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冷链标准体系化问题与对策

2016-11-14 01:12龚雅雯
价值工程 2016年29期
关键词:冷链实效性

龚雅雯

摘要: 文章先是概述中国冷链的发展近况,突出标准体系化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体系化建设的意义,根据中国近几年冷链标准体系化进程总结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援引海南开展的首批省级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实例简略论述所列建议之实效性。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recent conditions of the cold chain in China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atic standards, and analyzes the sense of systematized construction, then summarizes problems in the system process of cold chain standard in China, simultaneously proposes measures. Lastly, in order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ggestion listed above, the paper cites a living example about the first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pilot work in Hainan.

关键词: 冷链;标准体系化;实效性

Key words: cold chain;systematize standards;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9-0097-03

1 概述

1.1 论文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发展成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业“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呈现多样化、快捷化特点,冷链在物流已有基础上凭借冷冻冷藏功能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高保鲜的特点,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因此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冷链发展起步不久,缺乏一套系统性的标准来指导企业科学、有效的运营。随着冷链发展深入,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研究冷链标准体系化问题的重要性,针对涉及冷链技术的不同行业先后提出过一些具体标准和措施,政府目前也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准则规范,但对如何实现冷链标准体系化问题,还需要更多具有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我国冷链业发展走出初级阶段依旧任重道远。

1.1.1 冷链发展概述 冷链是以保证易腐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的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近年来,冷链物流在食品供应上愈加重要,也得到一定的发展。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潜在收入达1800亿元,全国冷库总保有量达3710万吨,折合为9275万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9.34万辆,中国冷链百强企业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16.1%[1]。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冷链物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冷链发展差距较大。

1.1.2 冷链发展现状 据统计,欧美日及台湾之低温食品比例约35%,中国大陆约20%。但上述食品使用低温物流设备之比例,欧美日台已达80%-90%,而大陆只有10%1(北京金安明邦公司:2010-2015年中国低温物流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正是冷链行业起步慢,发展前期出现的的标准不健全、贮存技术和运输贮藏条件落后等原因,造成我国每年粮食流通损耗200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5%以上,损耗率高达15%,发达国家仅为1%,每年水果蔬菜损耗约为1.5亿吨,占总产量的12%,损耗率高达25%,美国仅为1%-2%[2]。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制定一个精准订单预测、标准化品类管理、快速配送、快速库存的周转机制,而形成一套能做到覆盖采购、检测、仓储、运输和销售的切实合理的冷链行业标准体系是关键。

1.2 论文研究意义 冷链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化工作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冷链标准体系对科学指导冷链物流发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缩小城乡差距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如何实现冷链标准体系化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论文研究冷链标准体系化对策以实现该目标所能达到的三方面意义。

1.2.1 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每年约有 4 亿多吨鲜活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由于冷链行业起步晚,每年约有 1200万吨水果和 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在1000亿元。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高达25%~30%,粮食的损失率也达到14.8%[3]。2014年有文章报道,随着冷链发展产生的生鲜电商99%在亏损,高昂的成本严重削减电商利润,而冷链占据四成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冷链物流的基础和核心,对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1.2.2 改善大众“菜篮子”,扩大企业潜在市场 在零散的准则实行之际,许多生鲜易腐食品等冷链物流货物由于在低温运输过程中温度得不到保证,造成了很大部分农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丧失部分营养价值,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令人堪忧。一套完善的行业标准能让“标准生产线”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当老百姓切实从冷运食品中得到实惠,买到想要的“新鲜”,借助口碑效应,一定能赢得更多潜在的消费者信赖,冷链物流业的潜在市场也会因此而扩大,分得更大份额的蛋糕。

1.2.3 促进农民增收,营造和谐社会 由于我国冷链技术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流通过程中每年有价值上千亿的农产品遭受损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冷链行业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减少农产品损耗,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便利快捷的冷链运输网络也可使农民找到更多的致富门道,促进农业向着科技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农民的腰包鼓了,城乡差距得以缩小,也就意味着向着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了。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文章先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对我国冷链业进行评价,既看到了近年来我国在冷链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又用数据说明我国冷链业发展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悬殊。而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对冷链业发展的认识,归纳出我国冷链标准体系化面临的两方面问题,从多方角度进行思考,最后认为发挥“链”上切身受益的三方,即政府、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力量以及利用标准制定者与实施者双方沟通反馈形成的双向机制有利于加快冷链标准体系化建设。同时强调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实情、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就此提出若干建议。

2 我国冷链标准体系化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冷链物流较为成熟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冷链物流领域整体上要落后,为缩小差距,中国近几年在冷链标准化建设上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也陆续出台了不少准则规范,但在向前迈进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1 各项标准逐渐增多,但“分布”不合理 目前与冷链相关的各行业标准有不少问世,例如在冷链食品方面,除了商业联合会发布的《速冻食品物流规范》之外,还有《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然而这些标准并没形成体系。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 200 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并且标准存在着重复、交叉现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标准空白[4]。

2.2 国际标准“打开”方式欠佳,效果不理想 据了解,在我国,一些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仍只在小范围内应用或是执行时拘泥一格,已在国外运作成熟的标准用到我国部分领域不能完全发挥效用。例如,按照国际标准做到对不同产品的储藏及运输温度制定了具体限制,但是温度标准应当是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和客户要求所确定的,对温度限制过于严格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想是否可从“链”条涉及的多方人员的角度思考如何建设体系化标准,引入国际标准的同时如何做到切实考虑本国国情,借助双向调节机制以及冷链物流人才能否加快标准体系成型,带着这些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3.1 三方联动,加快体系化建设 由政府牵头加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研定标准的过程中可从“链”上的政府、企业、农业生产者三方角度考虑问题以加快体系化建设。

政府应积极营造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譬如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冷链物流企业实行低息、贴息等优惠贷款,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有实力的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引进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创新,指导农业生产者借助科技的力量实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把物流体系延伸到田间地头。政府、企业、农民在“链”上都能受益,实现三方联动制定体系化标准或许能事半功倍。

3.2 结合国情,细化各环节标准制定 积极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实行建设工作的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标准。在做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针对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制定包括仓储标准、运输标准、装卸搬运标准、流通加工、包装标准、配送标准、冷藏柜库标准及其他物流相关的服务标准在内的标准,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贯彻和监督管理工作,从实际运行中总结经验用以完善准则的制定工作,保证标准与实务不脱离。

3.3 双向调节,促进体系化建设工作良性循环 一方面带动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相关各方由上而下地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依据自身情况按照要求编写企业准则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相关标准在实行初期,还可以组织人员实地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下而上发现问题,反复研讨与修改。实现双向调节,以促进冷链标准体系的形成,加快标准化建设。

3.4 培养人才,提升体系化标准成型速度 在加快冷链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冷链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拥有专业知识的操作人员同样能为标准化建设加分;专业知识能让他们准确的执行推行的准则,也可以帮助他们更为准确地发现新准则在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完成反馈工作,能更有效地实现冷链准则体系化。

培养冷链方面人才,一方面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各政府部门应当营造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构建冷链物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供需匹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成型;另一方面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冷链物流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研究[5]。

4 案例简析论证

海南开展的首批省级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完成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其中标准化建设过程大致上经过这样的过程:先指导试点企业按 GB/T 1.1 及相关要求编写企业标准及标准体系,然后组织专家和各试点企业对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图和明细表进行反复研讨和修改,最后帮助企业收集现行有效的标准纳入标准体系并编入明细表。

经过一年时间海南方面研制形成了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4 个子体系组成的海南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及由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3个子体系组成菜市场标准体系框架图和标准明细表,标准体系覆盖了试点服务提供过程的各环节,标准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2](张华云,吴若娜,2015)。

海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试点工作人员收集企业编写的企业准则和标准体系所体现的结合实际思想,借助专家技术力量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所体现的注重人才理念以及企业、项目专家等工作人员之间反馈沟通形成双方向的调节机制,促进了冷链标准体系化工作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了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海南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5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发展成型,国际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冷链业在物流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然而缺乏体系性行业标准的现状一直制约着中国冷链业长远发展。文章引用海南首批省级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案例简略佐证文中就建设冷链标准化体系问题提出的几个对策和建议,从海南省最终取得的成效来看,所举建议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当然笔者为文,一方面是基于前人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我国冷链业的认识与思考,文章中提出的对策与个人建议等一些地方可能不够成熟,希望得到指正。

参考文献:

[1]毛小北.鏖战生鲜电商市场 还需冷链支持[N].中国产经新闻,2016.

[2]张华云,吴若娜.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研究与分析[C].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2015.

[3]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4]冯晓元,戴莹,田晓琴.果蔬冷链物流成功的关键因素浅析[C].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015-11-05.

[5]何晓林,谭正刚.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C].成都市技师学院,2014.

猜你喜欢
冷链实效性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实效性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中冷联:2015年度中国冷链50强公告
冷链物流:“热市场”遭遇“冷尴尬”
首个“南菜北运”冷链果蔬专列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