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孝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修订后的《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33/T 1049—2016)》特点介绍
徐国孝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通过9 807组混凝土试块强度值、回弹值、碳化深度值重新回归计算了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指出了修订后的《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33/T 1049—2016)》的主要内容。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与部标准《回弹法检测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和原浙江省规程(DB33/T 1049—2008)的测强误差区别。
回弹法测强;泵送混凝土;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相对标准差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33/T 1049—2008)》(以下简称原规程)出版实施至今已近8年,而测强曲线的研究数据是在2004年前后完成的。经过十多年的工程实践检验,该规程已经存在一些问题,如测强曲线误差较大、碳化系数对回弹的影响不敏感、C60以上混凝土强度无法检测等。十多年来,浙江省机制砂和聚羧酸外加剂已普遍使用,高强混凝土也开始大量出现。为此,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从2014年初起,经过二年多的时间重新研制了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并修订了部分条款。
碎石泵送混凝土试块试验数据共11 264组,取有效数据9 807组。其中碎石泵送混凝土试块强度在10~102.7 MPa范围内,碳化深度范围为0~14 mm,回弹值在13.7~58.2之间。
对9 807组数据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用幂函数方程进行回归计算,碳化深度超过8 mm时取8 mm,其幂函数回归曲线方程为:
其相关系数(r)为0.915,平均相对误差(δ)为±11.78%,相对标准差(er)为15.44%。如碳化深度超过6 mm时取6 mm,则其幂函数回归曲线方程为(以下简称现曲线):
其相关系数(r)为0.916,平均相对误差(δ)为±11.74%,相对标准差(er)为15.39%。
由于碳化深度超过6 mm的数据只有216个,占总数据量的2.2%。通过上述比较,选择相关系数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差较小的碳化深度超过6 mm取6 mm的曲线方程作为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其不同强度段测强误差见表1。
由表1可知,强度段在15~80 MPa时的平均相对误差(δ)为±11.27%,相对标准差(er)为14.92%,符合部规程中“地区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δ)不应大于±14.0%,相对标准差(er)不应大于17.0%”的规定。而强度段在24.9 MPa以下和80 MPa以上时测强误差都超过上述规定。考虑到15.0~24.9 MPa强度段实际检测的需要,碎石泵送混凝土强度段规定为15~80 MPa。
不同龄期混凝土试验数据按现曲线计算,其平均相对误差、误差正负个数见表2。由表2可知,7 d龄期混凝土测强误差符合行标误差要求。
表1 不同强度段测强误差
表2 不同龄期混凝土测强误差
通过不同因素对碎石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误差分析,验证了不同外加剂混凝土、掺石灰石粉混凝土、不同机制砂掺量混凝土、碎石和卵石混合混凝土的回弹测强误差均符合行标误差要求。
3.1不同外加剂对测强曲线误差影响
掺聚羧酸、脂肪族、萘系外加剂混凝土试验数据按现曲线计算,其测强误差见表3。
3.2掺石灰石粉对测强曲线误差影响
掺石灰石粉混凝土试验数据141个,强度在10~48.2 MPa之间,按现曲线计算,其测强误差见表4。
表3 不同外加剂回弹测强误差
表4 石灰石粉混凝土回弹测强误差
3.3机制砂、河砂混凝土对测强误差影响
分别用100%机制砂、机制砂和河砂各50%以及100%河砂制作泵送混凝土试块,按现曲线计算测强误差,见表5。
3.4碎石和卵石混合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对测强误差影响
在30%的碎石中掺70%卵石制作泵送混凝土试块,按现曲线计算测强误差,见表6。
将9 807组试验数据按原规程及部规程计算,现曲线与原规程测强分布图见图1,现曲线与部规程测强分布图见图2,平均相对误差、相对标准差及正负误差个数见表7。
由图1可知,强度段在35 MPa以下时,两曲线数据几乎交互重合;超过35 MPa时,原规程曲线偏离现曲线。由图2可知,部规程曲线全部偏离现曲线。由表7可知,现曲线的测强误差低于原规程和部规程误差,部规程测强误差最大。
表6 30%碎石掺70%卵石混凝土测强误差
表7 现曲线与原规程及部规程测强误差比较
图1 现曲线与原规程测强分布图
图2 现曲线与部规程测强分布图
工程现场混凝土芯样强度验证结果表明,按现曲线计算的测强误差全部符合行标要求,并低于按部规程或原规程计算的测强误差。
(1)在不同工程上钻取直径80 mm的混凝土芯样,龄期75~348 d。钻芯前测区内先回弹,碳化深度
测试值0.5~6 mm,芯样强度20~64.6 MPa,分别按现曲线、原规程及部规程计算测强误差,见表8。
(2)在不同工程上钻取直径100 mm的混凝土芯样,龄期60~203 d。钻芯前测区内先回弹,碳化深度测试值0.5~6 mm,芯样强度17.2~42.4 MPa,分别按现曲线、原规程及部规程计算测强误差,见表9。
表8 工程现场混凝土构件取芯(芯样直径80 mm)强度误差比较
表9 工程现场混凝土构件取芯(芯样直径100 mm)强度误差比较
修订后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33/T 1049—2016)》增加了高强混凝土和7 d龄期混凝土强度测试,降低了回弹强度检测误差,从而提高了检测精度,增添了高强混凝土和早龄期混凝土的测试手段,减少了工程纠纷,并确保了工程质量。
[1]陕西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JGJ/T 23—2001回弹法检测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DB33/T 1049—2008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杭州: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2008.
Features Introduction of the《Testing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ump Delivering Concrete by Rebounding Method(DB33/T 1049—2016)》by revised
XUGuoxiao
2016-04-22
徐国孝(1964—),男,浙江富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建筑材料研究工作。
TU755.7
A
1008-3707(2016)10-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