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许昌 北京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流行解释可能都错了
文/单许昌 北京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是来自勤俭观念下的高储蓄率以及重视人才教育之后的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已经变成了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经济学家们从没有放弃过对谜底的探讨,换句话说,这个谜语可以表述为到底是哪些特质成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现实感受,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1)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基数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增长;(2)一些人将中国的经济奇迹归因为体制与政策优势,例如引入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及政府适度干预;(3)还有人将之归因为中国人的勤劳、节俭、重视教育等文化特质。
朱天教授在《中国增长之谜:全球比较的视角》一书中给出了他的谜底:“不在特定的体制和政策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是在于中国人重视储蓄和教育的传统文化。”我认为结论是可以有争议的,但朱教授通过统计数据的事实逐条驳斥其他归因,这一探讨的过程非常令人着迷。
当历史出现某些重大变异、传统理论又无法解释这些变异的时候,人们就热衷于猜谜。100多年前马克斯·韦伯就曾经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一谜面给出自己的猜测:新教徒视节俭和工作为天职的特征被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回答资本主义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但韦伯通过事实描述的方式将之框定在一个小范围人群身上,那就是新教徒。韦伯首先通过统计分析的形式得出这些结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篇即说:“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尽管后人对于韦伯的结论存在很大争论,但韦伯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崛起这一历史现象的方法和逻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样,朱天教授一开始就框定了他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谜面不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很多,而是为什么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很多?”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事实问题更有说服力的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非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比较。
首先,本书开篇就用事实统计数据回答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很多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物质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很多,但如果用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经济每年到底增长了多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我国官方数据来看,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大部分时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大约在10%。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2年到2012年三十年,我们的GDP 年平均增长率也是高达 9.12%,印度和美国则分别以 4.41%和1.92%的年均增长率居第二和第三。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有些水分,即便世界较为公认的麦迪逊数据调低到7.85%,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是举世无双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作者还通过消费结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来推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可信的数据和逻辑推理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构成了东亚经济增长奇迹一部分。以至于我们习惯了每年10%的增长速度,一旦低于这个数字都让我们感到焦虑,但从世界上来看,经济增长逐渐放缓是一个统计性的规律,我们没有必要为之过于担忧。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有几个解释最为流行。最明显的解释是中国经济的基数低,“从人均收入 1 000 美元增长到 2 000 美元,当然要比从 20 000 美元增长到40 000 美元容易多了”。这好比一个中学生,从60分提升到80分相对比较容易,从80分提高到100分就非常困难。但这种观点只能解释追赶效应或者说趋同效应,基数低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发生趋同效应。中国经济在总量上来说已经位居第二,但人均GDP还是比较低,如果追赶得当,还是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还有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中国经济增长快速,主要源自人口红利。如今人口红利耗尽,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朱教授认为,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抚养人口的减少和适龄劳动力的增加,但其实人们过于看重严厉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了。正是由于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归因于人口红利,才会对老龄化过于担忧。
再有一种解释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源于对外出口。虽然对外出口确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劳动力更具优势的国家。
最有迷惑性的解释是中国人更加勤劳和更聪明,朱教授认为这种勤劳“只会影响到产出的水平而不是产出的增长率”。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懒散的农民每年产粮1 000斤,另一个勤劳的农民产量2000斤,显然勤劳的农民要比懒散的农民更富裕,但如果第二年各自产量不变,增长率却是零。
至于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角度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改革开放只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更快。
《中国增长之谜:全球比较的视角》作者:朱天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
既然这些流行的解释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那么,朱教授是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呢?
书中的重要观点是,从文化角度探索才是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因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如果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意味着说资本的积累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快。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更快,也就是经济增长深层次的动力机制。
经济学家们逐渐开始关注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作用。虽然文化很难量化,但经济学家也找到了一些方法,例如,“将文化的概念局限到信念、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这些方面,然后研究一些可以量化的文化特征对经济的影响”。具体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来说,“中国文化中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价值取向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勤俭节约,一个是重视教育和学习。前者影响物质资本的积累,后者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勤奋只能影响产出水平,只有勤奋和节俭综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资本积累。从1982~2012年的国际储蓄率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年均值是42.27%,略低于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的48.05%,但远远高于全世界的25.00%。
中国甚至东亚的节俭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然而单纯的资本积累并不能解释中国或者说东亚经济奇迹,还要考虑东亚文化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偏好。因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增加产出,同样更能够推动技术进步,而教育又是东亚国家普遍重视的提升人力资源的方式。儒家文化其实是提供了一套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新教文化一样,赋予了教育以超越功利之外的价值。但传统儒家文化并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重视古典文献的学习。一旦中国人重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短短的三十年就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是来自勤俭观念下的高储蓄率以及重视人才教育之后的技术进步。
当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下滑,一些观点将之归咎为高投资率导致的经济失衡、中国制造创新不足,因而很难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对此,朱教授用数据说明,中国的高资本积累和高储蓄现象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远远超过了收入水平与我们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既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又要不妄自菲薄。正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勤俭和教育,中国有能力超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对于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书中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尽管我们不可能长期保持10%左右GDP增长率,但仍有可能保持6%~6.5% 的 GDP 增长率。
《中国增长之谜:全球比较的视角》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澄清了很多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的误解,有助于我们制定匹配中国现实的经济政策,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正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勤俭和教育,中国有能力超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作为最早阅读朱教授这部著作的读者之一,我受益匪浅。的确,我们遇到过不顾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边界条件进而机械套用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现实的论文、著作和文章,有的甚至用这些理论指导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毕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的经验事实与理论总结。
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列举一大堆统计数据的文章,似乎有了一大堆统计数据就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问题以及应对之策,但仅仅有统计数据并不能自证事实,更无法给我们提供有益的经济发展建议。
我们还遇到过很多空洞无味的八股文章,不能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将基本理论和事实材料传播给社会,从而无法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贴近现实的理论工具,反而生出种种误解甚至谬误。
朱教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能够把经济学的理论边界和基本逻辑用精练的语言形象地揭示出来,并运用可比较的数据来支撑,同时易于为人理解。尽管我们每个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有不同的解释,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来自勤俭和重视教育这个结论,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国经济之谜这一“谜面”的探索,提升我们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提升经济决策的精确度,进而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