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灿 王宏雁
摘要:建筑具有几何规整性、历史永恒性、空间容纳性、文化识别性,现代电梯在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与人们朝夕相处,却并没有融入建筑之中,确有必要根据建筑学的要求,对电梯厅和电梯室进行设计,并展示电梯的形象。
关键词:电梯;建筑化;规整;永恒;空间;文化
一、引言
层出不穷的现代设施设备在建筑上的运用,必然面临着建筑化的问题,这些设施设备中,电梯最为突出。文章尝试将垂直乘人电梯按照建筑学的要求融入到建筑中。
二、电梯的现状
性能优越的电梯,在建筑中大量运用,特别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备的,但长期以来作为建筑的机械构件,它并不是建筑,它也不同于建筑,一直没有融入建筑之中。
三、电梯建筑
(一)规整。门是空间的连接处,打开门空间就开始变换,打开门空间就能流通。迎面的电梯总是一道对开的门。这是一道机械门,门板平整光滑,没有我们习惯上看到的把手,也没有由于内部结构需要而显现出来的各种线条,而这种线条在其他的门板上都能看到,哪怕是在公共交通上。这些线条和把手,契合人性,并使人有控制感。所谓的电梯室,与门的宽度几近一样,与通常意义上的“室”大不同,更像是建筑里的一段过道。厅本来是一种高大宽敞的建筑,但电梯的所谓厅,常常由过道、楼梯口、大厅、房间的门围合而成,有的甚至更为复杂,各种空间互相交错,界线模糊。候梯的人常常遭遇过道里的人、上楼梯的人、在大厅里游荡的人和出入房间的人。
(二)永恒。无论残垣断壁,还是陈砖烂瓦,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座建筑曾经的顶天立地。她何至于此,她竟至于此,我们会费力地去找寻答案。其实答案一开始就很清楚,我们只是再一次证明而已:岁月无情。电梯却是另一番境遇,人们千百次的进出电梯,但,坏而修之,废而弃之,从不走回头路,却是电梯的宿命。电梯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中,人们还谈不上认可它;电梯没有源于生活的艺术气质,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电梯没有任何装饰,走不进人们的心灵。
(三)空间。电梯是很小的单一空间,除了站立外,为了不对他人产生干扰,人们只好限制自己的活动,犹如自我捆缚;同时,为了不使自己受到干扰,还需不停地调整自己的位置。
(四)文化。在一块大地上,处处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文化虽相同,但建筑却千差万别;电梯有自己的标准,即便在不同的地区,产品并无差别,并以无差别而自豪。当电梯以一种暂新的姿态闯入一种文化之中时,可喜,亦可悲。
四、电梯的建筑学设计
根据建筑学的要求,对电梯的设计尝试提出一些作法。
(一)电梯厅。电梯厅常常与休息厅、楼梯口、过道穿插在一起,干扰过多,因此电梯厅要有独立性。独立的电梯厅,空间必定完整,完整的空间必须界线清晰而不残缺,以围合的立方体最为理想。电梯厅一头连接过道,一头连接电梯。因此,过道、电梯厅和电梯形成了一段序列。
电梯厅与电梯间的连接由于电梯的固定性,连接较好,电梯厅的其他界面往往模糊,一般多通透。由于进入电梯厅的过道来自多个方向,使电梯厅成为实质上的交通枢纽,完全破坏了电梯厅为电梯服务的主要作用,造成了电梯厅的名存实无。电梯厅里甚至没有一般道路的左右分开行走的规则,由于电梯厅的直线行走距离较短,实际上也不可能有。
如果电梯厅能够借鉴中国古典四角亭的概念,依靠柱子进行平面和亭盖进行空间的界定,非常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阁、轩对空间的界定更明确。这样,电梯厅不仅空间完整,而且与之连接的过道明确,甚至还可以将电梯厅进行装修,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家具、墙饰,使人们能够平静地候梯。电梯厅,这个人流不息之地,会使人想到村口、桥头、井旁、大树下、城廓,或许有一天,当条件具备时,电梯厅会与之息息相通。
(二)电梯。电梯适应自己作为机器运行的特点需要规整的界面,使电梯极具领域特征,隔断了与其它空间的联系,即使一般活动空间所需要的窗户也常常弃置。身处其中,人不仅不能有肢体的活动,连观察和听闻梯外的预判活动也被剥夺,而室外同样如此。由于窗户能透光,而向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倾向,因此,光线具有调节行为的作用,起码,由于窗户的存在,无论在梯外还是在梯内,通过窗户可以判定梯内外是否拥挤,特别是梯内的人们可以通过寻觅光线而避免目光接触引起尴尬。如果通过窗户能将天空和电梯连接起来,人们因获得那种永恒的感受而更加宁静和安祥。
梯内没有任何建筑常备的家具,也没有任何作为交通工具应备的设施。辟如,一般的交通工具,为防止颠簸碰撞常常备有安全设施,而电梯连一个扶手也没有。如果,电梯能够在水平方向设置扶手,让人们有站在楼梯平台的感觉,如果电梯能够设置竖向的悬手,让人们像乘坐一般的交通工具一样,不仅在紧急情况下有实际意义,还是一种人文关怀。电梯两侧的扶手能使人们在不强制的状态下主动排队,避免无处放手的局促。悬手是离开梯壁人们的最好依靠,也是扶手的补充,它们不仅不会减少电梯的使用面积,还会由于有规则地站立使人们更自然。
电梯并非常常满负荷运行,有时候,两三个人,三五个人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人们都能看见地面,如果能在地面分格确立人的站立范围,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自己的领域,在互不侵犯的情况下,人的安全感会更强。
窗户、扶悬手、地面划分,这都是建筑常用的手法,如果有了这些物质性的条件,电梯就很容易承继建筑的特点,使即将或已经形成的电梯文化有所依附。在各种电梯文化中,首当其冲的应是安全文化。或许有一天,常见的不锈钢由于光线过强有排斥的意蕴,会强化本来就已狭窄的电梯,可能会被恬淡的色彩或纹理取代,作为对比,为强化安全,扶手可能会做得很鲜艳而有力;或许有一天,常常平面的梯壁,可能会被带肋的取代,因为,这种梯壁使电梯显得更牢固,而中间夹着空虚的窗户使梯壁的力度更为明显;或许有一天,在电梯的顶部会架起梁的构架,因为,梁是人们心目中抹不去的强力形象;或许,勒脚、墙裙、柱……都会在电梯中出现;或许还有大力士、金刚之类的饰物。
(三)建筑形象。作为建筑的构件,电梯常常没有自己的完整形象展现给世人。为避免紧急情况电梯迫降而不能运行,电梯常常与疏散楼梯设置在一起,由于疏散楼梯的极端重要性,在可能仅有的采光条件下,人们重疏散楼梯而轻电梯,进一步将电梯隐藏,所以,尽管高层建筑风靡一时,作为重要活动的电梯却风光不起来,一直附属于疏散楼梯。很欣喜地看到一些建筑,将电梯与疏散楼梯有机结合起来,不动摇疏散楼梯的救生地位,并将电梯的形象以建筑学的形象展示出来。电梯井是贯穿上下的直筒子,有的建筑利用了其刚建雄猛的形象;有的建筑将其与建筑融为一体,获得了协调一致的形象;有的建筑利用竖向整齐的窗户,获得了韵律;……等等不一而足。融入了建筑的电梯,很显然,也融入了周围环境中,令人惊讶的是,在有些自然风景区中,会看到拔地而起的观光电梯,实在有些突兀,因为电梯的本质与自然风景的特质完全不一样,前者是人文进步的产物,而后者却是自然的永恒。
五、结语
通过阐述电梯和建筑学的本质,以求将理性的技术与建筑学的要求区别开来,试图利用建筑学的精神来对电梯进行改造,最终达到融入生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http://www.otis.com/site/cn-chi/Pages/Elevators.aspx?menuId=2
作者简介:张来灿(1968.3-),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讲师、硕士。
王宏雁(1970.10-),女,辉县市规划局科长、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