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靖
中国青少年训练存在问题与未来出路
米 靖
青少年训练问题长期困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但目前欠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展示问题的表现,指出问题的危害,揭示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的措施,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训练存在训练目标单维化、训练内容过早专项化、训练方式成人化、重体能轻技术、忽视恢复和再生、缺乏有效监控等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青少年训练的科学化进程。未来,中国青少年的训练的出路应着力于重视青少年训练工作的基础作用、积极回归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严格控制青少年训练的负荷量度、真正树立“技术优先发展”的训练理念,提升青少年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青少年训练;问题研究;未来出路
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实践表明:青少年训练体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青训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几大领域和若干环节,一项研究或一篇文章很难阐释清楚。本文选取运动训练这一相对具体的视角来讨论我国青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不是“微型的成年人”(Miniature A-dults)[1],他们在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等方面与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在训练理念、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律。在中国,受奥运战略和举国体制的影响,与国家队、省市专业运动队伍相比,青少年训练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实践层面,青少年运动员 “过早专项化”、青少年训练“成人化”、训练负荷过大等问题长期存在。在理论层面,青少年训练理论研究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研究欠系统,欠深入,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上述问题造成了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昙花一现”“早衰”及伤病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效益,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我国青少年训练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剥离问题的表象,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对认识和把握青少年训练规律,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收集:首先,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收集与“中国”“美国”“青少年”“运动训练”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其次,通过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将“youth training”“young athlete”“young player”作为关键词,通过Google、Amazon、EBSCO、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另外,研究有关中英文书籍,对其中重要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将这些文献作为研究的主要论据之一。
1.2 专家访谈法
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咨询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不同层次运动队伍、不同项目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他们对青少年训练的观点和看法,为研究结论的提出提供重要的参考。
1.3 调研法
近5年,针对青少年训练问题,实地考察调研国内6个省、直辖市的21所省、市体校及训练基地,观摩青少年训练,收集、记录相关信息、资料,丰富研究素材,夯实研究基础。
2.1 中国青少年训练存在的问题
2.1.1 训练目标单维化
青少年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的过程,更是培养人的过程。目标的多元化是基本的方向和原则。然而,在中国的体育领域,长期的“金牌至上”“唯成绩论”等观念曲解了体育精神,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当前,无论是体校还是中、小学,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仍然是“运动成绩”“金牌至上”,把青少年运动员当作获胜和获取“政绩”的工具,背离了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并将运动训练之外的文化素质、社会发展、人格培养等教育活动搁置一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全面成长,进而导致了多数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基础薄弱,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等现实问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也成为社会对运动员群体的“共识”。唯成绩论的单维化训练目标影响家长支持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积极性,也误导教练员施展各种“成人手段”“过度专项化”以及极限负荷来“拔苗助长”,严重影响了后备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青少年训练目标的“唯成绩论”既是我国青训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其他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
反观美国,社会对运动员群体及运动经历却有更积极的认识。一方面,他们把运动当作人生重要经历之一。特别是美国的精英阶层,从政治家、将军、企业领袖到媒体大腕、大学教授,运动健将比比皆是。比如,美国有4位总统曾经是大学运动队的成员。另一方面,美国的中学、大学的体育组织(NFHS、NCAA、各大学代表队)从未将运动成绩作为学生运动员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而是将竞技体育视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培养人的手段。比如,哈佛大学的竞技体育使命表述为:竞技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参与竞技体育可以使学生运动员强健身体、习得知识、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个性、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发扬体育精神,建立高尚的道德标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正确对待胜负。并强调,获胜不是体育竞赛的终极目标,全体运动员在整个竞赛训练过程中的拼搏付出将有助于他们成功地走向未来。[2]
2.1.2 训练内容“过早专项化”
专项训练是指通过专项运动自身以及与专项运动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技术、战术、理论知识以及改善专项心理品质的训练活动。[3]专项训练是运动员取得成功的重要且必须的练习方式,是运动员走向竞技水平巅峰的重要过程,通过专项化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身体、心理以及技战术上更加适应运动项目本身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训练阶段,专项化的程度应有所区别。
但在国内,出于早出、快出成绩的考虑,许多教练员过早对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具体表现在:球类项目中,运动员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球场上;在田径和游泳项目中,运动员在很小年龄时就细分到某个特定小项上;在体操、跳水等表现难美性项目中,许多运动员从4-5岁就开始了严格的专项训练。诚然,过早专项化可以使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快速提高,但与此同时,过早专项化也会过早耗尽运动员的发展潜能:一方面,过早的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基本运动技能、基本运动素质等得不到全面发展,影响未来新技术、难度技术的学习和把握;另一方面,过早的专项化还可以造成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伤病,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
关于青少年何时进行专项化训练,如何进行专项化训练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支持早期专项化,并以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最早提出“1万小时(10年)法则”加以解释,基本观点认为青少年运动员若想达到健将级水平,至少需要10年高标准的早期专项化训练。[4]但更多的学者对早期专项化持反对意见。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参与多项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比更早专项化的运动员更少受伤,运动寿命更长。[5]另一项研究则回顾了1990-2011年有关体育专项化的英文文献,指出:没有迹象表明青春期前进行专项化训练与后续成功存在联系。且早期专项化可能造成伤病、心理压力过大,甚至过早退出体育运动等负面效应。[6]德国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涉及1 588名国字号队伍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如图1)也对专项化的时间提出质疑,研究发现:竞技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在青少年时期参与非主项训练的比例越高。[7]
图1 德国不同水平运动员早期训练方式比较(改制自Arne Güllich and EikeEmrich,2006)Graph 1 Comparison of training modes for young athlete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Germany
另外,在实践领域,有许多成功的运动员从事专项训练的时间并不长,比如英国选手Glover在伦敦奥运会赢得一枚女子双人单桨赛艇比赛冠军,她从被招募到拿冠军,历时不足5年。美国跳高名将Donald Thomas从篮球转向跳高,在2年的时间内以2.35米的成绩夺得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冠军。[8]
因此,专项化有利有弊,专项化训练开始时间因项目而异,需区别对待,谨慎安排。
2.1.3 训练负荷过大
循序渐进,留有余地,是青少年阶段对训练负荷的总体要求。盲目追求负荷的累积效应,冲击负荷极限,特别是过分强调负荷强度,尽管可以带来成绩的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极大危害,伤病是最大隐患。
2002年9月23日,我国著名排球运动员郎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26岁那年就退役了,主要是因为我的膝伤再也承受不了那样的训练了,一跳膝关节就积水,肿得老高。现在国外选手每天只训练2-3h,但她们到36岁也还照样能跳。我们练10年的运动量可能是人家练20年的运动量,但我们10年就耗尽了。[9]2003年1月11日羽毛球国家队队员伤病调查结果:伤病率是100%。2001年,中国羽毛球青少年队伤病率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10]
中国青少年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训练负荷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乒乓球二队某次集训期周训练总时间达到38小时30分钟,除了训练,还有文化、业务学习时间14小时30分钟;2014-2015赛季,CBA新疆男篮休赛期每周的训练时间为27.5-31.5小时之间[11];2014年冬训,中国射击队周训练时间平均为29小时[12];2015年4月30日至6月4日,国家艺术体操队亚锦赛赛前为期6周的训练总时长为208.2课时,每周平均34.7小时[13]。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具有严格时限:NCAA对大学生运动员一个赛季中的比赛次数或天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表1所示),以篮球为例,各会员院校参加比赛的数量不得多于28场。关于训练的时间,NCAA也有明确规定:在赛季中,运动员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不得多于4小时,每周不得多于20小时。赛季外,每周则不超过8小时。
表1 NCAA 2002-2003学年Ⅰ级院校部分比赛的最多场次和天数规定Table 1 The maximum number of events and days for NCAAⅠmembers In 2002-2003 academic year
不仅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较少,在伦敦奥运会大放异彩的英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也不是很多。英国体育理事会2007年的调查报告(见表2)显示:英国的优秀运动员(包括巅峰期运动员和发展中的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平均为 21.8小时。
表2 英国优秀运动员训练时间表Table 2 Training time for elite athletes in Britain
续表2
2.1.4 训练方法、手段单一,枯燥,训练气氛沉闷
训练方法、手段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众多基层教练员却对此认识不够,片面强调练习的内容、负荷等实体,忽视手段、方法、气氛等实现目的的方式、途径,导致训练枯燥、乏味。具体表现在:第一,训练方法、手段长期不变。在体能类项目中,力量就是杠铃,耐力就是“跑圈”,速度就是冲刺,这“老三样”几乎成了很多项目训练的全部。在技能类项目如篮球训练中,运球、投篮、快攻、实战“四部曲”成为许多青少年队伍的规定动作。这些单调枯燥的方法、手段每周、每天、每次课不断重复,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和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一节课中,同一练习内容和手段持续时间过长,转换不及时。比如,排球训练中的垫球、传球等一般都持续较长的时间。这种方式与青少年阶段神经系统动员快,转换快但易疲劳的特性背道而驰,也会影响训练的效果。第三,训练课中教练员、运动员情绪低弱,气氛沉闷。在调研中,很少看到教练员与运动员积极沟通,也很少听到教练员指导和激励运动员的喊叫声和运动员的呼应,训练课气氛略显沉闷。与我们的做法不同,美国篮球教练员对待训练的态度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笔者在2005年亚洲耐克篮球训练营中观察到,美国教练训练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格控制训练课中每个练习内容及手段的持续时间在15分钟,时间一到,立即停止练习,喝水、休息并转换练习内容。同时,整堂训练课球馆中都充斥着教练员不间断的呼喊声、口哨声以及运动员的回应声,教练员、运动员情绪高涨,训练气氛热烈,训练效果自然会有保障。
2.1.5 训练、管理方式“成人化”
在中国,由于成绩需要,很多运动员被“上位”,即过早进入职业队伍或成人队伍,过早采用“成人”的训练方式。教练员把青少年当作微型的成年人,在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比赛要求等方面与成人没有明显差别。表现在:第一,在体能训练中频繁使用1RM负重强度、跳深、蛙跳、高强度无氧间歇训练等方法手段;第二,在技术训练中,过早强调对抗,忽视基本功的“磨练”;第三,用成人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训练过早成人化在快速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同时,对训练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体能训练过分强调高强度,由此带来大量伤病。其次,对抗练习比例过大导致技术变形,不利于扎实基本功和良好技术规范的形成,影响未来更高难度技术掌握和更有效地使用技术。另外,过早的进入成人领域,过早进入社会也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国体育领域很早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NBA于2006年起已禁止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NBA选秀。
2.1.6 重视体能训练,忽视技、战术训练
多项研究成果及许多体育强国在某些运动项目实践均表明:青少年阶段的训练应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欧洲足球豪门巴塞罗那俱乐部青训梯队的一个重要经验是“运动员在15岁之前没有专门的体能训练课”。[14]他们的理念是在15岁之前,孩子们更需要做的是“人与球的结合能力和对比赛的阅读能力”。再如,德国足球从1990年到2002也走过了10年“重力量,轻技术”的弯路,使得德国队技术水平开始落后,后及时纠偏,逐步重视技术,得以重回世界巅峰。[15]
而在国内的调研中发现,中国的青少年训练普遍存在“重体能、轻技术”的现象。即便在一些技能主导类的项目中,教练员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见效快、容易练的体能;而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技术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办法不多。特别是对于基本技术规范、技术细节的训练要求不严,使得一些运动员在成年阶段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感觉差、战术意识不强等明显弱点。近几年,我国很多外籍教练诟病最多的问题也是中国运动员的基本技术问题。特别是在集体球类项目中,面对基本功较差的中国队员,外教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补基本功的课。在篮球运动中,中外教练员均指出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基本技术相对较弱的问题。[16-17]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练员对于运动项目运动员成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仍有偏差;二是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体能好、体格强壮的运动员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使得教练员的训练重心向体能倾斜;三是许多基层教练员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对技术要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入,不细致,对训练方法、手段把握和应用不熟练,不自如。
2.1.7 体能训练内容结构失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体能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入。但众多青少年教练员仍然把所谓“三大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内容,而对协调、平衡、灵敏等素质的训练重视不够或者办法不多。特别是功能性训练理念出现之后,体能的外延更为宽泛,如有的研究者把一般体能称为做功能力,是指对训练负荷的承受能力以及训练负荷后的恢复能力。包括身体成分、灵活性、有氧能力、有氧功率、力量耐力以及无氧功率等要素[18]。这些要素和能力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基础训练阶段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即便是在“三大素质”的训练中,基层教练也存在训练内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力量训练中以深蹲、卧推等单维、单一运动方向的手段为主,缺乏全身性的、功能性的、多方向上的练习手段;速度训练注重直线速度、起动速度,忽视变向、转身、减速、变速、制动等练习手段;耐力训练中长跑练习居多,游戏性的、变速的、不同环境下的耐力训练手段缺乏。这些训练内容结构失衡的问题将会削弱青少年基础体能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影响未来竞技潜力的挖掘和提升。
2.1.8 忽视恢复和再生,缺乏有效的监控
训练与恢复并重是现代竞技训练的一个重要趋势。甚至有些队伍、有些运动员课后恢复活动的时间比训练时间还要长。在中国的青训实践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训练课上训练内容完成后马上就下课,或者简单放松一下就解散。既没有慢跑、拉伸、按摩、冰敷等即时恢复环节,也没有对睡眠、营养等训练之后促进恢复与再生的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训练的效益减弱,效率降低。
另外,缺乏对训练过程的有效监控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训练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教练员监控意识淡薄,相关的制度等软件不完善;另一方面,基层训练单位训练监控的仪器、设备、人员等硬件条件也不完备,使得训练监控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2.2 中国青少年训练的未来出路
2.2.1 高度重视青少年训练工作的基础作用
青训工作关乎国家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大计,关乎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是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基础和根基,政府、社会、家庭都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政府部门,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青少年训练工作,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要强化教育系统在青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体结合,弥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级训练网的薄弱环节,积极承担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作为社会组织和团体,也要积极参与到青训工作中来,一方面,通过政府授权,资助,扩大社会体育组织的资源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扩充自身的实力。特别是各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继续发挥在项目普及和提高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青训规模,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2.2.2 积极回归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
我国青少年训练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从训练、管理方式的“成人化”,到训练内容的“过早专项化”,再到训练负荷过大以及方法手段单一、枯燥等等,而训练目标的单维化既是青训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是其它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这个关键问题,也就抓到了青训的主要矛盾,要从源头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摈弃“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以“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来认识和把握运动训练的目的和过程,把运动训练作为培养“健全人”而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一项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2.3 严格控制青少年训练的负荷量度
训练负荷过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负荷过大占用大量文化学习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大量伤病。因此,严格控制训练负荷量度成为当务之急。借鉴和学习美国中学及大学组织严格限制青少年运动员比赛、训练时间的做法,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学校、家庭等齐抓共管,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同时,这些规定也会进一步敦促教练员优化训练方案,精选训练内容,缩短训练时间,提升训练质量。
2.2.4 真正树立“技术优先发展”的训练理念
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的根本,也是项目魅力的来源。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技能训练是青少年阶段训练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教练员要紧紧围绕“运动技术”这一中心组织和安排训练。首先,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运动技术训练的核心地位,安排更多时间、更多的手段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其次,要从基本技术、技术细节入手,狠抓技术规范和技术质量,练好基本功,为将来学习和掌握高难度技术,在比赛中更自如地使用技术打好基础。最后,技术优先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体能训练的忽视,而是将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更好地结合,在技术训练中练体能,在体能训练中完善技术,综合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综上所述,各级青少年队伍的教练员要深刻认识和掌握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和运动项目的训练与竞赛规律,明晰训练目标,鼓励儿童青少年参与更多的运动项目,限制训练负荷,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强的训练方法、手段,以技术训练为核心,严控训练过程,扎实做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提高青少年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1] Rhodri S.Lloyd,John B.Cronin,Avery D.Faigenbaum,et al.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on Long-Team Athletic Development[J].J Strength Cond Res,2016,30(6):1491-1509.
[2] Harvard Athletics Mission Statement[EB/OL].http://www. gocrimson.com/mission_statement,2016-01-01.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0.
[4] Ericsson,K.A.,Krampe,R.T.The role of deliberate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363-406.
[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Fitness.Intensive training and sports specialization in young athletes[J].Pediatrics,2000,106:154-157.
[6] Neeru Jayanthi,Courtney Pinkham,Lara Dugas,Brittany Patrick and Cynthia LaBella.Sports Specialization in Young Athletes: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J].Sports Health: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25 October 2012,(5):251-257.
[7] Arne Güllich and EikeEmrich.Evaluation of the support of young athletes in the elite sports system[J].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2006,3(2):85-108.
[8] Mark McClusky.Faster,Higher,Stronger:How Sports Science I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Superathletes——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m[M].Hudson Street Press,amenber of Penguin Group(USA)LTC,2014:81.
[9] 《往事再说》—郎平访谈录[Z].BTV,2002-09-23,15:30.
[10] 数字解析羽毛球业训的昨天和今天[N].中国体育报,2003 -01-13.
[11] 严元哲.CBA新疆广汇男篮休赛期训练个案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1670.
[12] 米靖,薛文禄.我国优秀女子气步枪运动员冬训安排特征研究[R].北京体育大学自主课题结题报告,2016.
[13] 王美荣,张凤伟.国家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组备战亚洲锦标赛赛前训练计划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290.
[14] Francesc Estanyol Casals.Analysis of How F.C.Barcelona Implemented a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2003 and 2006 to Become the Best Football Team of the World in 2009[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09.
[15] 韦骅,岳东兴,公兵.德国足球荒废过10年.[EB/OL].http://sports.sina.com.cn/j/2015-02-14/22357518128.shtml.2015-02-14.
[16] 尤纳斯曾批评国手们技术太粗糙-杜锋:传球还不如外教[EB/OL].http://bbs.hupu.com/3510343.html.2012-04 -10.
[17] 刁勇.姚老板“舍得论”敲打中国篮球——国家队里练基本功,谁之错?[N].扬子晚报.2014-08-28.
[18] Vern Gambetta.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和科学[M].刘宇,孙明运,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83.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Youth Training in China
MI Jing
The problem of youth training has long plagu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while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problem is far from being enough.This paper,using the methods of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analyzes and discusses some of the problems regarding youth training in China,which include how they exist,what harms they may have,why they occur,and how to handle them.The research finds that youth training in China is mono-dimensional in goal,specialized prematurely,adult-oriented,more emphatic of strength than of skills,ignorant of recovery and regeneration,and lacking effective monitoring.The problems restrict and hinder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youth training.In future,we should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basic function of youth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its scientific level.
Youth Training;Problem Study;Future Solutions
G808.17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5-0077-06
G808.17
A
1001-9154(2016)05-0077-06
10.15942/j.jcsu.2016.05.013
(编辑 孙君志)
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NCET)。
米靖,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少年训练,E-mail:taishanmijing@126.com。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2016-03-09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