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贰过”与“邻人偷鸡”

2016-11-17 12:46郭庆晨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6年4期
关键词:邻人好学颜回

郭庆晨

《论语·雍也》载,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弟子孰为好学?”的问话时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不迁怒于人,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或者说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鲁哀公问的是“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的回答是“颜回好学”。作为“好学”的理由和根据,孔子既不说颜回读了多少书,也不说颜回读书多么认真刻苦,更不说颜回读了书之后多么能言善辩、出口成章,而是说他读书之后的修养——“不迁怒,不贰过”。可见,孔子看重的学问不在于诗词句章,更不是读书学习的形式和方法,而在于身心性情,在于个人修养。这其中,“不迁怒,不贰过”在人的诸多修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在人的诸多修养中,对“不迁怒,不贰过”是多么重视。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过”有进一步的阐述。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失败、犯错误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则往往是胜利的先导。正是错误和失败才导致人们慢慢发现并走上新的成功之路。当然,前提是要正确认识错误,认真吸取在实践中碰壁、摔跤的教训,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往前走。所以,真正的错误是犯了错误不懂得改正,不愿意改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用“不贰过”的标准衡量,过非“过”,“贰过”才是真正的“过”。

孔孟一家。如果说,孔子在“不贰过”的问题上提出了理论,那么,孟子则提供了“不贰过”的典型例证。

《孟子·滕文公》篇中有一则“攘鸡”的故事:宋国大夫戴盈之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免去关卡和市场上对商品的征税,今年不能实行了,就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将其废止怎么样?” 孟子回答:“我听说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应有的做法。他说:‘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改为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可以停止偷鸡了。 如果知道这种事是不对的,就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来年?”孟子借“邻人偷鸡”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已经知道错了,就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这个偷鸡人,在知道偷鸡是不道德的行为之后,还要以“减少偷鸡的次数”来延续“偷鸡的错误”,实在是一个知错不改、错上加错的典型。如果颜回可以称为“不贰过”的典范,那么,这个偷鸡者则足可称得上“贰过”的典型了。

“不贰过”的颜回只活了31岁就去世了。照孔子的说法,颜回死后,“未闻有好学者也”。可见,做到“不贰过”并非易事。难则难矣,但作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一项重要内容,总该是一种不舍的追求。现今,作为一个以己率人的领导干部,不要说“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乃至更多次”,不明知故犯、不错上加错的勇气和决心总还是应该有的吧!如若不然,凭什么“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呢?难道要把群众往错误的道上领?

猜你喜欢
邻人好学颜回
颜回偷食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邻父伐树
担心等
漫天撒谎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心穷无人能救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