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奴役得那般彻底

2016-11-16 15:49蔡猜
现代苏州 2016年29期
关键词:悲苦奴役诺奖

不要被奴役得那般彻底

蔡猜>>>

1970年出生。毕业于苏州大学。曾在《雨花》《作品》《扬子江》等杂志发表过诗歌和小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参加2008年宋庄当代艺术大展,参加再造型2 0 1 2苏州当代艺术展,举办“红酥手”个人艺术展。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几日,朋友圈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的朋友,都在转发诺奖的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诗歌和生平。关于他的诗歌他的音乐他的绘画,那些贯通于他血脉里的一切精神感知,都被人在一夜间挖掘和扩散。他可能从没想到,在东方这个国家,他所有的表达方式,都被各种人士所传唱。但他又何必在乎,早在二十几岁,他就已经风靡整个英文世界。

在我还没有出生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就已经红透了西方世界,他对世界的了解,比我们当下中年人还要透彻。他说小鸟也飞不出天空,真正的自由根本不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这样的认知,在我这个年龄,似乎也只在阅读一些佛教的经典和解释,才真正体会得到。

他的目光停留在人群里,或者更深处,他思考着生活中的点滴,缓缓地唱出那人生的悲苦,他告诉我们,这种悲苦,是一种被困的悲苦。

作为一个电工的儿子,日常所见的,可能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见到的。父母亲忙碌地做家务,忙碌地上下班。如果日子顺利一点,当然还能找到一些剩余的时间,来处理自己曾经的梦想。男人们抽支烟,喝杯酒,幻想着什么。女人们可以买束花,买点花布,修饰一下家里的环境。

从这样的家庭里走出来的人,可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许多设想,年轻的唯一优点,就是可以无限制地幻想一些没有发生,而有空间可以发生的事情。

各种形状。

各种色彩。

或者,各种生存方式。

但鲍勃.迪伦,仿佛并不是这么走过来的。他长途跋涉,就是为了踢开这样的幻想,一切现实的东西,填满了他的脑袋。

喝醉酒的流浪汉,捉襟见肘的洗衣女工,伐木工人。一切底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他传唱的对象,他要用一种最真挚的语言,来看见他们努力地活着,也呈现与他遇见的那个过程。

听鲍勃.迪伦唱的歌时,你能感觉到那音调的起伏里,不掺一丝虚假,没有嘶吼,只有轻轻地诉说。他不去扩大悲痛,也不去渲染美好。我想那么多人热爱他,都因为在他意识里,充满了活着的严酷。但他与你遇见了,他会表示,他站在你边上,你不是孤单的。

谁都没有想到,他会成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似乎他一贯的怀疑,一贯的反抗,。成了这届诺奖的最终意向。人们不再被所谓的纯文学而束缚,但追求独立自由的意志,却没有叛离。

如果你有时间,去找几首鲍勃.迪伦的歌听听吧。

你不用去听懂那歌词里写的是什么,只需要随着他音律,漫步向前走;走进树荫里,走上河滩边;走在车水马龙的的大街上。看着推婴儿车的年轻女人,从你的身边擦肩而过。看着提一马甲袋的老人,徐徐把头埋进肩膀,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情景,那种生命快到尽头,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眼神,必定让你在某种时刻,孤独的时刻,流下一身冷汗。

这种时候,你会明白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过,你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放弃。

我只希望自己不要停止去反抗自己讨厌的人事,至少不要被奴役得那么彻底。

网络上,微信上,各种媒体,对于鲍勃获奖的异议很多。甚至有人认为,他所写的文字算不上诗歌。

我认同和喜欢于坚给他的评论:“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和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向浪涌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猜你喜欢
悲苦奴役诺奖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太行山村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聚焦诺奖
幸福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