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探析

2016-11-16 16:04李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评价企业

李萍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企业风险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了“新常态”,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高速增长;从发展方式层面出发,已经从依靠资源要素以及投资驱动转变为了创新驱动。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找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日益增多,正确认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意义,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风险,是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2004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扩展形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为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指南。基于COSO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计划方案制定的时候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任;从内部审计发展进程来看,参与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与业务拓展的主战场。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有着相对超脱以及独立身份的专业化机构,能以更加全面、深刻和专业的视角仔细观察分析以及评价企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多种内部风险因素与外部风险因素。内部审计可以充当现代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最后屏障,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凭借监督身份实施独立性企业风险评估,而且还能够凭借服务职能上的优势全面参与到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设中去,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以及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地位。此外,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在价值层面的保值增值,创造更大的业务空间以及发展平台,实现内部审计逐渐从传统财务向非财务领域的科学化过渡发展。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协调组织风险管理决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的独特组织地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分布于各个组织系统和各个基层单位的内部,对企业的业务接触全面,能够在企业企业风险管理以及改进等环节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跟其他具体的业务职能人员相比,更能避免逆向利益驱动、环境影响、反道德行为等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效或不彻底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其发表专业、客观的意见,协助设计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再次,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对各种风险进行不断完善,制定出合理化的处置方案,致力于优化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日益完善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风险而造成的企业损失。但是,内部审计执行协调角色职能时,应避免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且不能因协调业务而损害其独立性。

(二)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开展咨询业务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熟度。当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推动者,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从而使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形成风险意识。当企业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全局视野和专业技能,适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及自身财务知识结构、所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间断地改进和完善企业风险管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之能持续符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化胜任能力。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着相对较强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而且应经过专业化培训教育,可以清楚了解风险识别情况、风险评估情况、风险监控情况等。

(三)评价企业风险管理过程

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一是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充分、适当和有效,对于其设计和运行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更具有合理性。二是在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项具体评价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等级划分是否合理。

(四)跟踪风险控制活动

从实际操作来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执行远比框架的设计重要,一个设计完美的管理框架可能因判断错误、执行人的胜任能力和内外部境变化等因素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风险所处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开展持续性监测和分析,动态关注企业风险监控体系是否健全及执行效果,也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揭示披露风险或问题的处理情况开展后续跟踪检查,检查所实行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或产生新的风险,并将检查结果及建议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以便改进风险控制措施。

四、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的应用和实践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铁路局已经在探索如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有益的结合,并针对高风险领域及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审计和调查,提高了内审的效率和效果,也证明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对铁路基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就工程的立项、预算、招标、合同、实施、验工计价、验收、竣算、付款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并协助整改,保证了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快速的建成;南昌铁路局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匹配的业务重点,开展了全局非运输企业物资贸易经营风险防控管理情况、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为管理层的后续决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这些专项审计和调查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铁路企业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缺乏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尝试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了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的一般程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评估后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审计先后次序。审计计划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当管理层的目标、方针和关注点发生变化时,应对审计计划进行适时调整,重新分配审计资源。其次,在执行审计业务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以避免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二)准备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的准备阶段是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这一阶段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和战略目标、业务层面目标的风险承受度;在审计业务范围内实施初步调查后,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领域相关风险、控制程度及可利用的内审资源;审计方法的选择等。

(三)实施阶段

1、根据审计范围选取合适的风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风险评价标准时,应考虑该风险评价标准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涵盖大部分的风险领域;风险特征是否鲜明清晰,对环境的变化是否具有弹性。

2、对审计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结合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部署,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实施综合性评估。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坐标图属于相对常见的分析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对风险带来影响大小的反映,将此结论与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密切关联,从根本上为明确业务风险次序提供合理化框架。定量分析方法则可以通过采集足够多的风险样本,利用专业工具和技术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风险来确定风险评级;再按照初始设定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计算风险评分,将评分较高的风险列作主要风险,评分较低的风险列作次要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

3、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评价

在确定了风险的范围、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后,是否正确地选择了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降风险是内部审计人员的重点关注点。风险应对策略一般来说有规避、控制、转移、承受四种,每种策略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否则将认为措施不当。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偏好、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风险程度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等,来判断企业风险应对措施选取是否适当。

4、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众多单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充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包括: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所具有的有效性特点,也就是说风险控制体系的应用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实际控制目标;科学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和缺陷,发现后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或改进。

(四)报告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相应风险水平以及对于组织目标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的评价结论和控制过程评价报告,除具备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外,还应简明易懂、有建设性意见。可以三种形式发表评价结论:一是无保留意见,即经过审计没有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普遍的相对严重的薄弱环节;二是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可以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相关管理漏洞或者是薄弱环节,然而整体上是不至于失效的;三是否定意见,也就是风险管理体系有重大漏洞或严重的薄弱环节,风险管理体系整体上作用很小甚至失效。

(五)审计后续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检查,监督管理层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计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或管理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决定接受不采取行动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西苑出版社,2008年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

[3]黄园园.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与整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5期

[4]刘国贤.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2009年10期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评价企业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