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在评价英国《卫报》的报道时,认为年轻人之所以会变穷,是因为“劳动的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在中国,“资本为王”影响年轻人收入的现象也存在,并且金融市场不完善产生的一系列“财富门槛”放大了这种影响。现实中,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方式和手段抵御通货膨胀,而低收入群体则相对处于劣势。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该有成功的机会,解决“青年贫困”问题远不止保障就业这么简单。
不久前,英国卫报展开了一项调查,发现除澳大利亚外,英、美等几个经济体中,年轻人的收入增速远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并且这些我们称之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群体,相比他们父辈年轻的时候赚得更少,也就是说,代际之间财富鸿沟显著。
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就深受困扰。2012年,根据台湾地区行政院主计总处的统计,台湾未满30岁、30至34岁、35至39岁三个组群的平均年所得,都低于15年前的水平。同样,香港《各世代大学生收入比较研究报告》指出,按通胀调整后,不同年代的大学生无论在起薪点或及向上流动的加薪速度,均有明显下降。
“青年贫困”问题除了反映代际间的差距外,年轻人群体本身也确实出现贫困化的倾向。比如早已引起重视的“工作贫困”(Working Poor)问题,即大多数年轻人能够获得一份谋生的工作,勤奋努力不懒惰,但是收入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陷入贫困。
中国大陆尚无对“青年贫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因此缺少详实的数据供参考。但简单地对比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增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难发现,在2012~2015年,刚毕业大学生工资的整体增速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