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连
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将文本读懂、读透、超越。结合目前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阐释深入解读文本的途径:研读课文,整合教材单元内容;扣住文本内容,深挖文本传递的信息;主问题探索;冲破束缚,革新阅读目标。
一、文本解读的内涵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何谓“文本”?就我们所研究的主体来说:文本即编入教材的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均为单篇短章。文本解读则有说明、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字词积累、知识短文等。文本解读是教学中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对文本的读懂、读透、超越,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中挖掘出师生对文本理解的宽度、厚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正确地阅读理解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因此,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解读又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超越:即发现教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二、深入解读文本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育改革偏向于手段的革新
课改这个话题从未间歇过,导学稿、小组合作、生本课堂、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教学……于是乎,从领导到教研组,再到年级组,最后到教师,一直强调形式上的创新与改革,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课改不是将传统的做法推倒重建,而是在“扬弃”传统语文教学优秀经验基础上的改善与优化;课堂的活跃不应仅仅理解为表面的喧哗与热闹,更应看重学生思维的活跃与交锋。
教师应该回归文本,回到“源”,回到语文的“文”字上,无论用什么手段,其实都是强调教师用某种手段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语文教学应该回到“道”上,即吃透教材,吃透文字,至于“法”,能尽可能地为教学服务都是好“法”。
(二)重知识,轻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应当承担三维目标: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反观语文课堂却犹如“课本解剖学“,从字词句到段落结构剖析。比如课例《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愣住了,教师接着说:一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零了,二是指爸爸去世了。同学们知道了吗?速记笔记。某些地区中考已经取消课本阅读的考查,已然透露出信息:平时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学是非常可怕的。教师到底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了?课堂中教师应提出怎样的问题,用怎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如题目的含义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引导?要让学生习得终身阅读方法的能力,教师应当深入解读文本,有效地引导学生。
三、深入解读文本的途径
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呢?笔者认为要综合作者视角、读者视角、语文视角、学生视角,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
(一)研读课文,整合教材单元内容
一个单元的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一单元不可多得。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每学期需要完成的阅读量比较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弄清楚每个单元在教材序列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每篇课文教学价值,随后整合教材单元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二单元的教学传统上法就是一课课逐一讲解。笔者仔细研读文本后,做了一点思考:在二单元开课之初,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带问题地轻松与课文对话,看的时候只需要圈点勾画心得之处即可;随即根据研讨与练习,共同解决问题及学生阅读时的问题;然后在备课中主攻《最后一课》,这是一篇小说,在导学稿设计中,将小说的三要素放在首位,让学生比较记叙文的六要素及《皇帝的新装》《丑小鸭》这一类的童话故事的特点。透过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知道以后在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怎么读,而不是学完这篇课,只是熟悉了课文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研读单元内容的能力。
一篇课文中出现不止一篇短小课文或几首古诗词时,应学会研读文本,整合课文内容。例如在备教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时,笔者从诗歌类型和情感入手,把《望江楼》《武陵春》放在一个板块,把《渔家傲》《江城子 密州出猎》《破阵子》归于一个板块,主题即是“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想法起源于2013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的B卷诗歌鉴赏题考到了辛弃疾的一首诗。这篇课文中《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作品,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范本,让学生读懂辛弃疾,读厚诗词,读懂这一类型的诗歌传递的共同信息。
在学习《望江南》《武陵春》时,笔者力求厚重,去读温庭筠,去读许多的闺怨诗,鼓励学生去读思妇的诗歌,甚至去读怨妇、弃妇、游子妇、征妇。由此完全可以将他们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归类,从而将田园诗、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等按诗歌的类别进行系统的分类,进而将课后十首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进行归纳。
《望江南》结束后,笔者设计学案,让学生去读张仲素的《春闺思》,王昌龄的《闺怨》以及温庭筠的其它诗词,还有杜牧的宫怨诗《秋夕》,运用上课所得,从文字中去寻求诗人表达的情感。上完《武陵春》,学生还沉醉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绪中,我们继续走进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渔家傲》《江城子 密州出猎》《破阵子》等此类诗词。学生读懂了作者,通过文字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会读一系列类型的诗词,就会明白如何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人产生最大的心灵共鸣……
(二)扣住文本内容,深挖文本传递的信息
1、以文本为载体,以体裁为抓手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三年共读六本书,如何将书读厚?透过文本让学生习得终身阅读的能力和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以九年级议论文开课作为介绍,教师综合整个九上三单元的文本知识,每一篇文章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把议论文的知识点,如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进行介绍。有些篇目甚至是不适合初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的学生接触,因此我们要从学生角度细读文本。笔者个人比较习惯以学案为载体,将《谈骨气》这篇典型的议论文放在议论文起课阶段,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以知识点和举例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再将三单元的课文,以一课一得的方式,加以巩固。
2、设计开放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阅读体验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告诉我们细读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千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如《老王——听文字有“深”响》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细绘文本,聆听深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老王可怜,我们要善待像老王类似的人。但细细去揣摩文本中的语句,不仅可以读出孤独、不幸,还有付出,有善良的模样,有良知……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看见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任意发挥。学生的思考是惊人的,是我们预设不了的,这些生成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体验到的……课堂达到高潮部分,愿大家都有一颗敏感心去触碰文字,去触碰作者笔下人物丰厚的内心世界!
只有教师充分从不同角度去研读文本,去解读文字背后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获,并爱上语文这个美丽的世界!
(三)主问题探索式学习
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老师讲的乏味,没意思,且学与不学,考试成绩变化不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笔者做了大量探索。例如《猫》的备教中,研读文本,研读教参,研读学生的预习案中自主阅读时产生的疑惑,设计出一个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个主问题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读完后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学生小组交流问题后,教师整理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三只猫,而是先写前两只猫?”“为什么咱家从此不再养猫?”其实深探这个问题其余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备课问题,如果有价值,可以作为下一节课课堂探讨问题。
笔者发现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本解读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跃了,学生探知欲更强了,爱上语文课堂了。比如《老王》主问题抓课文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愧怍……”文本越读越厚,人物越读越靠近心灵。
(四)冲破束缚,革新阅读目标
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一定有细读之意。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
朱自清的《春》可谓是文学中的一颗明珠,从我的读书年代开始到如今,全是“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于是笔者把自己换位为学生,我一再读,发现既然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是一篇字字玑珠,口齿含香的美文,为什么要走解析的路子,这般神仙文字,为什么要讲?读!朗读!美读!只有读,才能在文字中去欣赏作者笔下美丽的春天,从而用最文学的方式去接近文字。
我读,孩子们齐声读,男女生交叉读,小组读,反复读,重点读,跳读,串读,轮读……轻音乐配上,这样美妙的课堂,实在是一件幸事。笔者想如果朱老先生尚在,定会被这天籁般的童声感动。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文本的形式,因为优秀的诵读必然伴随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对《木兰诗》《皇帝的新装》等的解读。其实文字背后都深藏着我们可以去挖掘的点,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深度解读文本,重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更为厚重的阅读感受,为其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文本解读要避免矫枉过正,注意“度”的把握,“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相信我们人人都会成为幸福的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