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晖?刘汉扬?王学锋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国内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了欧美现代物流的发展启示,介绍了多式联运应用技术,提出了国内的多式联运发展建议。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连通性;从信息系统出发,构建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参考先进发展国家经验,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新多式联运中转模块,增强结构间联通能力,为大通道建设铺设道路;试点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载技术和驼背运输技术,助力节点间通道建设;增强节点集疏运能力,满足多式联运的运输需求。
【关键词】 物流;多式联运;节点连通;技术方案
一、国内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1、回顾“十二五”
近年来,发改委结合地方政府齐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行业加速进入构建交通运输体系的上升期。经过不断探索与实施,国内在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和沿海港口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加强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推进货物多式联运发展进程,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基础网络的建设中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逐步完善国内物流运输网,打造物流大国,物流强国形象。
2、展望“十三五”
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建设物流大通道提上日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解决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物流基础设备网络衔接不畅、运输大通道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引导各部门推动多式联运全面发展,明确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形式,切实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欧美现代物流的发展启示
1、发展历程
依靠自然条件和铁路公司的机制优势,欧美在多式联运领域积累较为丰富经验。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政府对铁路进行地方改编整顿,使得铁路从投资到管理有了革命性改变,在70年代末取消限制规定,转变铁路经营性质,为多式联运发展打下基础。19世纪80年代期间,随着多式联运逐渐出现雏形,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继续放宽限制,将其打造成高度市场化以公铁联运为主体的多方联运体系,并发展出沿用至今的驼背运输方式,同期制定出多式联运合同,限定各方的责任区间。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海运强势进驻多式联运体系,整体提升了服务质量,使得线路更灵活、更快捷。多式联运逐步形成新生代运输网,在此环境下孕育出许多相关公司机构。在市场的推动下,美国多式联运市场在90年代出现并购潮,形成了几个大型组织为中坚力量的局面。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纵观欧美多式联运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发展进程,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逐渐增大对外贸易需求,但现阶段各种集装箱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完善集疏运体系,联通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增进枢纽港集疏运能力,明确主枢纽港定位,解决场站解体、编组等非装卸作业时间问题,发挥多式联运时效性优势。国内枢纽港应起到示范作用,着手解决集装箱场站布局不合理问题,在完成水路运输吞吐量大目标同时,兼顾与支线集装箱港口协调配合,构建合理通道完成与其他运输的衔接,带动周边集装箱中心货物办理量。从基层结构出发针对多式联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当下客户对时效性需求。
三、多式联运应用技术
1、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物流业高速发展,多式联运逐渐向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贸易网络日趋复杂,传统管理方式效率偏低,不能满足当下托运人对时效性的要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EDI系统便应用于国内部分航运企业,但其运作模式封闭,发展速度较缓慢,同时我国铁路采用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TMIS)与世界通行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单证系统及EDI报文传输尚未统一,还未形成与各方(包括港口、船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联网的统一信息网络,不能实施数据共享,货主无法掌握集装箱实时动态信息,依然不能提高运输效率,导致非生产等待时间较长,影响多式联运产业链的流通性。国内信息在系统间难以做到交互沟通,表现在多式联运中运输方式变更环节,是造成货物堵塞,浪费堆场资源,降低运输效率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平台能联通港口、海关、检验检疫、集装箱场站、代理公司、货主航运供公司等各方,这是突破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2、货物中转模块
多式联运中转环节是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关键,多式联运不能与现有运输设施进行融合,主要问题常常出现在中转环节上。国内在传统单一运输方式有坚实基础,运输通道基础设施固定,是传统贸易习惯的产物,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联通水路和铁路运输通道需要结合我国运输发展现状,合理布局港口场站,不仅应考虑到地域经济的发展与货量的分布,更应该充分考虑多式联运的功能需求,政府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港口场站线路,加强港口码头铁路支线、以及港口腹地与海铁联运衔接配套的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办理站的建设。
多式联运生产过程需要标准化运载工具的支撑,当下公路铁路均向水路看齐,实现20英尺标准集装箱载运,并改进技术水平,降低运输难度,提升单位集装箱装载量。在技术层面实现全程运输对货物要求的标准化,与此同时,对场站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美国孟菲斯市率先建设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营运的无人中转节点,建设半径为两英里自动化的中转模块,依靠中转效率高的优势,吸引多家公司进驻建设仓库,比如HINOMOTO本野汽车、BoschSkil博世、FamilyDollar连锁超市等。
3、中转设备
在提高集装箱的周转效率上,中转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常使用跨运车、集装箱叉车、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等设备使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有效提高,加速集装箱周转,缩短在港停留时间。然而这仅适用于节点间运输距离较短的情况,如果存在节点间距离较长的现象,则大部分中转设备不能满足经济性和时效性。因此,集装箱牵引车-底盘车、短驳(港内)铁路和集装箱卡车成为首选。在港口吞吐量创新高的同時,为满足港口的集散需求,中转设备还需具有单位时间运输量大的特点。
此外,双层集装箱运输和驼背运输是大陆桥运输高效经济的运输方式,在欧美多式联运中发展迅速,有效提高了单位运输量,降低了运输成本,是当下枢纽港间货物流通的主流运输方式。国内铁路运输受空间影响尚不能全面开展这两种运输方式,但结合地方运输环境可进行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扩大多式联运节点间连通性,加强节点间运输多样性,增强集散通道的鲁棒性。
四、国内多式联运发展建议
国内多式联运产业适逢发展新机遇,以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展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发展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瓶颈,以构建大通道为目的,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结构衔接不畅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切实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连通性。从信息系统出发,构建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联通多方运输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为承运人服务,避免信息阻塞影响运输效率。有效整合节点间中转设施,可参考先进发展国家经验,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新多式联运中转模块,增强结构间联通能力,为大通道建设铺设道路。试点试用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载技术和驼背运输技术,助力节点间通道建设,增强节点集疏运能力,力求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优势互补,联通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和港口场站,满足多式联运的运输需求。从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供应链效率,整体提升多式联运在国内运输服务业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楠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启动.2015.
[2] 眭凌.发展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对策建议.2011.
[3] 戴婷.欧美集装箱多式联运经验对中国联运发展的启示.2015.
【作者简介】
沈丹晖(1993-)女,汉族,江苏人,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航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