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前有 “知乎女神”童瑶炮制“鸡汤文”,自编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长期患病无钱医治的苦情戏码,骗取爱心捐款15万余元。今有癌症患者家属欲“众筹”30万元为其治病,却马上遭遇医院“打脸”说仅需自费六千元。
到底如何避免诸如此类的骗捐事件无下限透支互联网慈善平台的信用和公众的同情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有关调查显示,受类似负面案例影响,46.3%的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募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存疑;10.2%的被调查者认为,层出不穷的“骗捐门”耗损公众同情心,导致个人募捐无人敢信。
无论是传统的慈善组织,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公信力始终是生命线。而透明化是牢筑公信力的必要条件。以轻松筹平台为例,其针对大病救助患者的项目,需提交详细的审核材料,包括手持身份证照片、患者本人或患者与提款人关系证明、医院诊断证明、筹款使用说明等。
但即便如此,也难免鱼龙混杂:一是求助者发布信息真伪难辨,骗捐门频现,网络求助时常沦为乞讨甚至异化为诈骗;二是项目存在虚报、夸大筹款数额的情况;三是针对善款使用的追踪和公开机制不完善。
此前,民政部开出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白名单”。这既是对入围平台的认可,也对当前互联网募捐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募捐本质上具有公益属性,能让捐助者在“利”求助者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互联网募捐缩短了传统募捐方式的中间链条,未来它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将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行动,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种改变,须以有效监管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