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薇, 唐金晶, 廖 琪, 杨先勇
(重庆大学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重庆 40004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严薇, 唐金晶, 廖琪, 杨先勇
(重庆大学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重庆400044)
高校实验室发展迅速,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对滞后。该文提出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凝练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及其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1]。一直以来,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为教学和科研对实验室和技术物资的工作服务,以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为目标。随着教学和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学和科研需求不断增长[2-4]。政府部门为加强危险品管理,要求对危险品实行集中管理。从实验室技术安全的角度来说,危险品的集中管理使实验室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教学和科研需求、政府部门管理要求、实验室技术安全要求三者的矛盾交叉点,是目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转变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学校平安发展、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有效途径。
1.1管理要求明确,但缺乏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求明确[5]。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高校实验室涉及面广、探索性强、未知风险大、人员密集,虽然现行的行业法律法规较多,但落实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规章制度[6-7]。另一方面,高校校级宏观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验室层面时,与实验室自身特点结合不紧密,缺乏实际意义;实验室内涉及的危险性操作,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安全操作规范,大多依赖学生间的口口相传[8]。
1.2管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长期以来,实验室安全工作发展滞后,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不完善,尚未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9]。此外,缺乏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10]。近几年,虽然各高校相继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科室,但人员缺乏,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难以实现实验室安全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实验室安全工作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全盘布局。
1.3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氛围欠缺
受传统“重教学科研,轻安全”思想的影响,高校在追求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对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11]。此外,在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教职员工承担安全责任不够,一味追求成果,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缺乏绿色环保理念,缺乏开发低毒代替高毒、减少剧毒使用量的积极主动性,导致教学和科研对危险品的需求无序增加,给高校实验室总体安全带来更大压力和挑战。
校园文化的组成中缺少实验室安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灵魂,虽然其无法量化,但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12]。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多,形式多样,但多局限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培育。
实验室安全管理既要尽量满足教学和科研不断增长的需求,满足政府各部门管理要求,又要避免集中管理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为冲破三者的矛盾交叉点,重庆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步凝练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2.1转变管理理念
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既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更要保障全校实验室安全。以往,实验室安全管理只考虑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未从学校总体安全出发,势必会导致学校的实验室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经反思,实验室安全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在确保全校实验室总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在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管理要求、满足实验室技术安全要求这三者中寻找平衡点。通过专业判断、选择合适的方式达到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要求;根据实验室技术安全要求,适当抑制教学和科研中不安全的极端需求,防范安全风险,最终达到保障全校实验室总体安全的目标。
2.2理清工作界面
实验室安全管理界面不清,是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碎片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校级与院级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界面不清,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处于“校级主动推进、院级被动配合”的状态,未真正落实“谁使用,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原则。院级缺乏主动推进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动力和责任担当,被动接受检查,工作应付。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间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由多个政府部门主管的高校实验室安全落实到校级管理,同样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共管。若各职能部门间管理职责不明确,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地带和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针对性管理、协同共管,才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实到各个环节,使实验室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时,需理清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界面,包括校级与院级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界面、各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管理职责,依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制。学校负责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统筹规划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宏观管理制度建设、校级监督、入口审核和出口处置等;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实验室技术安全建设、过程监管和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宣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积极推动和引导开发绿色实验项目,落实教学实验项目安全准入制度;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建立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科研项目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基本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审核制度。
2.3建立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现行的科研项目申报程序中,无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验室的安全基础设施不一定满足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安全防范要求。项目立项后,项目依托单位对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点掌握不及时;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缺乏管理依据,而目前,存在问题最多、安全隐患最大的就是科研实验室。
科研项目申报程序中增加安全风险评估内容,落实科研项目安全准入制度,是提升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通过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研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审核实验场所是否具备相应条件,以确定是否允许该项目进入实验室、明确项目申请人应承担的健康安全环境责任,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材料作为后续项目执行过程的安全管理依据。
2.4将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要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与教育、强化实验室安全意识、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培养实验室安全应急技能,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实验室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13]。
重庆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以保障实验室安全为目的,以构建具有重庆大学特色的安全、健康、环保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重庆大学一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主要包括:通过“重庆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通识教育,利用构建的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开设全校性实验室安全教育选修课,举办实验室技术安全培训班,开展应急演练等。面向新进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举办实验室技术安全培训、组织参加校外安全培训、召开实验室安全工作交流会等。
2.5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可持续推进
2.5.1构建层次实验室管理责任体系
构建校—院—实验室3个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科学合理的管理责任体系,是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无缝连接的重要保障。重庆大学构建了校—院—实验室三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相关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和指导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
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负责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的技术支持;学校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科,挂靠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在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会同专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和监督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二级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所在单位的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实验室主任是所在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技术安全工作;实验房间管理者是所在实验房间的直接安全责任人。此外,在“重庆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各级的安全管理职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2.5.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切实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健全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是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的必需环节。近年来,重庆大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如“重庆大学实验室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重庆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重庆大学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细则”“重庆大学学生实验守则”等相关规章制度,覆盖化学、生物、辐射、设备安全等方面。此外,重庆大学还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督导巡查制度和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跟踪评价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隐患早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为规范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过程,重庆大学还制定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流程”“实验室化学废液收集、处理规范”“实验室化学固体废物处置安全规范”“实验室危险废物搬运规范”。为使重庆大学在建和已建成的化学类实验室能够安全、科学、有效的运行,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组织编写了“重庆大学化学类实验室安全技术规范”,对化学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进行了系统介绍。
高校实验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需要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深入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实验室安全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将实验室安全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持续正常进行的基石。
References)
[1] 周健,朱育红,蓝闽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81-284.
[2] 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3.
[3] 罗广福,苏英明.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1(6):36-37.
[4] 李五一,滕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7.
[5] 陈少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4):119-121.
[6] 易困顺,赵邦枝,李名家,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70-173.
[7] 项晓慧,张银珠,金海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2012.
[8] 赵阳,徐文鹏,甘桔.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81-82.
[9] 徐静年,郭奋.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4):37-39.
[10] Yuqian Pan.Analysis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C].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2013.
[11] 张颖,赵二刚,张红宾.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5,18(3):185-188.
[12] 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189.
[13] 黎莹,胡谷平,蔡涛.借鉴美国主流高校EHS 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大学化学,2015,30(2) :15-21.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 Wei, Tang Jinjing, Liao Qi, Yang Xianyong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ing Depart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not mat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presented.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is introduced. In addition,solvation key problems in laboratory safety are put forward.
laboratory safety; laboratory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10.16791/j.cnki.sjg.2016.09.002
2016-05-17
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152006)
严薇(1964—),女,贵州遵义,博士,教授,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E-mail:yanwei@cqu.edu.cn
X913.0
A
1002-4956(2016)9-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