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语文学科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属于基础学科,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在高职时期也是如此。所以,高职学院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以就业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曾经有位美国教育学家说过,想要教学取得成功就要明确教学目标,这就表示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最终目标有直接性关联。高职学院是应社会各个行业的要求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这迫使高职学院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为最终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其实就是在给学生传授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求两者的契合点。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上,要着重突出高职学生自身专业的性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实用性上,要把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一名“有上岗优势,有晋升潜力”的新人。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决定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现阶段,高职学院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及方向时主要结合当前社会对就业人才的要求而定。社会各个行业在进行就业人员聘请时会提出各个方面的要求,一般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主要对其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着重考量:首先是就业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能力;其次是就业人员自身对事物的观察、反应及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当前高职学院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高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高职学生目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过多地重视专业技术学习,而忽略了语文学习,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语言文字理解力差,兴趣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应该从教学方法上下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在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动力,
形成一个以语文教学为根本,融合一定的实践性、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的多方面的教学新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促进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为进修高学历打好基础
语文教学应该在遵循本专业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不仅能培养学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高能力的职业素质,还能为将来进修更高学历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基础。让教学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贴近生活并具备专业性,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把教学按照目标、要求及内容进行分层。语文课程在高职教学中是基础教学课程,也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上衔初中所学内容,下接专业知识内容,是一个过渡。因此职业教学课程要着重考虑职业的变化,以提升该专业综合能力为目的而设计出既具有专业性同时兼具实用性的教学模块,可以结合不同模块的弹性,进一步地拆分组合,这样不断地拆分组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最终都能够切实得到提高。
(二)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为基础,建立完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的考试评价一般都是以成绩为主,我们应该逐渐改传统的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人才为主,这也是当前社会所需。不仅如此,高职语文教学的考试方式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未来成长,把平时学习情况考虑在内,再结合班级其他同学、教课教师等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评价体系。此外,针对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做到全面系统,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这样的效果才更加有实效性。
(三)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探索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在高职时期开展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辅。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可以及时用到社会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还应该考虑社会职场的要求,多培养学生应对职场压力和竞争力的能力,让其能够在学业完成后进入职场进而适应职场。
(四)以突出合作沟通为主,探索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合作与沟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交流便成为社会成员合作的必要途径,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分工部署,从而更好地付诸实践。所以,在组织高职语文教学时要着重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交流合作对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学更加灵活化。同时,还要进行组织教学,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分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语文教学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完善,当然创新也不是盲目的创新,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变化的实际,以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基础,不断调整高职语文创新的策略,不断地与社会就业市场对接,努力探索出一个更适合当前环境又符合自身的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2]吴慧明.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策略刍议[J].语文建设,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