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予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古典综合学派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IS-LM模型为工具,基于我国1980-201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从政府支出、政府收入、财政乘数和政策类型四个角度探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购买的增加与投资的下降,二者之间具有同期的显著负相关关系,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
关键词:财政政策 IS-LM模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口退税等多项措施扩大内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口行业受到重挫,政府实施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当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依旧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探讨。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对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可以调节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观点主要来源于凯恩斯(1936),其认为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来相机调整经济运行,刺激私人部门需求。李长明(1997)从学派分歧的角度探讨现代财政的基本理论,考察了不同学派对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不同观点,并充分肯定财政政策对抑制我国通货膨胀发挥的重要作用。王文甫(2010)从财政政策与私人投资关系的角度建立VAR模型,证明我国政府支出表现为“挤入效应”。而陈杰、王立勇(2015)则从宏观调控目标实现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二是认为财政政策无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危害经济发展。李汉玲、徐放鸣(2001)从财政乘数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政府支出乘数较小,影响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张延(2010)从财政政策与私人投资关系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政策具有 “挤出效应”。而应樱(2013)从微观层面分析,也证明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会低于预期。三是认为财政政策仅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发挥作用,长期内无效。Schirokauer(2012)利用1970-2009年间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作用较小。严玉华、王燕武(2016)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到,财政支出冲击在短期内会带动居民消费的上涨,长期则会挤出居民消费。
上述研究虽然从不同视角探究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但是主要是从单一角度进行实证性检验,忽视了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研究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分析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理论基础:IS-LM模型分析
新古典综合学派吸收了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观点,提出IS-LM模型,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财政政策是为了同时到达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手段与措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遵循“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当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度、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以减少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分为“增支”和“减收”两个方面(杨君昌,2002)。扩大政府支出包括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的增加。减税主要分为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收增支”的目的是增加投资与消费,即提高总需求,以增加实际总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IS曲线的右移,形成新的均衡点E,达到新的产出水平Yf,如图1所示。
财政政策的实施概况
(一)描述性统计
如图2所示,1978-2014年间我国财政预算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稳步增长,2005年前增长幅度较缓,之后增长幅度加快。1978年至2008年财政预算支出与财政预算收入基本持平,支出略小于收入,而2008年之后财政预算支出明显超过了财政预算收入。从增长速度来看,收入增速与支出增速的走势基本一致。1998年前后与2008年前后,财政支出的增速明显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速,这与当时积极财政政策时实施有关。
(二)实际情况分析
1.政府支出方面。在公共工程支出方面,我国自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支出资金主要投于基础设施领域,对拉动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问题。首先,基础设施项目所创造的投资需求是一次性的,缺少后续动力。其次,我国所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为资本密集型项目,无法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反而会加剧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使资本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更加扭曲,无法有效实现创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以刺激消费的预期目标(陈松青,2001)。再次,资金的利用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无法合理投入使用,容易造成浪费,无法有效带动实际总产出增加。
在政府购买支出方面,可能存在“挤出效应”(张延,2010)。在IS-LM模型的产品市场中,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会增加总产出;而在货币市场中,总产出的增加会使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若货币供应量不变,那么均衡利率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影响产品市场,导致投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使得有效需求的增加低于预期。
在转移支付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可以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却没有有效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姜野,2005)。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限,社会保障能力低,转移支付所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小。第二,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教育占家庭支出占比较大,以及传统的储蓄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较大的贫富差距。
2.政府收入方面。在公司所得税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减税可以促进企业投资者增加投资。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公司所得减税虽然可以提高投资利润率,刺激投资,但是同时,影响投资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税收负担仅为其中之一,无法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当经济前景不好、投资者持悲观态度时,减税也无法促进投资,影响总产出(应樱,2010)。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减税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提高总产出,但从我国国情来看,减少个人所得税对刺激消费的影响力较小,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杨君昌,2002):第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第二,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对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征收,而该部分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减税所增加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多用于储蓄而非消费。所以说,对个人所得减税也难以促进消费,增加总产出。
3.财政乘数方面。在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受到LM曲线倾斜程度的制约(李永友,2004),如图3所示。当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IS曲线右移,移动距离为E0E2,总产出由Y1增加到Y2。从图中可明显看出,IS曲线的移动距离,也就是总产出的增长幅度受制于LM曲线的斜率。所以,对我国LM曲线形状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LM曲线的斜率比较大,曲线形状比较陡峭,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较小(彭晓莲,2009)。LM曲线描述的是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r与总产出Y之间的关系,曲线的方程为r=KY/h-m/h,斜率是K/h,其中K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h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系数。首先,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即K值较大。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中,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需求占比较大,而此部分需求主要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其次,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即h值较小。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社保制度不完善,居民对于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的储蓄部分,不会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居民虽然具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是投资的资金、渠道都相对有限。
4.政策类型方面。财政政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财政自动稳定器,即政府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机制,内生于经济体系内的自动反应机制;一种是自觉性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根据经济形势有意识的进行反周期操作。而根据调控规则的不同,自觉性的财政政策又分为规则型财政政策,即可预测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型财政政策,即不可预期的财政政策。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属于相机抉择型财政(李清彬,2014),并且多次反复使用。这就导致了经济对财政政策的过度依赖,造成产出效率低下、企业粗放经营等问题。此外,相机抉择型财政还容易产生政策时滞问题,即政府从认识经济形势到执行财政政策,以及最终产生政策效果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时间差。当滞后效应较长时,稳定经济的财政政策很可能引起经济的再次波动。所以,从我国财政政策类型看,政策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数据说明及平稳性检验
(一)数据说明及处理
本文采用1980-2012年的年度数据来分析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使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的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选用1980-2012年年度数据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国家统计局网站未给出1980年之前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无法计算出实际利率水平;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项目数据更新至2012年,2013-2014年政府消费数据缺失。参照张延(2010)方法,本文对数据的处理如下:
政府购买支出=政府消费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名义利率= 活期存款利率
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政府购买支出占GNP的比例(G)=政府消费/GNP
投资占GNP的比例(I)=投资/GNP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之内对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则假设一年的总天数为360天,每月为30天,并以每次利率调整持续时间的加权平均数作为当年的活期存款利率。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参照吴洪鹏、刘璐(2007)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法,结果如表1所示。
经过单位根检验后,可以看到实际利率(r)、政府购买支出占GNP的比例(G)、投资占GNP的比例(I)三个变量均为不平稳数据。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回归。
模型与实证结果
参照李永友、周达军(2007)、张延(2010)模型,对政府购买支出与利率的关系、利率与投资的关系,以及政府购买支出与投资的关系进行探究,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
首先,用政府购买支出占GNP的比例对实际利率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rt =-0.146494+0.612480dGt+ut
(0.0009) (0.0111)
N =32,R2=0.190345
括号中给出的是t检验的p值,截距项和dGt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购买支出与实际利率之间的确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分析实际利率与当期投资之间的关系,用实际利率rt对当期投资水平占GNP的比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dIt =0.387046-0.287076drt
(0.0184)
N=32,R2=0.166506
括号中给出的是t检验的p值,drt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表明实际利率与当期投资水平占GNP的比例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最后,用当期政府购买支出占GNP比例对投资水平占GNP比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dIt =0.458903-0.351373dGt
(0.0422)
N=32,R2=0.126570
括号中给出的是t检验的p值,dGt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表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与投资的下降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和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两者呈同期显著的正相关性;实际利率的上升与投资的下降,两者是同期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与投资的下降,两者是同期的负相关关系;我国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有效需求的增加低于预期。
据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针对政府支出政策。首先对政府公共支出进行调整,重新审视具体公共支出项目的选择,对公共支出资金的使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其次对政府购买支出进行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把握好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的范围、结构与力度,降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再次对政府转移支出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转移性支出所带来的需求弹性的作用。
针对政府收入政策。首先调整企业所得税,促进税收机制合理化,充分关注企业投资者预期的影响。其次调节个人所得税,使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升社会平均消费倾向。
针对财政乘数。适当提高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增强利率变动对于居民投资行为的影响,降低LM曲线的斜率,减少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制约。
针对政策类型,构建全面明晰的财政政策调控规则。一方面,提高财政政策调控技巧,避免经济对财政政策过度依赖,避免政策引发经济大幅波动等问题。另一方面,增强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作用,减少相机抉择所引发的时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君昌.对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若干看法——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 2002(1)
2.应樱.我国财政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理性预期理论的FL模型[J].经济问题,2013(1)
3.李永友.财政政策的凯恩斯效应与非凯恩斯效应[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0(2)
4.王立勇.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定量评价[J].财贸经济,2010(9)
5.李汉铃,徐放鸣.试论财政政策的乘数理论、挤出效应及其有效性[J].当代经济研究,2001(5)
6.张延.中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基于1952-2008年中国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10(1)
7.叶文辉,楼东伟.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J].新华文摘,2010(18)
8.陈松青.二元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27(8)
9.赵卫星.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S1)
10.滑冬玲.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12)
11.郭庆旺,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4)
12.龚刚.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基于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2)
13.朱杰.开放经济下私人部门外债与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M-F模型的理论视角[J].世界经济,2002(9)
14.李长明.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我国的财政规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7)
15.李永友,周达军.投资需求、利率机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5)
16.王文甫,朱保华.政府支出的外部性和中国政府支出的宏观效应: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视角[J].经济科学,2010(2)
17.钟永红.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J].财经论丛,2007(5)
18.陈杰,王立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3)
19.李永友,丛树海.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20.胡小文,章上峰.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
21.刘金全,印重,庞春阳.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及政策期限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4(6)
2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