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笔者通过反思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第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二轮复习中的有效教学策略,认为应该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特点和高三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入手,通过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摒弃应考模式下的被动与机械,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第一轮复习中,我们通常以知识点(内容、形象、情感、技巧、语言等)为线索,根据不同题型进行梳理性复习,应该说学生见识了各种类型的诗歌题型,也总结了不少答题方法。但是在一模考试中,我们发现诗歌得分仍然不理想。这不得不要求我们对古诗鉴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探寻更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学生复习效果的调查,以及对学生考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
一轮复习的诗歌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单调枯燥,往往只是根据题型讲解答题思路,让学生牢记知识点和答题术语并大量做题,导致学生对诗歌复习产生厌烦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诗歌应有的激情。
(二)不少同学缺乏静心品读诗歌的耐心
学生看到诗歌后往往粗读两遍就直接做题,缺少精心品读理解的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一模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避地寒食 韩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第1题为“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本题是典型的内容考察题,难度较低,认真品读诗歌不难得出答案“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孤身一人”。但遗憾的是,不少同学没有注意到“时危”一句,在阅读时只是迅速地在每一联中划出关键词“淹留”、“寒食”、“孤馆”、“知己少”,自认为“回答已经很完整了”,其实细心品读的同学是不会遗漏“时危”一词的。
(三)无法深入体会和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或理解有所偏差,或理解不全面
如《避地寒食》的第3题为“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答案为“—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本题3分,全市均分只有0.67分,可见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存在很大问题。不少同学反映不懂“争敢”之意,造成理解上的困扰,还有同学没注意到注释中的“当年”之意,由此看来,对情感心理把握的不到位还应归因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与前一个问题属同一根源。
(四)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鉴赏术语未能准确辨析
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混淆一些鉴赏术语,如白描与细描、反衬与对比、反衬与烘托、比喻与象征等等。如《避地寒食》的第2题为“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正确答案为“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很多同学只能笼统答出借景抒情,不能再细致地分辨反衬与烘托两种手法的不同,导致得分不高。
(五)审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思路有误
不少同学缺乏认真审题的能力,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并未能真正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规范和答题思路,所以即使读懂了诗歌内容,也自认为答对了题目,但最终仍得分不理想。如2016届苏北四市高三一模中的诗歌鉴赏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其中第3题为“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乍看此题,是梳理诗歌脉络,仔细审题,可以发现此题考察的是诗歌表现情感的方法,即“本诗从头到尾是如何表现愁情的”。如果学生调动诗歌几种抒情方式的知识储备,不难写出此题答案“首先借和暖春景反衬浓愁,接着通过几个生活细节多方面刻画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最后以‘独抱浓愁直抒愁情”。但事实上,学生回答此题时错误百出,或缺乏条理性,或缺少言简意赅的鉴赏术语,如有同学如此回答:本首词先通过景物写愁,再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写愁。通过该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诗歌,但回答不够细致和规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孤立存在的还是有共同的根源?如何在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中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或许我们应该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特点和高三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入手来探索。
二、二复习轮需要什么
诗歌是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文学体式,既富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又具有意象丰富形象可感的图画美,更有或含蓄缠绵或炽热强烈的情感美,可以说,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这种高贵的文学样式要求我们即使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也应摒弃应考模式下的被动与机械,还诗歌以本来的面目,从诗歌自身特点出发来理解和鉴赏诗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二轮复习需要什么?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笔者的反思。
(一)保持诗歌鉴赏复习的热情
应考模式消磨掉了学生对诗歌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保持对诗歌的热情甚至激情。而学生的热情往往来自感官的刺激,所以针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应该通过诵读、聆听、想象、描述等方式,调动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景美。
(二)进入钻研状态,进行总结提升
高三毕竟是特殊的学段,如果高一高二学段重点在于理解感受,那么高三的重点在于鉴赏评价,而鉴赏评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钻研能力。也就是说,要努力让学生沉浸其中,既能享受诗歌带来的各种美的体验,又能对诗歌的内容及表达进入钻研状态,从而到达总结提升阶段。
(三)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高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强烈的功利性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弱项,尤其在诗歌复习中,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牢固,哪些题型还不太会解答,哪种类型的诗歌对自己来说是鉴赏难点等,学生比老师要了解得更清楚。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习内容,让他们清楚“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三、二轮复习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一轮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师生共同探索出以下几种复习策略。
(一)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散文化扩写,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由于其语言的凝练性,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往往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才能深入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用优美细腻的语言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也正符合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学习理念。实践证明,尽管会有误读的情况,尽管文笔很稚嫩,但学生很喜欢这种扩写古诗词的学习方式。
如《蝶恋花·离情》(2016苏北四市一模),有同学如此扩写:
“丝丝暖雨,习习清风,送走了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如妩媚的眼,梅花怒放了,如嫣红的腮,春天啊,她悄悄地来了,我却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亲爱的人儿不在身边,我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忍不住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香粉,打湿了花钿。在美丽的春光里,我也试着穿上那金丝缝成的夹衫,但为何我还是毫无兴致?唉,我整日斜靠在枕头上,无情无绪,把你送我的凤钗都压坏了。罢了,罢了,还是去梦里寻你吧,可是啊,浓浓的愁思让我彻夜难眠,索性起身,在深夜里呵,一边拨弄着灯花,一边心里想着你。”
再如《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原诗如下: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其中两位学生如此扩写:
1.纱窗外渐落的夕阳将天色晕染成黄昏,我独自一人在这富丽堂皇的深宫中感受着黄昏带来的幽伤,满面泪痕却无人知晓。寂寞空旷的庭院里,只有一棵开满繁花的梨树,一阵晚风吹来,雪白的梨花随风飘零,却总飞不出那深锁的宫门,最终眼看片片梨花萎落满地。
2.撩起纱窗,夕阳西下,渐近黄昏。屋里见不到别人,揽镜自照,只看见自己的泪水默默流下的痕迹。一人孤身寂寞怅恨难解,来到空荡荡的庭院,却倍增自己的伤怀。春天终究还是要离我而去了,片片凋零的梨花把我的愁绪铺满了一地。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改写时有自我代入感,能设身处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把诗歌中的视觉、听觉、心里感觉等多感官因素贯通。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扩写过程渗透了想象、认识、评价和感悟,与泛泛读几遍再做题相比,增加的不仅是对诗歌深入的理解,更是对诗歌的文化知觉。
(二)利用好诗词鉴赏辞典,了解鉴赏思路,积累鉴赏术语,尝试写鉴赏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和《宋词鉴赏辞典》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其赏析文字清晰明了,繁简适中。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必备这两部辞典,每天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仔细阅读一两篇鉴赏文字。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了解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积累了一定的鉴赏术语,然后再尝试针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写简短的鉴赏性文字,不求文采斐然细致深入,只求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有基本客观的理解。
下面是学生在做《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时随堂写的两段鉴赏文字:
1.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夕阳西下,女主人公空对着无人的金屋与满地的梨花默默流泪的场景,语言与意境凄美,形象地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全诗由主人公在纱窗看黄昏日落起笔,夕阳西下之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第二句由描写屋内景象承接,了无生气,引人落泪。第三句又转至庭院,运用拟人手法,说庭院寂寞,实际是写自己寂寞。第四句对院中梨花进行细节描写,由景物开篇,最后又由景物描写结尾,与题中的“春”与“怨”二字都十分贴合。
2.本诗是一首宫怨诗。通过景物、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幽怨的女子形象。首句环境描写,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第二句用典,借用金屋藏娇的典故,点出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其长门深锁的结局。末两句写暮春时节院中梨花遍地的情景,暗示女主人公年华将去,独锁深宫,抒情婉转,情韵兼美。第二句中主人公因孤独而垂泪,亦无人看到,与末句中的暮春落花、首句中的黄昏,层层晕染,情深意远。
再如2016年扬州一模卷的诗词鉴赏。原词为:
苏武令 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下面是学生随堂完成的鉴赏文字:
上片由景开篇,勾勒出一幅边塞荒寒凄冷的画面,给全词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叙事,二帝被俘,杳无音信,表达作者对君主和国家的担忧。接着通过虚写,回忆以前自己在朝堂前任职宰相,慷慨激昂,踌躇满志,然而如今却没能实现抱负,今昔对比,将心中的失落愁闷表现出来。下片用典,方叔召虎平定叛乱拯救百姓,而如今却没有人相信我的能力和我的一片丹心。表现此人想报效国家平定战乱的丹心和无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最后,通过想象虚写,希望自己拥兵十万,来横扫敌军,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表现作者壮志报国的决心。
与扩写诗歌相比,写鉴赏性文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运用相关术语,精心组织语言,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对诗歌从全体到局部进行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
(三)学生自设考题,互考互评
在做了大量考题,掌握基本的题目类型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出题,互考互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颇受学生欢迎,而且比较有效。在出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认真思考出题的角度、答案的设置、评分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高难度的鉴赏训练。如2016常州一模卷《春怨》,学生出题及回答如下:
1.本诗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怨?答: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怨;哀怨春日将近,惜春之怨;年华逝去的愁怨;心上人迟迟不来的思念之怨。
2.首句有何作用?答:交代时间和环境特点,渲染暗淡的氛围,烘托阴郁愁怨的心境。
3.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答: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深宫女子形象。
4.题为“春怨”,但诗句中并未见“怨”,诗歌是如何表达“怨”的?答: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主人公的怨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直接表现其怨情。
再如扬州卷《苏武令》,学生出题如下:
1.简要分析下片的表达特色。答:用典,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想象,虚实对比,用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形反衬现实中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
2.词中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对国君的思念和担忧;报国无门的愤懑;遭到排挤、无人理解的痛苦抑郁;希望被重用、能杀敌报国的渴望与决心。
学生经过扩写、鉴赏和出题三步骤之后,对于试卷上《春怨》和《苏武令》原题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正答率较高了。
(四)梳理知识清单,通过写质疑条解决疑难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很多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已经讲解过,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为了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清单,并写质疑条,即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很陌生或掌握得不熟。如有同学的质疑条上写“什么是白描手法”、“烘托与衬托的区别是什么”、“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有何联系”、“对比和反衬有何不同”、“炼字题如何解答”等等。同时老师也会写一些质疑条,全班通过交换质疑条,查找相关资料,师生之间互相解答,共同提高。通过几次质疑条的大收集,学生自己确实解决了诗歌鉴赏中的不少疑难问题。
(五)开设诗歌讲坛,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备课授课
为了打破高三单调的复习课模式,我们请学生走上讲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类型或熟知的题目类型进行讲解授课。这种讲坛区别于高一高二的介绍式演讲,开讲的同学会在课前先自己认真备课,再和老师共同研究确定讲义,然后进行班级授课。上课过程中力求生动互动,力求有方法有总结,力求使同学们真正获益。已经开讲的有如下课题:“那些年被贬谪的诗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怀古咏史诗”、“登高诗”、“边塞诗的特点”、“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炼字题的解答”、“诗歌鉴赏最常考的表现手法”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深入钻研并透彻掌握。
所有这些策略,都带有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这也是高三复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使然。我想高三语文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学会应试,注重在教学中落实考点,落实解题技巧,更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让学生走进诗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有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希望我们在教学中能继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