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河畔私享一段时光之旅

2016-11-16 15:49陈栋实习生陈青青
现代苏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山塘米饭珍珠

记者|陈栋 实习生|陈青青

香溪河畔私享一段时光之旅

记者|陈栋实习生|陈青青

对于一直深处忙碌的都市上班族来说,偶尔的放松一下,只需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次,目的地是如今已俨然成为城中镇的木渎古镇,目标是那条与苏州城同龄的山塘老街。

从市区出发,沿着南环高架一路往西,途径苏福快速路后,用不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一座似乎在苏州城中“古街”慢生活,这里的氛围与市区两条知名的老街又不同,别有一番感受。。

“木渎”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名头可谓不响——乾隆六下江南的地方,直至今天,在当地还留有御码头等景点。“老街”山塘街上还存有许多别具江南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街河并行、小桥流水、四季食品、层出不穷、绿荫绵延、深宅大院、街巷幽深。

山塘街的一头枕着幽奇古朴的山壑,另一头连着繁华热闹的商市。这样的格局,延续了千百年。

说这话,并不是空口大话,而是有响当当的证据:“ 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

说的是清乾隆年间宫庭画家徐杨花24年制作成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的巨幅画卷,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街(苏州市山塘街)。其中一村就在木渎镇山塘街底、一镇即木渎镇。其篇幅占整个画卷的二份之一,足见其举足轻重矣。木渎镇上的山塘街有别于苏州城内的山塘街,这条山塘街倚香溪河而落。在画家徐杨的笔下,由光福而来的香溪与源自太湖的胥江在斜桥交汇,形成一清一浊的“斜桥分水”奇观,为“木渎十景”之一。

斜桥一带为古镇闹市中心,进出太湖的船只大多在此停靠,商旅如织,水运繁忙,粮船、货船、客船、官船、木排、竹筏紧紧相连,几无虚隙,米行、绸庄、钱庄、银楼、京广杂货店等面河而设,饭馆、酒楼、糕点、糖果等店铺夹岸遍街。

粗略计算,《姑苏繁华图上》所见商店有二十多家,有的五开间门面,有的二层楼三开间门面,颇具规模。镇东市梢也有香烛店、草席店、小饭店、南货店等数十家,其中有颇具地方特色的藤枕店。从画面上还可以看到“绸缎纱罗”、“各色雅扇”、“苏杭杂货”、“官盐”、“香烛”、“家常便饭”、“各色小吃”、“包办筵席”、“定织细席”、“梭布发客”(即批发)等五花八门的广告牌,日用商品丰富,饮食行业之兴盛,经营方式之繁多,可见一斑。

曾经的繁华盛景依稀在今时的山塘街上可以窥见。当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一早驱车至古镇的山塘街时,整条街上显得比较静谧,旅游旺季时游客人头挤挤摩肩擦踵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漫步在山塘街上,显得非常的自在。

临溪而立,老大妈们穿着橘黄色的马甲,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互相聊着天,摇着木浆延香溪而下,偶然兴趣来了还会哼唱一段苏州民谣。两岸的粉墙黛瓦、绿树浓荫倒映在香溪水面,没有遮挡的缝隙中还有几片白云悄悄地露一下脸。

木渎,这座与苏州城同龄,乾隆皇帝都称赞的水乡古镇,用最盛名的景点、最沧桑的路、最古老的房子、最古旧的桥、最年长的人,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印证着香溪的沉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传说。这些木渎的历史,需要好好保存,但是木渎同样也需要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和血液来缅怀过去的同时奔向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木渎“大旅游”格局基本成型,作为“大旅游”格局的主阵地,古镇片区贯彻镇党委、政府的要求,重点抓好“强富美高”新木渎中的“美”,着力打造一张苏州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而木渎旅游开发区更将重心下移,立足民生,重点抓“景美、家美、生活美”的民生福祉工程,全面提升木渎古镇区的风貌,为其增添新篇章。

木渎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这里曾是苏州乃至太湖黄金水道上最大商埠。粉墙黛瓦、老街铺子是木渎的特色,她以自身独特的气质,吸引着游客们在此驻足停留,体味着旧时江南水乡的魅力。为力求从周边水乡古镇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同质化竞争中突围,木渎开始寻求“时间”与“空间”上的双向突破。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今后,木渎将着力打造有腔调的苏式生活典范区,让游客在这里将原先的观光旅游变为慢享生活,追寻和延续姑苏园林生活文化。” 苏州吴中区木渎镇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宣传科主任杨丽女士介绍,根据苏州市旅游十三五规划和吴中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在融合古镇旅游和“两山一镇”项目的基础上,将整合临近的天池山、花山、穹窿山景区资源,实现十平方公里“木渎大景区”的无缝连接,形成串点成线的木渎“大”格局,进而延长游客在木渎的停留时间,增强游客与木渎的互动。

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转向的当下,对前来的参观者们来说,特色的民宿也是古镇旅游吸引点之一。民宿能让游客住下来感受原汁原味的木渎,能将古镇旅游的白天经济延伸到夜游经济,更能将静态观光变为参与型、体验型的文化旅游。“就目前而言,民宿是木渎旅游的一块短板,却也是发展的机遇。古镇片区可以在保存古镇形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引进主题特色鲜明的酒店民宿,对古镇住宿进行合理布局。”据杨丽介绍,目前古镇片区民居古建保存相对完好,保留着浓郁的古镇气息和面貌,下阶段将依据国家建设民宿的利好政策,打造具有木渎特色的“民宿品牌”,从而实现“下江南,住木渎”。

有了时间上的停留,古镇旅游还需要在“空间”上做文章,围绕“慢享生活”的定位,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木渎将从原有的山塘街拓展到“五街”格局,形成包括山塘街、南街、东街、西街、中市街在内的五大特色街区,将更多的市民、游客吸引到木渎的特色街区来,在古镇内形成环线,恢复与山塘街齐名的其他街区之美。杨丽透露:“”木渎未来还将充分挖掘吴地文化资源,逐步打造出“梦里春秋、禅悦灵岩、穿越天平、乐养天池、亲子白象和赏味藏书”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让城里人在木渎享受到一段既有真山真水又具小桥流水之幽的风雅生活。”

一件件竹制品里回味岁月静好

在山塘街上行走,不需要赶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约束,想怎么走,怎么玩全凭内心的,不受外界任何的干扰和影响。

走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哪一处的风景或者故事能够打动自己,就会继续前行一探究竟。就这样走走停停,不觉之间停留在具有古朴特质的“山塘街老作坊”门前。

步入作坊内,货架上摆放着着菜篮、竹匾、淘米篮、饭罩、花篮等百款制作精良的竹制品。小时候常见的这些东西,如今渐渐难觅,偶尔在山塘街上看到这些竹制品,内心有一些小窃喜。

年近七旬的老作坊主人名叫单同顺,每日一杯茶,静坐在门口那把拥有岁月痕迹的竹椅上,等候有缘人的前来 。单同顺介绍说,许多上了年纪的苏州市民还坐公交车寻上门来,购买她们钟意的篮子,有时候还有市民带着家里有些坏了的竹席,上门来寻求帮助,让他帮着修好。

单同顺1949年出生于泰州高港,14岁开始学习制作竹器,17岁时外出谋生,先后在上海等地生活过,时至今日,单同顺已经在苏州生活了30多年。“小时候,我们家孩子多生活条件差,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我跟着一位师傅学习制作竹器。学徒初期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砍竹、劈篾、抽篾。而且制作的材料都是自己去竹园里砍,砍完要学着劈成篾,劈完还要用两把刀片把竹篾抽成想要的宽度。这三个步骤都需要用相应的工具刀配合手劲完成,如果不熟悉工具的话,手很容易就会被伤到。“单同顺带着些许乡音说道。

学习了三年,单同顺已经能够独立编制竹器,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19岁那年的单同顺带了第一个徒弟,他自己也从徒弟转变为了师傅。至今已经带过19个徒弟。因为铝制品和塑料制品的发展,这一行业举步维艰,加上手艺人非常的幸苦。因此,他的徒弟到现在还从事这项事业的就只有一个。现在,他已经带不到学徒了,在他的指导下,家里祖孙三代均会编制竹器,闲来无事时,一家人还会围在一起编制,这是属于单同顺的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

他说,现在的游客买东西不仅讲究实用,还考究装饰作用。于是,单同顺又变着法尝试更多的新样式,还通过蒸煮竹篾的方式改变竹篾的颜色,使自己的竹器更具新意。看来,要传承民间工艺,也要跟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来满足市民更多的需求。

在袅袅升起的茶香中,各式各样的竹制品正把都市人的回忆拉回至童年。

那一碗香喷喷的乌米饭,冠绝江南

步行在山塘街上,总有一家家特色小铺能吸引到你,让你放慢脚步,感知着当地的特色。在一家名为“吴珍堂”的店铺前,被主人家精心布置的店门所吸引,这是一家什么店?带着好奇心,走进店堂里,整体显得古色古香,主人打招呼说,来一碗乌米饭吗?原本只能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这一天吃到的乌米饭,农历9月也能吃到?带着疑问,与店主人方伟峰聊了起来。原来,经过方伟峰多年的研究,如今一年四季基本都可以吃上乌米饭、乌米粥等木渎当地的特色食品。

方伟峰介绍说:“正宗乌米饭使用的材料是糯米,但最重要的部分却是汁水,这需要从乌饭树叶中提取。”

史料记载显示,《本草图经》曰南烛草木,染菽,《本草纲目》谓墨饭草,另有康菊紫、苞越桔、细冬青等称谓。乌饭树四月抽芽,五月开花,六月结果,果呈球状,色紫黑,秋季果熟可食,味甜。以往,四五月份是采摘乌饭树嫩叶制作乌米饭的最好时节。乌饭树大多长在苏州西部山区,木渎、藏书、枫桥、胥口、光福、金庭、东山等山区均有生长。

“我国吃食乌米饭历史悠久,乌饭树的叶、花、果、树皮等富含的养分以及乌饭食品的食疗和保健作用,是经过了千年历史的考验和现代医学证明的。古代道家为了长年食用乌米饭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研制出了乌饭干制品青精饭及丸,这种便于储存和携带的干品乌米饭可谓是我国最早的黑色旅游食品。”方伟峰介绍说,方伟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通过他自主研发的专利,则是让乌米饭能常年飘香,成为到众多江南古镇上的的独此一家。

方伟峰介绍说,乌饭树属于灌木的一种,大多生长在高大植被的下面,在木渎镇西的灵岩山上,野生的乌饭树生长并不集中,对眼力的要求非常高。有时,为了采到长在山崖边的乌饭树叶,时常要费力地扶着石头爬上去,费力地伸出去采下树叶。

采好树叶只是制作乌米饭的第一步,榨汁这步骤更需要体力。方伟峰介绍说,乌饭树叶的汁水起到染色作用。把糯米浸泡在混有乌米汁的水中,浸泡一晚上后,颗颗细长的糯米已经和乌饭树叶的汁水完美结合在一起。浸泡过的黑糯米和着山泉水,不一会儿便在蒸笼里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在方伟峰的吴珍堂里,晶莹剔透的乌米饭,与整个店堂布局融合组成了一幅意蕴悠远的水墨画。

为何能在金秋时节依旧能吃上一碗鲜喷喷的乌米饭?方伟峰透露说,在于他通过持续四年的研究,攻克了难关。原来,在适合采摘乌树叶的时节,他组织工人们储备足够多的鲜叶,榨出汁后,浸泡糯米后,在采用独特的技术将乌米通过真空方式保存起来。“这个技术我们独家研发,已经取得了专利证,能确保在江南古镇上,飘扬起我们独有的招牌。”采访中,方伟峰自信地说。同时他还和团队精心研制,将乌树汁浸泡鸡爪、豆干等特色小吃,让乌树汁的产品

漫步在山塘老街上,回想起《姑苏繁华图》上的木渎篇章时,这样极具地域风情的小店似乎在岁月的时空里,虽然改变了外在,但内在独有的精神延续了千年。

闪耀着太湖气息的那粒珍珠

由西往东步行至山塘街的街尾,一眼就可以瞧见香溪桥,它是下塘街与上塘街的连接纽带。而下塘街与一河之隔的山塘街的古朴俨然不同,这里俨然是一处田园风光的居民区。

有些居民在房屋前围栅栏,种植了蒜、青菜、萝卜等各种食用蔬菜。经过一家居民的门前,有一位老人在房间里忙碌,好像是要做饭又好像不是,缓慢的移动着脚步在房间之间进进出出,左手时不时的拍拍左边的膝盖。再往前走,有两位老人坐在香溪边聊着天,互诉衷肠。就在不远处有一位老人正在修补挂在树上的渔网,不过也没有能影响跟其他人的谈天说地,百米之外都能听到他们的笑声。

漫步在下塘街上,有老人在树下乘凉,有小孩在巷子里哭闹,有母亲听到哭声在寻找自己的孩子。沉浸在眼前看到的这一切,忘记此刻似乎依旧置身在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俨然是置身于放空心神的田园风光里了。

“珍珠项链,要不要进来看看,珍珠项链了啊。”我转过头寻找这声音的来源,原来一家珍珠饰品店的老人在招揽着过路的游客。就在这时,他右手拿着打火机,左手拿着黑色珍珠,小编眼看着光泽细腻的黑珍珠就要被火烧掉了。出于好奇小编我走进了这位老人的店。店里展示着珍珠项链、手链、戒指、耳钉、挂件等琳琅满目的工艺饰品,不过对于小编来说最显眼的就是在墙上贴的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太湖珍珠王,假一罚十”九个字,前面五个字是别人对老人的美誉,后面四个字是老人对顾客的承诺。为了重申这个承诺,老爷爷送给顾客的每一张名片上都用手写着“如有一颗假珠,罚款拾万元。”

都说真金不怕火炼,原来珍珠也不怕火烧。老人用火烧完黑珍珠,这次又拿了一把小刀在粉嫩的珍珠上刮了几下,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的意思,然后用大拇指轻轻地抹掉刮下来的珍珠粉,珍珠还是那么有光泽。随后就像扔乒乓球玩一样将一颗珍珠使劲儿摔在水泥地面上,珍珠不仅没有碎并且还弹了起来。老爷爷抓到弹起来的那颗珍珠当作画笔在玻璃展示柜上划来划去,玻璃柜上留下了白色的痕迹,珍珠却完好无损。

这位老人名叫陆永根,苏州本地人。“因为养珍珠的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大家都称我为太湖珍珠王,太湖珍珠在中国是很有名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他承包了太湖的一段水面养珍珠和鱼,但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养不起来,后来我慢慢摸索,吸取经验和教训才养起来了。珍珠都是一批一批养的,今年种二十万明年种二十万一直在轮流,三月份将成千上万只蚌放入水中,九月份是收珍珠的季节,每年都要下水每年也要收养好的珍珠。我从三十二岁开始养珍珠,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养了一辈子珍珠了。”这位年近七旬老人这样说到。

每一颗珍珠都经过这位老人粗糙的双手进行了精细的再加工,老人拿出了给珍珠打眼的机器,戴上老花镜,找了一个光线好的方向,手颤抖着将珍珠放在机器的针尖儿旁并打开了机器的开关,顿时珍珠粉向着一个方向落在了机器地面。老人告诉小编,这家店已经开了20多年了,房子是自家盖地,珍珠也都是自己养的。大的珍珠需要三十多年才能养成,小的也要十七八年到二十多年,而且种下几千只甚至几万只蚌才能挑出来几十颗珍珠,这些珍珠大多数都是白色的,紫色和金黄色的相对于白色珍珠会少很多,黑色的珍珠是最少的,因此要更珍贵一些。老人自豪的说“我养的珍珠除了在这里出售,我儿子在上海也开了一家店,我们一家人都在做着与珍珠有关的事情。”

老人最后还介绍说戴珍珠项链对人的身体有好处,特别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戴一串珍珠项链对颈椎有按摩的作用。所以本地人都不怎么戴金项链,而是选择戴珍珠的,象征着珠圆玉润。

听完陆永根老师傅的介绍,时间已经不早了。再次踏上了香溪桥,穿过街道回到木渎新镇区时,商场的工作人员和街边小贩叫卖声不断,汽车的喇叭声随处可闻,马路两边的楼房鳞次栉比。在木渎古镇上慢游半天后,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

猜你喜欢
山塘米饭珍珠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小珍珠”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为了喝到珍珠
金山廊下 古朴山塘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称称米饭再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