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明++向晴++甘甜
吉安,一个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由于地处江西腹地,山区面积大,吉安市分布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区县和661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面临的是点多面广的复杂状况。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大多数贫困家庭中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就是孩子。”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扶贫先扶智,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吉安人以教育公平为主抓手,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发扬井冈山精神,在锦绣庐陵谱写出一篇瑰丽的教育扶贫新诗篇。
山林深处也有好学校
越过山丘,穿过丛林,记者一行最终来到四面盘山的遂川县盘珠乡共同小学,说是小学,实际只是一个教学点,3个年级、31个学生、两位老师和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外加一个院子,构成学校的全部。这是一个曾一度撤消、现如今恢复的教学点。
2003年前后,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原共同小学教学点被撤并,当地山民的孩子都要到中心小学上课,山高路远,异常艰辛。
“光就路程来说,学校撤并后,住得近点的孩子要走4公里,最远的要走10公里,孩子们独自上下学不安全,大多需要家长接送,非常影响生产生活。”盘珠乡党委书记说,村民都强烈反映要恢复教学点。
百姓的呼声与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3年,遂川县教育局挂点盘珠乡,随即便开始筹备恢复教学点的事宜。
“从选址到建设,反复论证,同时教育局还帮我们争取到县财政7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2014年9月1日,新的共同小学投入使用。” 遂川县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校长肖海平介绍(共同小学现为其下属教学点),“最重要的还是师资,为此我们为共同小学配了两名业务能力强的公办教师,这两年教学成绩在县里的村小中可是数一数二。”
如共同小学一般,曾经消失,再度重生的村小,在吉安市还有很多。
由于历史原因,之前在吉安市的农村,为追求优质教育,不少农村家庭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有的甚至在县城租房子陪读,加重了家庭负担。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吉安教育系统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于2013年制订了《吉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经调研论证提出要恢复村小、教学点159个。为推动工作落实,市政府办公室于2014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村小和教学点恢复进程。2015年7月中旬,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7个督查组,对全市农村教学点恢复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目前,吉安市已恢复办学的村小、教学点有103个,恢复率为64.8%;全市“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
“不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还要有质量,以此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认为,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如何让农村教师扎得住根,安心教学,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吉安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初夏的乡村,稻香阵阵,琅琅读书声从吉州区樟山镇赤塘小学传出。“现在,我们乡村学校的老师不愿去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老师不愿进城,连每个教学点都覆盖了班班通,硬件和城里相差不大,还享受到不少特殊关怀。”2014年考入该校任教的章琦说,局里不仅为学校建起了食堂,还聘请了做饭的工友,“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比城里多1000多元收入,加上现在农村的路都修得很好,我虽然家住城里,还是能安心在这儿教书,不想再考进城了。”
“我们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5年来,教育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财政增长的速度。”吉州区教育局局长杨虎先介绍,光学校标准化建设,区里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当然,城乡的教育资源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为了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不仅需要完善农村的标准化建设,更需要稳定农村教师。”杨虎先说。为此吉州区给出五剂“安心贴”,凝聚了一批“不走的农村教师”:发放边远山区教师专项津贴;以公租房项目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问题;在村小建设劳动基地,既解决学生劳技课实验场地,又解决教师伙食问题;规定新提拔的校长,必须有农村工作3年以上经验;职称评聘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不仅给待遇,更给干事创业的平台。
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吉州区财政每年拿出“五个一百万”来关心鼓励教师,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倾斜:每年用10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德艺双馨的名校长、名教师,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全区教师体检,每年安排131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区教师培训,每年用197万元发放农村边远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困难教职工帮扶站和困难教职工帮扶基金,为困难教职工排忧解难。吉州区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从2015年开始在教师津补贴的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增设班主任津贴和农村教师学生晚自习、晚就寝值班津贴。
在小而精致的文石小学,教师周转房、食堂一应俱全。“在农村也能干一番事业。”“90后”校长王庆财告诉记者,这所只有155个学生的村小现在有1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王庆财的妻子也和他在一个学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他们夫妻俩每月比在城里教书能多出2000多元,“虽然学校位置偏,但感谢区里的好政策,还是有成长的压力和动力。”王庆财说经常有教研员、特级教师督学到学校随堂听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区里还通过奖励、培训等各项措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便利。
据了解,近年来吉州区通过均衡发展,全区城区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测试都处于“优秀”行列,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与城区小学差距进一步缩小,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质量测试达到城区小学的中等水平。全区城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学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农村中学某些学科和素质教育成果已超越城区中学,领跑全区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