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2016-11-14 07:48张军民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桑娜编者文本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主题发言

当前,倡导多维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着力推荐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更为频繁,尤其是阅读教学。那么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如何才能做到针对性强而又效果明显呢?这其实也有一些规律可循,需要实施一些策略。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邯郸市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张军民老师,依据自己多年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思考,谈谈他的看法与做法。

特邀主持人:涉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军民

主题研讨

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对话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与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充分对话交流,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才会更好得以落实。

一、依托文本进行个性对话

对话必须依托文本,学生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对话中的一员,把学生作为对话的主体,让学生以对话主体的身份依托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对话,他们的个性化行为才能得到张扬,他们的思维才是最积极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理解和体验也会更独特,感悟和思考才能更深刻。让学生以对话主体身份依托文本语言文字进行对话,正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为学生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番茄太阳》的第一段时,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个性对话:(根据薛法根老师视频整理)

师: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要学会和作者说话。

(板书:卫宣利)

师:这篇文章作者叫卫宣利。我们读她的这篇文章,一边读,一边就像在跟她说话。我们要读明白,她在跟我们说什么,更要明白她在说话的时候,心情怎样,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我们就能读到人物的心里去。我们先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师:非常流畅,但是,你可以读得更好一些。你知道,卫宣利阿姨在第一自然段里告诉你什么了?

生:她告诉我们她生活很艰难,心情也很差,灰暗无比。

师:对,她告诉你她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但是,她还有一些话,没有跟你讲,老师告诉你,她在十七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双腿瘫痪了,再也不能够自己走路了,只能拄着双拐。现在你再来读这段话。

薛法根老师依托文本语言,紧紧抓住“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一句,通过渐进深入的方式,逐步将卫宣利的经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卫宣利展开对话。随着对卫宣利的了解一步步加深,学生们对卫宣利生活和心情的感受也在一步步加深,他们的心开始共鸣,他们的情逐渐交融,他们对这句话的个性理解和体验就更深刻。

二、创设情境实现多元对话

因对话主体和对话内容的不同,对话的呈现也是多元和开放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可进行对话的信息,为学生巧妙创设对话情景,搭建对话平台,顺利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

1.师生对话要平等。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敢于对话,愿意对话,以保证与学生平等交流。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交流感受。因此,教师与学生对话更多的是启迪、是激发、是引导、是点拨。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读课文知道,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聊一聊,看诸葛亮究竟有什么才干,以至于让周瑜心里很妒忌。”这一句“聊一聊”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设了一个平等的聊天环境,学生在聊天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也会有更深刻的领会。

2.生生对话要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进行。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先自己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体会,也可以在小组之间合作来一次‘孩子与爸爸’的对话,在对话中进一步体会爸爸的心。”这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就有了思维的碰撞,体会就会更加深刻。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融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也是各种对话的基础和目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让每一个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的相知,感受到心灵的成长。《穷人》一文中的主人公桑娜,在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内心活动的一段描写非常精彩,在执教这个段落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桑娜内心,去品读感受她的忐忑不安:

师: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心里开始忐忑不安了,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学生读,师板书:“忐忑不安”)

师:读得不错,我们来看“忐忑不安”这个词,从字面结构能不能试着自己理解一下?

生:“忐忑”,“忐”是“上”下面一个“心”,“忑”是“下”下面一个“心”,也就是心里一上一下的,后面的“不安”是“不安定”,“忐忑不安”的意思应该是桑娜心里一上一下的很不平静。

师:你真会分析理解,桑娜心里的确一上一下的很不平静,她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呢?我们从具体语句中体会一下。

生:桑娜想到“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自己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如今再加上两个孩子,以后该怎么生活啊?她为丈夫发愁。

师:(板书:“发愁”)是啊,桑娜替丈夫发愁,因发愁而忐忑不安,你体会到了。还有吗?

生:桑娜可能听到外面什么声音,就想到是丈夫回来,“是他来了?……不,还没来!”

师:丈夫真的回来了吗?

生:没有,是桑娜产生的幻觉。

师:对啊,桑娜有些惊恐,以至于产生了幻觉。(板书:“惊恐”)

生:桑娜还想:“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她开始怀疑自己了。

师: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怀疑,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怀疑”)

涉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军民

与教师进行研讨

通过仔细品、用心读去感受、体会主人公因担心、发愁、害怕甚至恐惧而带来的忐忑不安,这样,学生们与桑娜的心一起忐忑,他们的情与桑娜一起共鸣。他们担忧着桑娜的担忧,坚定着桑娜的坚定。此时此刻,他们与桑娜的心建立起一座融通的桥,在感受桑娜的善良与伟大的同时,自己也承担起了一份责任。

4.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要开放。教材每一个板块内容的编排都体现了编者的编排意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训练等等内容,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延展性。新课程标准2011年这次修订提出并增加的“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编者的编排指向,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在大量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之后,提示学生课外进一步与作者林海音展开对话,读一读《城南旧事》,感受作者那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

三、关注感受过程,实现有序对话

学生对话的一般流程可以是流程一: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材编者对话,或流程二: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再与教师对话——再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材编者对话。不管哪种流程的对话,都是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基础的,首先,教师要创设对话情景让学生先与文本碰撞,产生初步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和体验。然后通过与教师对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与作者及主人公情感发生共鸣,形成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情感在碰撞中得到融合,智慧也在碰撞中得到生发。当学生的思维被碰撞出情感和智慧火花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急于要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和抒发出来,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把心中快乐着作者的快乐,忧伤着作者的忧伤倾诉给身边的同学。当这种表达还不足以让学生足够领悟的时候,可再引导学生在文本之后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读一读编者为学生设置的那些阅读链接,到课外查找相关阅读材料从而进行更广泛的对话。

无论是对话还是对话后的表达,都必须依托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以文字为媒介,进行实质对话。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弄一些花哨的形式。比如,之前听到的一节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有作者季羡林与女房东的两句对话:“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女房东认为养花让别人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教师课上苦无良策,无奈之下让两个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对话,学生扭扭捏捏表演了两三次,仍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最后教师只好亲口告诉学生。我们回想一下,这样的情境日常课堂上并不少见,大多时候都会搞得学生无奈,教师尴尬,文中房东莞尔一笑的美感也荡然无存。

其实,此处如果课前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小段话补充一下文中人物的心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依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主体的存在,充分享受着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来自语文的快乐。让每一位语文教师也在我们智慧的语文课堂上,静心享受与学生对话中带来的那一份童真和妙趣,与学生一起感受作者用文字为我们带来的那一份心与心的交融和触碰。

猜你喜欢
桑娜编者文本
穷人
《穷人》梗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编者语
编者语
续写《穷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