学术能力,而发生进入团队后不适应团队合作,无法融入团队的现象。
4.采用多指标评判问题的正负靶心贴近模型建立“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选择补充成员决策方法,按照与靶心的综合贴近度大小对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进行优劣排序研究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手段,并以实例将该方法应用在某“单核”型虚拟研发团队运行期间成员补充选择过程当中验证其效果,较为客观地解决了网络协作环境下虚拟研发团队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避免了单纯依靠定性决策所带来的缺陷,实现对虚拟研发团队的研发行为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控制。
1. 汤杰、岳新宇:《研发战略联盟伙伴评价体系研究》,载《商业研究》,2009年第2期,第126-129页。
2. 吴宪华、张列平:《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的决策方法及其战略评估模型的建立》,载《系统工程》,1998年第6期,第38-43页。
3. 王晓红、张宝生、陈浩:《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择决策研究》,载《科研管理》,2011年第3期,第108-112页。
4. 朱少英、徐渝、叶小青、何正文:《创新网络环境下伙伴成员的搜寻与选择》,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2期,第30-33页。
5. 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过程及方法研究》,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第48-53页。
6. 王娟茹、赵嵩正:《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优先规划法相结合选择虚拟团队成员》,载《工业工程》,2007年第6期,第105-108页。
7. 陈雅莉:《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32-136页。
8. 宋杰、党耀国:《正负靶心灰靶决策模型》,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1822-1827页。
9. 张慧颖:《基于灰靶决策的多指标评判法及其在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载《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第10期,第31-38页。
10. Snow C C, Miles R E. Managing 21st century network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20( 3): 5- 20.
11. Deringer J M. Strategic Determinants of Partner Se1ection Criteria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1, 12(1):41-62.
12. Gilbert F M, Young J A, O’ Neal C R.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in just-intime purchas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4, 29(2): 111-120.
13. Brothers K D, Wilkinson T J. Strategic Alliances: Choose Your Partners. 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3): 18-25.
14. Johnson M, Meade L, Rogers K J. Partner Selection in the Agil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gility Forum Conference,1995:496-505.
15. Srinivas T, Baker R C. A multi-phas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effective supply chain desig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1(3):544-558.
■责编/ 宋萌 Tel:010-88383907 E-mail: songmenghrd@163.com
Research on Member Replacement of the “Single-Core” Virtual R&D Team Based on Decision Model of Target Approaching with Both Positive Clout And Negative Clout
Wang Ting
(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 a new kind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Virtual R&D team must operate under the network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individual members depart from team in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procedure of supplement or replace the member in the “Single-Core”Virtual R&D Team. Then it designs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es the precedence graph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ccording to the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target approaching with both positive clout and negative clout, here gets a way to replace members among candidates.At last an example has been illustrated and get better results.So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per can effectively apply in predicting and controlling of Virtual R&D team development.
“Single-core”Virtual R&D Team; Member Replacement; Target Approaching With Both Positive Clout and Negative Clout; Precedence Graph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