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听惊雷
——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2016-11-16 02:09:30傅薪颖
北方音乐 2016年17期
关键词:贝尔格歌剧创作

傅薪颖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 100000)

“灵魂”深处听惊雷
——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傅薪颖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 100000)

阿尔班·贝尔格所创作的《沃采克》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也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极为罕见的伟大作品。为了探讨作品创作的奥秘,笔者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过程、目的、方法、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贝尔格为了忠实地反映内心的所思所想,勇敢地冲破各种障碍,大胆地在技法上进行创新,真实地再现了歌剧中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灵魂深处惊雷般的呐喊。他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启示,对指导今天的音乐创作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特别是他创作的《沃采克》,不仅是西方歌剧史上的杰出之作,亦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一部极为罕见的伟大作品。作曲家选择了最深刻、最具戏剧性的优秀歌剧脚本,将所有前人想要用歌剧这一理想音乐体裁所表达的东西展现地淋漓尽致……《沃采克》早已超越了音乐艺术的界限,进入到了人类思考自身生存命运的广阔空间中去,成了“永恒”和“无限”的代名词。

本文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歌剧《沃采克》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去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揭示音乐作品中各种小人物和他(她)们所处的时代之间的深层关系,最终深化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通过研究和分析歌剧《沃采克》创作方法,从中寻找出对我们现代人有益的启示,指导我们现今的音乐创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

一、阿尔班·贝尔格不畏“招灾之险”,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歌剧《沃采克》

(一)表现主义思潮的形成给创作歌剧《沃采克》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进入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堕落、社会的畸型,人的孤独感剧增,艺术家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危机感和种种忧虑。尤其是在一战前后,德奥君主国从没落的边缘逐渐走向崩溃,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当时的社会给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继续闭着眼睛说瞎话,继续创作那些所谓英雄大人物的花前月下的虚伪的浪漫主义生活来粉饰当时的腐朽社会呢?还是把社会的真面目、真实的丑恶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搬上舞台来警示世人,真实地反映灵魂深处的所思所想,对腐朽的社会发出呐喊和反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了艺术界的表现主义创作思潮。表现主义者们以一种近乎空想的热情,用自己的艺术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贝尔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与当时许多文艺界人士一样,贝尔格最初也认为战争是解决当下社会危机与矛盾的一条出路。因此,当参军的机会来临时,尽管他的健康情况不佳,但贝尔格还是应征入伍,并为能够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而感到兴奋不已。然而三年多的军旅生活,使贝尔格受尽了折磨、痛苦与屈辱,把他对战争的狂热慢慢耗尽。在这场人类的灾难中贝尔丰深深地体会到了孤独与绝望,甚至是信念的破碎,使他从战前的一个主战者彻底转变成为了一个“反军国主义者”。

1914年5月,阿尔班·贝尔格在维也纳的室内剧院观看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现代戏剧家毕希纳(Georg Buchner)的戏剧作品《沃依采克》的首演。《沃依采克》是毕希纳根据1821年发生在德国的一起真实谋杀事件为蓝本创作而成的。毕希纳是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把“卑贱者”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剧作家,并把主人公生活的社会说成是犯罪发生的真正原因。毕希纳在戏剧中着重突出了沃依采克作为一个挣扎于底层的穷人、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是如何被富人侮辱嘲笑、如何被社会边缘化;作为一个弱小而木讷但却又凭靠自己辛勤劳动赚钱养家的男人,是如何被迫失去自由和意志,最终被异化成了一名残忍的杀人犯的过程。[2]

阿尔班·贝尔格在看过《沃依采克》后,被这部戏剧彻底地征服了。他立刻写信给韦伯恩,在信中他这么写道:“不只是这个被整个世界剥削和折磨的穷人的命运,而且还有一些个别场景中闻所未闻的紧张情绪如此深深的打动了我”。[3]

此时阿尔班·贝尔格认为将戏剧《沃依采克》移植为歌剧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欧洲戏剧史上第一部以反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现代悲剧,《沃依采克》在十九世纪未能确立自己的地位是不奇怪的。它在深刻地追逐人的内在本质的过程中预示了一些20世纪现代戏剧中才会出现的东西。因此,它默默地等待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毕希纳与《沃依采克》的深刻意义,这颗被人们遗忘于黄土之中的珍珠才重新大放异彩。

(二)阿尔班·贝尔格为创作歌剧《沃采克》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阿尔班·贝尔格下定决心创作歌剧《沃采克》时,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1.创作歌剧《沃采克》遭到恩师勋伯格的反对

20世纪初,虽说人们对上世纪毕希纳的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在当时人们眼中是“反音乐”的,压根不适合用音乐方式来表达。然而,贝尔格却要将毕希纳的《沃依采克》以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就连平时一贯支持他在歌剧方面有所建树的恩师勋伯格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甚至是在歌剧完成后,还一再泼冷水[4]。然而阿尔班·贝尔格这一次却没有因老师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个生性腼腆却性格坚强的青年,并没有考虑他的作品是否会成功,只是忠实地跟随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他深知艺术的创作必须遵循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而这正是他的老师勋伯格一贯提倡的。

2.创作歌剧《沃采克》遭到了传统创作文化的反对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自从诞生以来,受到了整个社会不同方面的抵制,处于极端的孤立状态。歌剧《沃采克》也不例外,既有赞赏的,但更多的则是批判。有的公开认为贝尔格是个音乐骗子,是一个对公众有危害的音乐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表现主义音乐从一开始就站在传统音乐语言的商业化堕落的对立面。这种音乐强调“自律”于社会的需求,并非供人享乐。在勋伯格等人看来,非享乐性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为了这样的艺术真实,作曲家们背离了某些传统的作曲技法和美学思想,利用与传统审美习惯有所冲突新的新形式来表达真实,不被观众欣赏和认可。二是当时传统的音乐“充满美的遮掩与秩序的幻觉的自我欺骗”。[5]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的唯美主义倾向,是必须加以反叛的,反对那种完全沉迷于安逸、舒适、幻想飘渺以及不思进取的艺术。只有直面现实,正视人性自身的弱点,才能真正告慰亡灵并反省自我。贝尔格既需要听众的支持,又不愿为此放弃对新音乐语言的追求,因此陷入了创作困境。

3.创作歌剧《沃采克》遭到政府当局的反对

随着希特勒政权上台,《沃采克》在德国遭到政府当局的禁演。在他们的眼里,这部作品是一部违背道德伦理的作品。在信奉共产主义的苏联,把它当成是颓废的资产阶级艺术而备受指责。在如捷克等一些反德国家,则把它看成是他们的反德情绪的发泄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城市,对这部歌剧也往往是毁誉参半。

他的老师勋伯格说:“我大大震惊于这位温柔、怯懦的青年竟有勇气冒这种招灾之险创作了《沃采克》,一部好像不能入乐的奇特的悲剧性歌剧。”[6]

(三)阿尔班·贝尔格第一次在歌剧中把“卑贱者”作为主人公推向前台

1914年,阿尔班·贝尔格决定创作《沃采克》。由于服兵役,贝尔格被迫中断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贝尔格才重新开始了《沃采克》的写作。到1921年8月贝尔格终于完成了这部歌剧的缩谱。次年5月配器部分也全部完成。1925年12月14日,阿尔班·贝尔格的第一部歌剧《沃采克》由埃利希·克莱伯(Alichi Klerbo)指挥在德国柏林歌剧院首演,并取得了成功。[7]

歌剧《沃采克》中的人物形象一反传统歌剧中“英雄”色彩,转而突出最不起眼的社会低层小人物,使他们走向了表演的前台,使歌剧中的主人公不再是王宫贵族和那些英雄化、理想化和神化了的显赫人物,更多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贝尔格歌剧《沃采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作为一名下层的士兵,他终日忍受着上尉的百般羞辱;为了养活情人和私生子,他甘愿成为医生做精神病实验的牺牲品以获取廉价收入;而情人的不忠与背叛,最终让沃采克在极度痛苦、屈辱、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将情人杀害,而后自己溺水身亡。然而贝尔格在这里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两条故去生命的痛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受现实碾压的民众的悲惨命运的痛心。

《沃采克》这部歌剧充满了沉重、压抑、痛苦、怪诞甚至病态,将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孤独、恐惧、悲痛和绝望等感情夸张、放大,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以宿命论式的做法凄惨落幕,与传统歌剧的大圆满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贝尔格的老师勋伯格曾这样评价这部歌剧:“它以完全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通过音乐语言的丰富与从容,叙述上的有力与自信,以及写作上的仔细和值得注意的独创性而使我感到惊讶。”[8]

二、阿尔班·贝尔格坚持为戏剧服务的原则,在技法上进行大胆突破

在创作之初贝尔格就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思想,要以创作好的音乐为己任,要用音乐来表达出毕希纳剧作中的深刻内涵,要用音乐来表达剧中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完美地用歌剧来再现毕希纳的不朽之作。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创作一部歌剧的根本目的就是“还戏剧以戏剧”。[9]

(一)为了深化主题内涵,选择象征性技法

在这部歌剧结构中,大量运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主导动机,同时这些主导动机贯穿全曲又使得歌剧整体具有紧密联系。声乐演唱与器乐间奏的结合,又将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义包含于其中,使得剧情体现出现实与象征虚实结合的特点。在歌剧中“刀子”的主导动机曾多次出现,是沃采克杀害情人玛丽的象征。[10]在第二幕第三场,第一次出现了“刀子”这个动机。

沃采克因愤怒而举手打了背叛他的情人玛丽,而玛丽却回应“我宁愿让刀刺进我的胸膛,也不愿让你的手碰我!”,这里对最后沃采克用刀子结束玛丽生命埋下了伏笔。

除了“刀子”这一主导动机外,“我们穷人”[11]主导动机也在剧中反复出现,象征着沃采克这个穷人逐渐深化的悲剧性命运。

“我们穷人”不仅仅是一句无奈的磋叹,更是对沃采克这个主人公的象征。他是现实社会的牺牲品,饱受生活的摧残,被情人抛弃,神志不清,最后被逼得走上凶杀和自杀的结局。[12]

歌剧《沃采克》象征技法的运用,利用多个纵贯作品始终的主导动机,深度刻画了沃采克的悲剧命运,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与病态,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二)为了刻画人物,在唱腔上选择了“念唱”音乐技法

所谓的“念唱”就是指歌唱家不必唱出准确的音高,而只是用“念”或“说”的方式念出与该音高差不多的音。这种由勋伯格所创的“念唱”式的歌剧演唱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作曲家的记谱,把谱上所标记的节拍、音值、近似音高及音量变化等,用说话或近似说话的声音“念”出来。

为了突出剧中冲突性的故事情节和矛盾性的人物性格,《沃采克》采用了这种半念半唱式的演唱方式。这种类似“呐喊式”的表达,让演员在表演时不受具体音高的约束,强调是对角色性格的演绎。贝尔格认为唯有这种“呐喊”式的独白,才能真正刻画出角色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让观众切身体会剧中人物的那种纠结、挣扎与癫狂的性格特征。

贝尔格曾经亲口说到:“这种戏剧性强的人声手法做为一种由旋律、力度、节奏综合支配的念白方法,它不仅能在最好的程度上确保剧词能清楚地听明白,更能为歌剧增添一种有价值的、肇始于音乐最本真一面的表演方式。它不啻是对普通演唱法的有益补充,更为其提供了一种很有趣的对比。”[13]

(三)为了渲染气氛,在音乐色彩上选择浓淡有致的色彩搭配

贝尔格认为音乐必须服务于戏剧。在歌剧中,除了人声外,乐队的编配也要同样符合戏剧表现的真实需要。小到一个音乐动机的出现与发展,大到幕与幕之间的衔接过渡,器乐的编配、乐队的色彩性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烘托剧情以及对人物形象、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刻画。就仿佛是在用五彩斑斓的乐器来一同讲述故事剧情。只有音乐的色彩性使用与剧情发展达到了紧密结合,才能使整部歌剧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使戏剧的冲突性达到完美的释放。歌剧《沃采克》为了逼真地刻画一个备受压迫、经常处于紧张恐惧心理状态下的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形象,舍弃了传统的和声、和弦安排,抛弃了传统的配器技法,用一些嘈杂、刺耳的新式演奏方式去表达人物内心的苦闷与病态。这种奇怪而又丰富、撕心裂肺而又极具音响效果的器乐表达方式大大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性,使沃采克这样一个饱受生活摧残、内心充满恐慌、时刻濒临癫狂的小人物形象跃然于观众面前。贝尔格在音乐作品中涌动着经久不衰的激情,体现着非理性、混乱、零散化的文化特征和夸张、变形、怪诞、抽象的艺术理念。作曲家希望用音乐来创造一次奇迹,使得丧失灵魂的、堕落的、被埋葬的人类重新复活。[14]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绝不仅仅是贝尔格主观想法的引导,更多的是其生活的历史时代与社会环境给予他的选择。斯图肯斯米特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沃采克》的音乐使脚本中仅仅是潜在的某些特质,做了充分的展开,揭示了人物最隐秘的心理细节,同时也表明了贝尔格作为当代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的独创性”[15]。

三、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歌剧《沃采克》创作上的分析研究,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主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创作要为剧情服务

一切为剧情服务,这是创作歌剧的指导思想。贝尔格一切创作方法都是为了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不规则、无调性和十二音创作方法,传统性的创作方法和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刻画剧中主人公内心世界。体现了艺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

(二)亲身体验是创作的动力源泉

阿尔班·贝尔格一生的苦难经历和重重的磨难,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无尽的音乐创作源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贝尔格把自身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带入到了创作中。剧中主人公的遭遇往往就是贝尔格自己的一个缩影,或是某一方面性格的放大化。

(三)在灵感的感召下进行创作

贝尔格音乐创作不搞无病呻吟,在有灵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创作过程比较缓慢,但每一个作品的写出都是精品,都是传世之作,都是他内心的呐喊和呼唤,都是他心灵的感应。而当他的灵感到来的时候,他将会放弃一切完全投入到创作之中,不顾一切地拼命创作。

(四)为了表现内心的所思所想,不畏“招灾之险”,大胆进行创新

贝尔格为了创作《沃采克》,战胜了重重困难。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在创作时,贝尔格没有考虑成功与否,只为了忠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要求”,不考虑强权的报复,不考虑世俗的反对,不考虑权威的干涉,不考虑经济的得失,不畏“招灾之险”,敢为天下先。不虚伪、不掩饰、赤裸裸地暴露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真实的感受。把自己的爱和恨真实地反映在歌剧上,引起社会的共鸣,以达到反抗之目的。

而西方艺术家最让人欣赏的是,他们常常有着干预现实,谴责现实不管个人前途、名誉,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新艺术的勇气。仅凭这一点,便值得我们赞叹。

艺术家们常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去挖掘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小人物形象。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再现这些社会下层人的悲惨生活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贝尔格歌剧《沃采克》也正是如此,其在音乐技法以及社会学方面所蕴涵的独有价值,将永远在歌剧史中绽放其独特的光芒[16]。

[1]余志刚.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37.

[2]王璐.歌剧《沃采克》最后间奏曲的音乐学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12).

[3]自余志刚.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70.

[4]余志刚.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4):50.

[5]自余志刚.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5.

[6]《勋伯格论作曲家》,译自《风格与思想》:94.

[7]金鑫海.从《沃采克》到《露露》[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8.

[8]自孟雁翎.贝尔格早期作品《弦乐四重奏》的三重风格元素——继承性、探索性、贯穿性[J].人民音乐,2013,(2):85.

[9]Jarman Douglas,Alban Berg: Wozzec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52.

[10]刀子出现在(II/3m.395,398;II/4m.599-602;II/5m.752;III/2 m.77,100;III/4m.222一5;270一4).这种幕和场次的简略写法采用了余志刚教授的写法。在《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一文中,余志刚教授指出:I、II、III代表幕次;m代表场次;数字代指小节数。其余类推。

[11]“我们穷人!”(1/1;I1/1 m.114; I1/5 m.776, 796; I/1-2 m.191, 198——200: III//4-5 m.361)。在《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一文中,余志刚教授指出:I、II、III代表幕次;m代表场次;数字代指小节数。其余类推.

[12]徐艳.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审美现代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3]贾伟亚.悲剧命运的必然——卡门和玛丽[J].作家,2012,(8):181-182.

[14]徐艳.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审美现代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

[15]自姜蕾.乘着表现主义的筏子 感悟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J].音乐爱好者,2006,(9):47.

[16]孙嘉艺.贝尔格歌剧《沃采克》中的拯救意识——以第二幕第一场为例[J].歌剧,2013,(11).

[17]余志刚.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18]余志刚.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4).

[19]金鑫海.从《沃采克》到《露露》[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20]孟雁翎.贝尔格早期作品《弦乐四重奏》的三重风格元素——继承性、探索性、贯穿性[J].人民音乐,2013,(2).

[21]Jarman Douglas.Alban Berg: Wozzec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2]古斯塔夫·科贝[美],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3]贾伟亚.悲剧命运的必然——卡门和玛丽[J].作家,2012,8.

[24]徐艳.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审美现代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傅薪颖(1989—),女,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毕业,现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艺术系音乐学专业教师。

猜你喜欢
贝尔格歌剧创作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结构组织分析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49:44
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24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40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贝尔格歌剧《露露》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黄河之声(2016年16期)2016-12-23 06:34:58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