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志英 赖小锋 贾利军
摘要 本文运用IPCC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在省际层面测度了我国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扩展的STIRPAT和Kaya模型,构建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3-2012年分省面板数据样本及城乡子样本进行系统GMM估计。本文研究表明,第一,我国城乡家庭部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在近十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家庭部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高碳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较低;第二,城乡家庭部门生活能源消费的上期碳排放量对本期碳排放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这反映出我国家庭部门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和路径依赖性,是一种动态自适应机制;人口规模、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强度和城镇化因素,都对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本文研究得到如下启示及政策含义:家庭部门碳减排将是一个有步骤、分区域的渐进过程,我国碳减排政策应当兼顾消费升级和碳排放的双重目标,努力构建分层次碳减排的适应性预期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着眼于引导和激励居民低碳消费,缓解人口规模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城镇化对家庭部门碳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能源价格改革、财政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等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等科技手段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些政策将更有利于城镇家庭部门碳减排。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STIRPAT-Kaya模型;系统GMM估计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5-0064-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5.008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2013年11月发布的《2012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自1750年工业化至2012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增加了41%,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80%的增幅来自矿物燃料燃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见一斑。随着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推广和落实,该领域减排的边际效应将逐渐递减。家庭是重要的能源终端消费单元和CO2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据Liu等学者研究,1992-2007年来自家庭生活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2.17%-49.12%。因此,科学测度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及城乡差异、挖掘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对于促进我国家庭部门碳减排、探索绿色城镇化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述评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术界对碳排放测度的方法主要有排放系数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决策树法,而家庭部门碳排放的测度主要运用排放系数法、投入产出法和生活方式法。在排放系数法的测度研究中,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碳排放系数取自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因子,如石红莲和张子杰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IOA)是从宏观层面研究测度消费品和服务中所嵌入的能源使用、温室气体等污染物的方法,该方法由Herendeen于1976年提出,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家庭生活能源碳排放的研究领域,如Herendeen et al结合挪威和美国居民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生活方式法(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简称CLA)主要根据与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计算每类消费活动的能源强度,如杨选梅等运用生活方式法探讨了家庭消费活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研究了碳排放与家庭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关于碳排放测度及实证的文献较多地集中于对工农业领域及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如吴昌南、邓谣基于30个省市的国际产业转移与碳排放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朱俏俏、孙慧、王士轩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量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及程度;颜廷武、田云等学者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进行EKC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及时空分异进行实证分析。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近几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产业部门,成为新的碳排放增长点。关于生活方式对能源、环境的研究成果,有Weber和Adriaan运用定量化的方法分析生活方式因子对当前与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Bin和Dowlatabadi运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研究了美国消费者活动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Wijayatunge等研究了斯里兰卡家庭部门烹饪能源需求和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Saidur等估计了家用电器对能源消费、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关于家庭部门碳排放总量及测度的研究,如Dmckman和Jackson运用准多地区的投入一产出模型(QMRIO)研究英国家庭部门的碳足迹;Kadian等学者运用长期能源替代计划(LEAP)的方法对总能源消费和家庭部门相关排放进行建模;Kerkhof,Benders和Moll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测度分析,发现各国生活用能碳排放差异主要源自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的不同。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其中朱勤、彭希哲等对居民生活用能的碳排放进行测度,王效华、胡晓燕针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总之,该领域的研究还有以下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地方:第一,虽然学术界对碳排放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集中于对工业领域的研究,对家庭部门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比较有限,这跟我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及粗放式增长有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不容忽视;第二,对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农村家庭部门的研究,在统一的测度方法及分析框架下对我国城乡家庭部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第三,由于目前国内统计体系的不完善,不同学者对家庭部门“活动水平数据”和“碳排放因子”的选取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导致不同核算者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因此难以在城乡或地区之间进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识别关键排放源、提高家庭部门碳减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