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土木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6-11-14 02:26冯博
价值工程 2016年29期
关键词:土木校友毕业生

冯博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有待提高,而土木类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毕业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文章通过对某地方高校土木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多年就业工作实践,提出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Subject to multiple factor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s have many problems in employment concept,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pect and so on, which all affect the graduates successful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ocal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s, and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mployment work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work.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类;就业问题;对策思考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civil engineering classes;employment problem;countermeasur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9-0191-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进入大众化阶段,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发展。与之相应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思考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圆满完成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地方高校土木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土木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该学院2011-2015届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举例和分析来描述其就业现状。

1.1 离校就业率和正式签约率较低

离校就业率和正式签约率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统计,该校土木类毕业生2011-2015年的离校就业率分别为57%、58%、63%、61%和58%,年终正式签约率分别为82.67%、79.44%、87.41%、88.07%和74.70%,在全校所有专业中位居前列,但与重点高校的离校就业率和正式签约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说明该校土木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同类院校的其他专业,但仍低于重点高校的平均水平。

1.2 就业单位规模较小

通过该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统计可以看到,50%以上的毕业生集中在民营、三资、国有等企业单位,但主要是一些民营、股份制等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薪酬待遇不高,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到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少,没有毕业生参与国家地方项目,灵活就业的学生仍占有相当比例。

1.3 就业流动性较强

通过该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统计可以看到,5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河南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而在南阳市就业的平均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这与该校生源以河南省为主有直接关系。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但根据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显示,40%的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选择跳槽,就业流动性较强。

1.4 就业期望值较高

通过对该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可以看到,85%的毕业生对刚工作时的月薪期望值是3000元以上,希望到大中城市工作的比例达到80%以上,毕业生普遍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人才缺口较大的基层或边缘地区就业,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毕业生错失较多的就业机会,影响自身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1.5 考研热度不减

通过对该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统计,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40%,而录取率在15%左右,每年都会有部分考研失败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复习,等待第二年的考试。“高学历代表高质量就业”的观念在毕业生中很有市场,同时迫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来回避就业的压力,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

1.6 就业心理问题严重

通过对该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心理状况调查统计,60%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抑郁、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有的毕业生对找工作很积极,不停地外出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经常在考虑不成熟的条件下匆忙与用人单位签约,随后一旦发现更好的就业机会,就要与原单位解约,再到学校申领新的就业协议书与新单位签约,增加个人的就业成本;有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初期遭遇打击后便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别人,缺乏就业抗挫能力,陷入郁闷、失望、悲观的困境,放弃积极的求职努力;有的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就业市场缺乏客观的认识,一心要到理想的单位就业,不考虑其他工作,往往错失就业机会;有的毕业生过于依赖他人,不愿意积极主动找工作,寄希望于依靠家长或朋友联系就业;有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存在盲目地从众心理,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 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在就业市场上,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是有密切关系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上尚有差距,社会上某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人为地设置过高的条件,含有学历和性别等隐性歧视,使部分毕业生求职时困难较多。土木行业的特点决定毕业生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作地点往往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地方,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同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土木行业的人才需求波动较大,例如前些年受到一些基建安全事故的影响,路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度比较严峻,这两年开始逐渐回暖。而地方高校受地域和单位招聘门槛的限制,毕业生求职成本更高。

2.2 高校因素

高校的教育和引导对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地方高校的发展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定位不准、专业趋同、发展乏力等较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差距,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师资水平、工作能力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指导的层面,应当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和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问题,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2.3 家庭因素

父母家人的期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人的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家庭共同关心的事情。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既包括经济上的付出,也包括精神上的关爱,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竭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为家庭带来经济回报,这使毕业生背负上较重的心理负担,在求职时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放在次要地位,去选择自己不喜欢但能够带来较快较多经济利益的工作岗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会告诉孩子不用担心工作问题,只要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能够为其安排工作,这使毕业生放松自己的职业要求,一切都依赖家庭,对找工作无动于衷。

2.4 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有差异的,就业期望值是否合理决定了毕业生求职的成败。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应当适应社会的客观环境和政策条件,也应当与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相符合。总体来说目前毕业生的择业观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想化,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功利化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表现为选择到国家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另外,与较高的期望值相对应的是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继续学习和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产生悲观、失望、迷茫、苦闷等负面情绪,影响其顺利就业。

3 解决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教育,倡导基层就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这就要求高校要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使毕业生既愿意到基层去,又能把基层的工作做好。目前国家基层项目对土木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地方高校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使每一个毕业生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经常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激励毕业生积极主动到基层去锻炼,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2 加强创业教育,鼓励积极创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形势并不乐观。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6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55%认为创业扶持政策不足,52.5%认为创业贷款难,50.8%认为创业实习基础少,31.7%认为缺乏创业场所,30%认为创办公司流程繁琐。地方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普及创业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又要注意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要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和管理,依托地方产业和学校学科专业特色,融大学生创业培训、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为一体,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落实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融资、指导等服务,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3.3 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能力;摸清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符合其期望值的就业信息;完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指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同时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拓宽就业渠道,降低就业期望;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在求职过程中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和以安稳为首要考虑因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先就业再择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4 提升服务质量,帮扶困难学生

对于因身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因素造成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明显困难的毕业生,高校要建立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要指定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通过个别谈心、个别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网络、飞信、QQ群等方式,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要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活动,优先、个别推荐等措施,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最大效用,帮助大学生设立有效的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及时应对,加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5 家庭积极参与,关心学生就业

家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既要关心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鼓励孩子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职业目标,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成功就业,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就业的问题上,不要武断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替学生做决定;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通过支持和关心学生就业来减轻其肩负的就业压力。

3.6 提高能力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更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选择地学好其它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意识,善于与人交往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作为土木类毕业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主动参与教师的专业课题研究,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3.7 发挥校友优势,建立就业基地

高校要利用好校友这个宝贵资源,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校友返校,通报学校、学院发展近况,介绍校友成长成才经历,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业和创业论坛,开展校企合作,听取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建议等。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在校生骨干,鼓励支持他们毕业以后积极参与校友工作。要积极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促成他们与就业所在地的校友联谊会取得联系,为地方校友联谊会增添新生力量。要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学校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中,邀请杰出校友参与,培育和增强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同时,要向全体教职员工灌输“校友理念”,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校友,校友的情感归始于学生年代;要关心爱护学生,不断培育他们对学校的感情。在学生社团中成立校友工作协会,让在校生提前参与到校友工作中。

南阳理工学院土木类毕业生每年都有多人到校友工作企事业单位就业,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该校根据就业市场的形势和自身条件,采取项目驱动机制的方式启动新概念就业基地建设。每个基地成立以一个教学院为组长单位,几个相近专业的教学院及学校相关单位为成员参加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将固定区域,固定地点,固定人员,以学校在当地建立的校友会、当地南阳籍或河南籍企业集团(商会)为依托,常年与当地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项目组长单位代表学校统一指挥并全权处理基地建设各项事宜。通过基地建设,了解当地企业用人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工艺流程、技术发展的特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需要,在基地安置学生见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志愿和市场需要,为学生搭建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平台;联系用人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有效用人信息库、毕业生就业信息库;诚邀基地单位到学校举办校园招聘活动;联系并安置骨干教师轮流在基地的对口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邀请基地高层技术、管理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本着对合作单位积极服务并力争做出贡献的态度,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机会,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协助校友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充分发挥校友在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要善于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适应新时期国家政策要求和就业市场形势,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的态度,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构建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重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08-07.

[2]杨志坚,王润孝.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3]张路杨,冯万里.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4]邬承斌.对土建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5]马亚静.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猜你喜欢
土木校友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广东土木与建筑》理事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校友风采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土木之变”原因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