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凯, 郭汉丁, 王 星, 王毅林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架构
陶 凯, 郭汉丁, 王 星, 王毅林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为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内在实现机理,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一般工程项目属性,利用“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从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内涵界定、基本原则、分担方法、契约设计、决策优化等五个方面梳理了国外理论研究动态;从影响因素、结构演化、效率评价、策略优化等四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关键内容,并从风险共担要素构成、影响关系、动态决策、过程评价与协同优化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阐述了风险共担实施框架的具体运作流程,研究结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科学的风险共担决策提供了参考。
既有建筑; 节能改造; 风险共担; 研究架构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国内外实践证明的有效市场运作模式。EPC模式的本质是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提供设计、融资、施工等一整套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收益中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的商业运作模式[1]。EPC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了项目中的多数风险,这种将项目中大部分风险分配给其中一方的风险配置方式制约着EPC模式的有效运行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合理的风险共担对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有效实施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起步较晚,在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方面多借鉴一般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经验,理论研究也仅仅停留在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等层面,基于EPC模式下多主体合作共赢的风险共担理论与实践更鲜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项目属性,通过梳理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一般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研究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并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探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内容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带来了许多独有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其合理风险共担的必要性。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EPC模式的内涵决定了ESCO需要承担项目中的大部分风险,项目风险的不合理配置直接影响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整体效益的提升,因此,合理的风险分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第二,EPC模式下ESCO通过与业主共享节能改造收益来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业主的用能行为是否规范是ESCO能否正常获取收益的决定性因素[2],合理的风险共担能有效规制业主用能行为,保证ESCO正常获取收益。第三,在维护原有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能耗利用率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施工难度增大[3],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复杂,大量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决定了项目参与主体间合理的风险共担是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的必要手段。因此,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合理风险共担的必要性,在考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特征的基础上,借鉴一般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理论研究成果,对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际意义。
自美国萧伯纳博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开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成为国外学者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近期关于风险分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界定、原则构成、分担方法、契约设计与决策优化等五个方面。
2.1 基于不同视角下风险分担内涵界定
对项目本质认识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认识视角下所对应项目风险分担内涵界定的多元性,对风险分担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的范式演进。Martinus、Hameed等基于对项目一次性生产过程的本质认知,从注重技术优化的管理学视角出发将风险分担定义为项目风险管理框架内的风险决策过程,其核心内涵是在准确识别与评价项目潜在风险的基础上,为风险分担选择合理的时间、合理的承担者以及合理的分配方式;Loosemore、Andreas强调项目的临时性契约组织内涵,指出以契约为载体的风险分担本质是一种界定风险各承担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制度框架,利用契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有效规范风险分担主体的经济行为;Ruuska、Rowlinson、Cheung从项目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本质出发,基于社会关系学视角下的关系治理理论,提出风险分担的本质是一种非正式制度下的项目治理手段,受到项目交易情境因素的扰动性影响,通过改善项目内部组织关系可以促进风险分担策略的合理优化[4~6]。
2.2 基于价值导向的风险分担原则构成
风险分担原则是指导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有效依据,不同原则反映了主体对风险分担过程的不同价值取向。Athena、Ingrid、Laure等认为主体风险态度是决定风险分担合理与否的关键,满足不同主体的风险偏好是项目风险分担的价值体现[7~9];Lam、Timothy基于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认识,指出合理的风险分担应满足项目各主体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原则,并强调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控制该风险的一方不仅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主体承担风险的有效激励作用;Nadel基于对风险分担公平性的关注,提出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认为在风险分担过程中如果某一方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则该参与方理应得到与其所承担风险相对应的收益;Hurst、Guasch从风险分担效率提升的视角出发,指出风险分担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风险分担的动态性原则,利用风险再谈判实现项目风险的动态分配有利于弥补有限理性的主体对风险分担的考虑不足,提高风险分担效率。
2.3 基于定性与定量的风险分担方法研究
实现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担方法,对风险分担方法的研究多基于定性的调查分析与定量的模型构建两类视角。Li、Athena、Joseph分别设计问卷对英国、希腊和香港建设项目风险分担过程中的风险类型、主体风险偏好、以及具体的风险分担结构进行了调查,并据此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Ke、Heravi则基于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总结对比国际上典型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方案,如英法海底隧道、伊朗德黑兰——查洛斯收费公路等,设计出了适合于本国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有效方法;Aurelija、Francesca认为业主与承包商之间风险分担的本质是其双方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可有效模拟双方风险分担并确定其最优风险分担方案[10,11];Calos、Xu提出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达到最优的风险分担方案,通过将模糊的分担原则与专家经验知识进行量化处理,依据量化后的信息构建风险分担模型,从而达到合理地风险分担决策。
2.4 基于柔性治理的风险分担契约设计
风险分担契约的不完备性及风险的可变性决定了风险分担的动态性,实施风险动态分担的关键在于柔性契约的设计。Joseph、Turner认为契约的内容不仅需要包括对合同双方提前预测到的风险进行界定分配,而且还需要为无法预测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预留一定的谈判空间,提高风险分担的协调柔性;Shan、Cruz指出合同柔性作为解决项目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偿机制,可以利用再谈判的形式实现对风险分担过程的动态调整,通过向契约内注入一定的柔性条款有利于风险分担事后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12,13];Athias从合同管理的视角分别剖析了合同柔性与刚性对项目合同执行效率的影响过程,指出过度刚性的条款不仅会限制项目实施的灵活性,而且还会导致项目效益增值路径的缺失,主张在合同设计时设置一定的柔性条款来达到合同刚性与柔性的适度均衡;Susarla、Carlos则基于项目治理理论,指出合同柔性作为体现项目治理策略选择与策略调节的能力显现,契约内的柔性条款有利于扩展项目风险分担策略的优化路径。
2.5 基于目标整合的风险分担决策优化
风险分担最优决策的前提是实现主体价值偏好、风险有效控制、项目整体利益最大等目标的整合协调。Martinus指出项目风险分担是一个系统的决策过程,合理的风险分担决策不仅要综合考虑风险有效控制及效益最大化等目标,而且还需要达到各目标的整合均衡;Medda、Jin在明确风险分担各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轮流出价博弈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分析了多目标整合条件下的风险分担决策问题;Lam、Khazaeni、Farnad从决策优化的视角提出风险分担决策过程中的各类目标均为主观抽象的判断,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利用模型将隐形的风险分担目标转化为系统的、定量的评判标准并整合于风险分担决策当中,可有效实现风险分担决策优化;Valipour则基于运筹学的多目标规划理论,以风险分担的最小化交易时间、交易成本和最大化效益为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实现了各类目标的优先排序并达到了风险分担最优决策。
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编著的《风险分析与决策》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开始,国内学者在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结构演化、效率评价、策略优化等四个方面。
3.1 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受到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组织环境变化等内外部因素的交互影响。穆尉鹏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角色认知理论,从参与者对PPP项目融资模式的理解误区、政府角色的转变、参与方风险偏好等几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各因素对合理风险分担的影响规律;董宇、王垚等基于关系治理理论下组织间信任因素的影响机理,分别利用仿真模拟与实证分析探讨了承发包双方信任关系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担过程的影响机理[14,15];杜亚灵等则从社会资本对风险分担的影响机理出发,将风险分担过程划分为初始分担与再分担,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讨论了不同社会资本情景对风险初始分担完备性与再分担实施效率差异性的作用过程[16];尹贻林等则在识别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的ISM方法构建了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模型,揭示了影响风险分担过程各因素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与传导机理。
3.2 风险分担结构演化研究
风险分担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内各因素对风险分担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其分担结构的动态演化特性。刘新平、柯永建等基于项目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将风险分担过程按项目发展时间序列划分为风险初步分担、全面分担及跟踪再分担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项目内外部环境的特征,得到了不同时点的风险分担结构[17,18];严玲、尹贻林从契约优化的视角体现出风险分担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将风险分担过程解构为对应于合同缔约与履约阶段的风险初始分担与再分担,利用风险再分担对初始分担的补充与调适作用,实现了风险分担过程的动态循环,得到对应于不同状态下的风险分担结构。许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项目风险分担过程的本质是一个无限期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随着博弈双方风险信息掌握程度的不断完善,风险分担的结构也逐渐向着有利于双方共同利益的均衡状态演化。
3.3 风险分担效率评价研究
风险分担效率是体现项目风险分担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衡量风险分担实施效率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评价。朱宗乾、李艳霞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分别从项目整体成本控制、风险损失降低、主体积极性调动等三个方面对风险分担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19];柯永建将风险分担效率评价的优劣标准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层级,指出风险分担效率评价应该综合考虑理论层级的完整性与应用层级的效率性等指标测度。周利安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项目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项目风险分担效率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董威等基于风险分担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及各指标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风险分担效率评价的关键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3.4 风险分担策略优化研究
项目风险分担主体的有限理性及风险分担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风险分担策略优化的必要性。刘先涛等针对传统BOT项目风险分担模式的制度缺失问题,提出从规范风险分担各主体行为决策动机方面对风险分担策略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包括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归化制度及行为幅度制度三种激励与约束制度在内的新型风险分担模式[20];慕银平、杜亚灵从契约优化的视角出发,主张在风险分担合同内注入一定的调整柔性来提高项目风险分担事后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以期拓展风险分担策略的优化路径;林媛等则基于管理学范式下的技术优化视角,构建了以模糊控制系统为主体的项目风险分担决策模型,利用模型将模糊的风险分担原则与决策者经验进行了量化处理,提高了风险分担决策的准确性。
国内外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在风险分担原则、契约设计、影响因素、决策与效率评价等方面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在风险分担内涵界定方面,现有研究普遍将风险分担视为界定主体风险配置关系的制度框架,在此框架内,各主体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为导向,难以达成合理的风险分担共识。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是稳定的主体合作关系,因此,如何实现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风险共担是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需要研究的内容。其次,在风险分担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仅仅停留在对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识别层面,缺乏定量的研究,而且针对各影响因素间关联关系与作用传导的研究也鲜有涉及,因此,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来讲,定量分析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与影响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分担效率评价方面,现有研究多数关注于面向结果的风险分担效率评价,而工程项目的一次性与不可重复性特征决定了面向结果的评价方法无法充分体现其价值,因此,考虑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施工难度大、风险因素复杂等特性,构建面向风险共担过程的效率评价机制,分阶段、多层次地对项目风险共担策略实施定量评估,对风险共担效率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在风险分担决策优化方面,国内外学者多数从技术优化与契约优化等层面进行了探讨,但基于多种优化路径的协同治理研究还鲜有涉及。事实上,单一的策略优化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项目风险共担最优策略的实现要求,只有通过多种优化手段的协同治理才能达到风险共担策略优化的最优状态。因此,实施风险共担策略的协同优化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而言尚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综上所述,EPC模式的应用决定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的必要性,实现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关键在于系统构建包含风险共担内涵、影响因素、效率评价与决策优化等内容的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
5.1 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构建目标
合理的风险共担是明确界定项目参与主体责、权、利关系的重要工具,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的目标在于引导项目主体实现科学的风险共担决策。在实际的风险共担决策过程中,对项目潜在风险与参与主体特性的识别是风险共担决策的基础,管理者在不了解项目中存在什么风险、各个参与主体风险偏好与控制能力如何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达到合理的风险共担,即使达到了风险共担的决策结果,也无法保证其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这样势必会导致项目参与主体之间利益纠纷与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因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实现科学的风险共担决策需要解决“谁参与共担”、“共担什么风险”、“如何共担”以及“共担策略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要实现“WHO”、“WHAT”、“HOW”等关键操作。而系统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就是要为实际的风险共担决策解决以上问题,旨在为项目参与主体科学的风险共担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5.2 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构成内容
以实现科学的项目风险共担决策为目标,分别从风险共担构成要素、影响关系、风险共担决策、策略评价与优化等方面构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并具体指出各方面研究的关键内容。
(1)风险共担构成要素分析。项目参与主体与风险是构成风险共担的两个基本要素,对项目主体与风险性质的分析是实现风险共担决策的基础。首先,对项目潜在风险因素识别应遵循准确性与系统性的原则,保证对项目发展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各项风险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与相对重要性程度,有利于系统把握项目风险性质及其传导演变规律,并最终实现合理的风险共担决策。其此,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参与主体众多,层次结构复杂,明确各主体的风险偏好、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其风险预期收益是实现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关键,通过设立主体行为约束制度与行为导向制度来确保管理者对项目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控制优势有所了解,并以此来保证项目风险共担达到合理决策。因此,项目风险共担构成要素分析对于达到合理风险共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共担影响因素分析。在对风险共担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是对风险共担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风险共担的两个关键构成要素出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对风险共担决策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以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动机为中介,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主体价值诉求与行为动机而间接作用于项目风险共担决策。第二,以项目风险性质为载体,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风险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项目风险共担决策。因此,系统识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对风险共担的影响,定量分析其各个因素的影响强度、影响路径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是实现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3)风险共担决策分析。风险共担的本质即为项目参与主体之间风险责任分配的动态博弈过程[21],基于这一特性,风险共担决策需要嵌入于项目发展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在项目发展不同时期,风险性质与主体行为动机的差异决定了项目风险共担结构的动态演化特性,依据项目风险与主体特征的演化规律将风险共担划分为多阶段的决策过程,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风险因素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共担决策失误问题。此外,在利用契约界定主体风险分配关系时,适当的向契约内注入柔性条款可以满足项目风险共担结构的动态演化特性,为项目风险再分配预留一定的谈判空间,提高风险共担决策科学性[22]。基于此,实现风险共担的动态决策以及风险共担柔性契约的设计是达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需要关注的重点。
(4)风险共担策略评价与优化分析。风险共担决策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伴随项目发展不同阶段策略的评价与优化是提高风险共担决策效率的重要保障。风险共担策略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公平性、可控性、对等性、归责性等多种目标,并达到各个目标的彼此协调。同时,为了满足项目发展的一次性特征,还需要建立风险共担过程评价机制,实施对风险共担策略的多阶段、多层次评价。项目风险共担策略的优化则更应该注重多种优化路径的选择与协同作用,例如可以设置技术优化、契约优化、关系优化等不同的优化手段,技术优化应注重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效率;契约优化体现在对风险共担决策过程的优化,通过设置契约柔性条款来预留风险共担再谈判的治理空间,提高了风险共担决策的准确性;而关系优化则更关注对项目参与主体合作关系的治理,体现在提高主体合作信任度,增加信息共享程度等方面。通过组合应用上述各种优化手段来实现优化手段的协同作用发挥,可以达到风险共担策略优化效应更大的目标。因此,对风险共担策略评价的多目标均衡定量分析以及对策略优化手段协同治理是提高项目风险共担策略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关键。
5.3 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实施流程
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的构建不仅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实际的项目风险共担决策提供了操作指南。围绕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首先需要对项目潜在风险因素与主体特性进行识别分析,也就是要解决“what”和“who”的问题,对构成要素的分析是实现风险共担科学决策的基础。在对风险共担构成要素识别的基础上,就要解决“how”的问题,也就是风险共担如何决策,但是在决策之前需要对风险共担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影响风险共担决策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制等内容。然后根据既定的风险分配原则将项目潜在风险分配给各个参与主体,并以契约为载体来界定风险配置关系;同时为满足风险共担的动态特性,通过设立风险再谈判机制来实现对项目风险的再分担可以达到更具有时效性的风险共担策略。最后,需要对风险共担策略进行评价与优化,策略评价与优化是达到项目风险共担最优策略的有效动力,其与风险共担决策一起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实现了项目风险共担决策的动态循环,提高了风险共担决策的科学性。上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艰巨、潜力巨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引入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与驱动力,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研究的迫切性。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在风险分担原则、影响因素、决策方法、策略评价与优化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的研究既有可借鉴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基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理论研究概述,结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分析,构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机理研究框架,并系统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构成要素、影响关系、分担决策、策略评价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要点,以期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共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
[1]续振艳,郭汉丁,任邵明.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12):100-103.
[2]张沈生,杨守昆.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评价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70-173.
[3]李 铌,李 亮,赵明桥,等.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1(3):104-111.
[4]Ruuska I,Ahola T,Artto K.A new governance approach formulti-firm projects:lessons from Olkiluoto 3 and Flamanville 3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Management,2011,29(6):647-660.
[5]Lau E,Rowlinson S.Trust re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Projects in Business,2010,3(4):693-704.
[6]Cheung SO,WongW K,Yiu TW,et al.Developing a trust inventory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29(2):184-196.
[7]Roumboutsos A,Anagnostopoulos K 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in Greece:risk ranking and preferred risk alloca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8,26(7):751-763.
[8]Athias L.Local public-services provision unde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contractual design and contracting parties incentives[J].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013,39(3):312-331.
[9]Rohde IM T,Rohde K IM.Risk attitudes in a social context[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11, 43(3):205-225.
[10]Peckiene A,Komarovska A,Ustinovicius L.Overview of risk alloca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parties[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3,57:889-894.
[11]Medda F.A game theory approach for the allocation of risks in transport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7,25(3):213-218.
[12]Shan L,Garvin M J.Kumar R.Collar options tomanage revenue risks in real tol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ransportation project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10):1057-1069.
[13]Cruz C O,Marques R C.Flexible contracts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3,31(3):473-483.
[14]董 宇,尹贻林,王 垚,等.信任视角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困境改善研究框架——基于情境嵌入的仿真实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71-76.
[15]王 垚,尹贻林.工程项目信任、风险分担及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5):101-110.
[16]杜亚灵,尹 航.工程项目中社会资本对合理风险分担的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1):135-148.
[17]刘新平,王守清.试论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J].建筑经济,2006,(2):59-63.
[18]柯永建,王守清.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J].建筑经济,2008,(4):31-35.
[19]朱宗乾,李艳霞,罗阿维,等.ERP项目实施中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2):98-102.
[20]刘先涛,杨 萍,高 军.BOT项目风险分担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85-186.
[21]严 玲,赵 华.项目所有权配置下代建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1(1):121-125.
[22]Cruz C O,Marques R C.Flexible contracts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3,31(3):473-483.
Research Framework of Risk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Energy-saving Retrofitting Project for Existing Building
TAO Kai,GUO Han-ding,WANG Xing,WANG Yi-li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nalmechanism of risk allocation in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s for existing building and based on the project attribute of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s,this paper adopts the“general to specific”research thinking,hackled the abroad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llocation from the connotation definition,basic principle,contract design,decision optimization,value promotion five aspects.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hines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llo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structure evolution,efficiency evaluation,strategy optimization four aspects.On this basis,i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projects research goal of risk sharing mechanism and key content,and build the framework of risk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energy-saving retrofitting project for excited building from five aspects,such as risk sharing component,influence relation,dynamic decision,process evaluation and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describ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risk allocation,the results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projects scientific risk allocation decision.
existing building;energy-saving renovation;risk allocation;research framework
F407.9
A
2095-0985(2016)04-0109-07
2015-11-25
2016-02-24
陶 凯(199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Email:18046806915@163.com)
郭汉丁(1963-),男,山西河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质量政府监督(Email:guohanding@126.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1141);天津市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TJGLHQ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