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人鱼》遇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016-11-14 06:15董存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斧头美人鱼工具性

董存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28-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而“人文性”着重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主题来学习的。在完成了《翠鸟》和《燕子专列》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后,感觉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对翠鸟和燕子的喜爱上,如何让学生去担当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呢?如果我们不经意的一些行为给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造成伤害,长年累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就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那天我讲完了这篇课文,问学生这个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他们说是因为村民乱砍树木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孩子们的回答大多是要多种树,保护森林。总觉得孩子的回答很单薄空洞,缺少点什么。我忽然想起了有一部电影叫《美人鱼》,讲的是白手起家的富豪刘轩新拍下了一块地皮,并使用恐怖的声纳技术驱赶鱼类,用于填海造地。人鱼一族长期居住在附近区域的海里,为了继续生存,他们与人类进行了多次较量,却成就了一段人鱼之间的爱情童话故事。在成人眼里这是一部爱情片,在小孩眼里说不准就是一部很好的环保教育片。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去看电影《美人鱼》,第二天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实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不知他们在课堂上会说些什么,会不会带给我一些惊喜。上语文课了,走进教室,我发现他们比平时兴奋的多,有几对同桌还在小声交谈。我问:“电影《美人鱼》好看吗?”“好看!”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谁来说说看了这部电影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好多人都把小手高高举起,比平时回答问题更踊跃。有的孩子说我们看到的大海那么美,没想到因为人类制造声呐,让鱼那么痛苦,原来噪音也是一种污染,破坏了环境。有的孩子说人类捕杀鱼类的画面好残忍,和课文中的那些无知的村民一样,拿着锋利的斧头砍掉所有的树木,最终还是人类遭殃。有的说幸好正义战胜了邪恶,要不然这些鱼类也消失了,我们在海洋馆里就再也见不到各种各样的鱼了。有的孩子说人不能太自私,自己有那么多房子为什么还去侵占鱼儿的家呢有一个学生还说长大要当环保专家……我尽情地让孩子们发言讨论,即使有些回答有些幼稚,但我看到他们的思维变得开阔了,语言更加丰富了,特别是对破环环境、伤害无辜生灵的行为的痛恨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简单的我们不应该怎样。

想起在讲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绞尽脑汁让学生体会“锋利的斧头”的含义,理解“拎起,咆哮”等词语的意思,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而这堂课却用一部电影轻轻松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要求。教师们常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利用各种手段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 “人文性”。

我觉得这是一堂尝试较为成功的口语交际课,在小孩子眼里,《美人鱼》这部电影用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对鱼类的同情,唤起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强烈保护意识,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回归到文字引导学生去发现我想交给他们的东西——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孩子们通过看懂电影而读懂了课文,更深刻体会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从生活中感知到语文,从而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这门课。

猜你喜欢
斧头美人鱼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遗失的斧头
海里有美人鱼吗?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