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宇雄
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
——回乡所闻所想
文/吴宇雄
我的家乡地处桂北高寒山区, 村委主任听说我要回家,决定召集在外务工的乡亲茶话会,为村里2015年考取大学的学生颁发助学奖。助学奖是2000年前后村两委和村老人协会发动本村在外工作的乡亲自愿捐助设立的,村里每年将获得的捐款,分成大学组、中专组、中学组、小学组,奖励给上年度的优秀学生。茶话会、助学奖正好符合自治区党委关于党员干部回乡助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要求,我爽快地答应了。茶话会召开时,参会人员不少,男女老少大约五六十人,把村委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的。茶话会上,村支书、村主任介绍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所做的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下一步全村发展的思路,并请参会的乡亲们就如何利用和打造好民族传统村落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全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参加茶话会的乡亲们踊跃发言,不但为家乡建设提出许多建议,而且还把各自在外地了解到的乡村建设管理经验、政策规定、致富信息介绍给村两委。茶话会从晚九点一直持续到十一点半,大家依然言犹未尽。
在党的扶贫富民政策指引和激励下,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电、学校、卫生室、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益改善,茶叶、特色旅游业等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乡亲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新建了许多钢混结构的楼房。楼房比传统的小木楼更宽敞、明亮、清洁,使大山深处也有了许多现代的气息。看着父老乡亲们逐步脱贫致富,憧憬的全面小康生活即将成为现实,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但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十年前因为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完好、侗味十足而被柳州市评为“十大美丽乡村”,列入中国传统民族村落保护名录候选名单。林立的侗族鼓楼、错落有序的侗家木楼掩映在山林竹丛之中。乡村美丽景色令不少摄影爱好者、民族文化研究者慕名前往,高定侗寨的淳美照片被许多报刊选载。随着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小村庄原有的宁静逐渐被打破,传统侗寨的风俗在渐渐消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式建筑,还出现停车难、堵车现象。回乡进村时竞遇上了堵车,从村口到家门口只有短短300米的路程,在有人指挥疏导的情况下,竟花了近一个小时。
家乡传统的侗家木楼是纯粹的木瓦结构,一楼是猪圈、牛栏,二楼是客厅、餐厅厨房,三楼是卧房,采光不好、卫生设施不全,生活不便,与人们追求卫生、便利的生活条件不相符,而且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侗家木楼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是如果简单地照搬城镇里的钢混结构楼房样式来建设,就必然破坏了侗家木楼和侗族村寨的建筑风格、民族特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把现代住宅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安全安静的优点与保存侗家木楼的民族特点相结合,这是当前家乡建设也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民族村寨改造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有着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族民居各有特色,建议由住建、民族等部门组织建筑设计、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相关科研院所抓紧研究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问题,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设计、施工、材料图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自治区民族特色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包括村内道路、给排水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文化卫生设施等方面内容的村庄建设规划和管理。建议加强县乡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建设,充实乡村建设规划专业队伍力量,加强对乡村建设的规划引导、管理、服务,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清洁、生态、宜居、幸福的美丽乡村。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