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文化论地名

2016-11-14 11:02张步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归属感乡愁家乡

张步成

地名是否该改?若需更改该怎么改?我非常认同地名是文化识别符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看法,我认为地名不应随意改换,即便改换也应更具文化内涵。

但也有网友认为家乡名字不够“高大上”,难以说出口,诚然,家乡地名变得“高大上”能使人自豪,更有归属感。但其实质不过是对文化强硬施工的烂尾楼,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地名作为地域的象征符号,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体现,一味地追求面子工程,岂不陷入误区?

再者,对于网友提议以家乡名胜作为地名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清代学者李渔曾言:“名乎利乎奔波劳累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若某地因地名而发达了,众人争相逐利,那我们的精神文化又有谁来重视呢?我们专注于经济增长,又依靠什么来阻止道德滑坡呢?地名理应为文化象征。

就我看来,地名之不可随意改换,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名是人们排解乡愁、情感表达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就有“月是故乡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对乡愁的诗意表达,地名流传久远,已深入人心,动辄更改地名于乡愁寄托无益,不利于情感表达,降低了游子的归属感。

其次,地名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显现城市地区内涵,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著名建筑大师贝津铭曾说过:“人不可能永生存下去,但城市却是永久不变的。”以地名为城市代言,增添了城市文化气息,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此外,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地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打造高雅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养,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第三,地名作为一种文化识别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它们的名字甚至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它们名字的传播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当然咱们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地名享誉世界,像“华西村”“周庄”等,它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即便如《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对于地名而言,不变胜于变。地名不应随意改换。

且以文化论地名。抛开面子,抛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仅以文化而论,承载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地名可为社会,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也不应随意改换。

本文先提出观点,然后逐一批驳一些网友改名的理由,很有力地批驳了错误认识,然后从三个方面,层次分明地论述了不可更改的理由。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说理充分,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用得恰到好处,足见该生平时的厚实积累。

猜你喜欢
归属感乡愁家乡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回头一望是乡愁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