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香粉郝瑞娥石洪召张智霖
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3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
中冈底斯布东拉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邢香粉1*郝瑞娥1石洪召2张智霖3
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3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
提 要 布东拉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冈底斯岩浆岩带新发现的少有的中型岩金矿床。矿床位于措勤弧后盆地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产于北西向次级断裂带中,呈脉状、透镜体状产出;矿体由石英脉和构造蚀变岩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自然金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岩浆岩和构造是该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北西向构造、围岩蚀变、含硫化物石英脉、地球化学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该矿床的发现丰富了冈底斯金矿床的矿床类型,对金成矿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蚀变岩型金矿床 地质特征 布东拉 中冈底斯
崩纳藏布大型砂金矿床的探明和开采,显示出金矿对西藏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金矿作为西藏重要矿种之一,引起国内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2】。近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工作的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雅鲁藏布江和冈底斯成矿带的金矿勘查和金矿成矿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发现和评价了较多的大中型岩金矿床,并总结了该带金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等金矿床理论【3,4】。然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含冈底斯中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羌塘南缘等广大的地区)的金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却相对滞后。截止2014年末,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已发现金矿床(点)共计287处,其中210余处为砂金矿床(点),而岩金矿床(点)仅70 余处,虽然带内发现超大型的多不杂-波龙斑岩型铜金矿床【1,5】、中小型的达查、商旭等造山型金矿床【6~8】,以及大中型的尕尔穷、天宫尼勒等矽卡岩型铜金矿床【1,9】,但较少的岩金矿床的评价和研究仍然制约了该带的金矿成矿理论的总结和下一步找矿方向。因此,只有不断发现新的岩金矿床和深入研究已发现的岩金矿床,才能有利于实现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勘查的突破。
布东拉金矿床位于西藏仲巴县帕江乡和改则县麻米乡境内,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本文简称西藏地质五队)近年来新发现的岩金矿床。2004~2009年,西藏地质五队对布东拉金矿床进行了评价,获得金资源量约6t,规模上属于中型岩金矿床,具有进一步的找矿前景。由于该矿床属于新发现的岩金矿床,其矿床研究工作目前未有开展。本文主要依托野外地质工作,在详细描述布东拉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等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该矿床深入研究和区域找金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拉萨地块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10】。受中、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影响,拉萨地块形成中部前寒武纪结晶老基底,两侧新生地壳的地层分布格局【11】。中部的前寒武纪结晶老基底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与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另外,基底也有少量的古生代地层出露;南北两侧的地层则是以中、新生代的海相与海陆交互相地层和火山沉积地层为主,其中还出露大量花岗岩【12】。因此,依据岩浆岩的分布特征,拉萨地块从北到南可划分为北冈底斯、中冈底斯、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南冈底斯,其分界线分别为狮泉河-永珠-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噶尔-隆格尔-措麦断裂带和沙莫勒-麦拉-米拉山断裂【13】。由于受中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影响,拉萨地块的中北部被认为是广义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一部分【14】。已有年代学的资料表明,拉萨地块中北部的岛弧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侏罗世,而中酸性岩体侵位则是在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岩浆岩类似,其形成可能与中特提斯南向俯冲有关【9】。此外,最近在中冈底斯发现大量晚白垩世早期的中酸性岩浆岩(距今约90Ma),该岩浆岩同样具备岛弧俯冲消减型岩浆岩地球化学指标,被认为是中特提斯洋碰撞中的岩浆活动结果【15】,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该岩浆岩成因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也存在一定的联系【16】。
布东拉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革吉-措勤复合弧后盆地,其北邻狮泉河-永珠-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地处于中冈底斯。其区域出露地层较为简单,除中生代地层外,有少量的古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出露。构造活动强烈,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褶皱和断裂。褶皱以紧闭和中常褶皱为主,断层多为逆冲断层。从构造变形特征上看,构造以挤压变形为主,兼具旋扭、走滑及拉张构造。在中生代该区发生大规模的岩浆侵位事件,岩浆岩多以岩株或岩基的形式产出,并呈串珠状北西向分布。岩浆岩类型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体,并有少量的基性岩岩株。据已有地质资料显示,该区岩浆岩大多属于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但也存在少量的早白垩世中期和晚白垩世末期的岩浆岩【9】。
布东拉金矿区出露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为下白垩统多尼组(K1d)和第四系(Q)。其中下白垩统多尼组在矿区分布广泛,该地层属于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硅化粉砂岩、含砾砂岩、岩屑砂岩,偶夹薄层灰岩。
矿区北西向断裂发育,与区域上的主构造线方向一致,规模较大,其形成时间相对较早,该组断裂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是重要的控矿导矿构造。
矿区大规模出露的岩浆岩为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辉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多以岩基或岩株的形式存在,具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组成为石英22%、斜长石50%、黑云母15%、角闪石3%,时代属于晚白垩世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出露面积较小,呈脉状产出,其走向基本一致呈北西向,岩石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辉石岩在矿区中部呈岩株出露,呈深灰色,具辉长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组成为辉石约占18%、长石约占45%、石英约占35%。从各岩体的侵入接触关系来看,辉石岩侵入相对较早,黑云母花岗岩侵位时期稍晚,二长斑岩脉侵入时代偏晚期;与斑岩脉同时或稍微偏后的含矿石英脉沿北西向裂隙侵入成矿。各岩体、岩脉之间均为侵入接触关系。
矿区变质作用普遍,主要为接触交代作用。矿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受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影响,下白垩统多尼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地层中碳酸盐普遍大理岩化,整套地层具弱黄铁矿化蚀变。在岩体与下白垩统多尼组含钙质粉砂岩接触带附近,常形成小规模的矽卡岩带。该矽卡岩化带具较强的硅化,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等,局部沿矽卡岩带可见孔雀石化,但总体矿化较弱。在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后期侵入的石英二长斑岩脉边部及其周围,见有接触交代形成的蚀变岩等。
3.1矿体特征
目前布东拉矿区内共发现和圈出7个金矿体。按金矿体分布位置,金矿床可划分为东、西两个矿段,西矿段为W-Ⅰ、W-Ⅱ、W-Ⅲ、W-Ⅳ号四个金矿体,东矿段为E-Ⅰ、E-Ⅱ、E-Ⅲ三条矿体,其中W-Ⅰ、E-Ⅲ为主矿体。金矿体均赋存于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并受北西向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产于破碎带内或破碎带旁的裂隙中(图1),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关系。由此可见,金矿体的空间展布明显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其物源可能与黑云母花岗岩有关。金矿体的详细特征描述见表1。
图1 布东拉金矿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diagram of Boudon's goldern deposit
表1 布东拉金矿床主要矿体特征表Table 1 Table of principal orebody features of Boudon's goldern deposit
W-Ⅰ号金矿体分布在布东拉西矿段西北段,赋存于黑云母花岗岩中,受F1断裂破碎带控制,产于F1断裂带内。金矿体地表出露长度320m,平均厚度为1.56m,斜深108.15m,倾向约210°,倾角49~61°,矿体形态较简单,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外形较规则,无分支复合,沿其倾向自上而下呈舒缓波状,向深部有变陡变窄尖灭的趋势(图2)。矿体主要由褐铁矿化石英脉、构造蚀变岩所组成,金最高品位22.85g/t,平均品位6.82 g/t。矿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矿体未受后期断层的破坏,连续基本可靠。
图2 布东拉金矿床w-5号勘探线剖面图Fig.2 No.w-5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of Boudon's goldern deposit
E-Ⅲ号金矿体分布在布东拉东矿段南侧,为东矿段最大矿体,赋存于黑云母花岗岩中,受F4断裂构造控制,产于F4断裂破碎带内(图3f)。矿体在平面上呈V型展布,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较陡倾透镜状,长260m,宽1.56m,深部延伸109.60m,矿体倾向203°,倾角47°,与断裂带产状一致。矿体主要由构造蚀变岩、碎裂的花岗岩、石英脉等所组成,金平均品位7.79 g/t。
3.2矿石特征
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大体可划分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两种矿石类型。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石主要分布在含金石英脉两侧,并与石英脉型金矿石紧密共生。蚀变岩型金矿石含较多的铁质、硅质,具黄铁绢英岩化,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以及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其次为金红石、绢云母、高岭土、及碳酸盐矿物等。金粒度较细,多为“暗金”,多赋存于粘土矿物和黄铁矿裂隙中。②含金石英脉型简单地可分为含黄铜矿石英脉及黄铁矿石英脉。两种石英脉均含金,形成的矿体厚度相对较小,金品位相对较高。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以及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其次为绢云母等。自然金粒度相对较大,粒径一般为0.05~1mm(图3a),呈不规则粒状,星点状,赋存于脉石矿物或脉石矿物的裂隙中,有些赋存于黄铁矿裂隙之中(图3b,c)。总体来看,金主要以独立矿物出现,分布不均匀,但有局部集中的现象。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以及假像结构等(图3d,e)。压碎结构多表现为早期晶出的黄铁矿受其构造应力作用影响下颗粒产生碎裂或碎粒化;交代溶蚀结构则主要体现在黄铜矿溶蚀并交代早期的黄铁矿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结构。
3.3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完全受断裂构造控制,空间形态与断裂产状基本一致,为走向北西向的线型蚀变岩带。围岩蚀变强度沿断裂中心向两侧围岩由强逐渐转弱(图3f),且形成不同的蚀变矿物组合,从里到外大致可分为强黄铁矿化、硅化、毒砂化带、黄铁绢云岩化带、弱泥化带。与金成矿作用有关的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毒砂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在各个成矿阶段均有发生。硅化主要表现在呈不规则状的粒状交代原盐中的长石等矿物和呈细脉或网脉状沿岩石的裂隙充填等两个方面;绢云母化常伴随硅化、黄铁矿化出现,其表现形式为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代替斜长石(图3d、e);黄铁矿化则是以稠密浸染状和脉状产出的细粒黄铁矿为表现形式(图3b)。此外,受中酸性岩浆侵位的影响,在灰岩与岩浆岩的接触部位也存在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等多种蚀变,但其蚀变明显受控于岩浆岩和围岩的形态,且与后期金矿化只存在局部叠加的关系。
图3 布东拉金矿野外和镜下照片Fig.3 Field pictures and pictures unser microscope of Boudon's goldern deposit
从金矿床产出特征来看,布东拉金矿床形成明显与北东向构造和黑云母花岗岩的活动有关。前已述及,布东拉金矿床地处于区域性断裂的交叉部位,强烈的构造活动不仅导致中酸性岩浆侵位,也后期切穿了中酸性岩浆岩和早期的矽卡岩,致使岩石破碎,形成有利的储存空间。此外,断裂持续的活动也对矿液运移的方向和矿化的条件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构造是布东拉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东拉金矿床的金矿(化)体均发育在黑云母花岗岩中,表明黑云母花岗岩与金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中的金、银、铜等元素丰值较高,金的含量为1.64×10-9~34.1×10-9,远高于世界花岗岩平均值,说明该岩体本身富含矿质元素,岩浆活动侵位不仅能活化金元素,其热能也能促使金元素搬运和富集。此外,从区域上金矿床或者是伴生金矿的分布情况上看,与黑云母花岗岩中还有较多金矿床的产出,如天宫尼勒等[9]。由此可见,岩浆岩应是控制布东拉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布东拉金矿床找矿实践,其找矿标志可概括如下。
(1)构造标志: 金矿化均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内或其旁侧,断裂内和靠近断裂处金品位高。
(2)蚀变标志: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
(3)地球化学标志:区域水系沉积物Sb、As、Hg、Au组合异常及重砂异常较好的地段,且与北西向的断层配套出现时,能够有效指示金矿体的相对位置。
(4)直接标志:含硫化物的石英脉等。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黄瀚霄、刘洪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 唐菊兴,多吉,刘鸿飞,等.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床成矿系列及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J].地球学报,2012,33(4):393~410.
2 冯孝良.西藏金矿资源分布规律-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J].特提斯地质,1999,23( 1): 35~ 42.
3 李光明,曾庆贵,雍永源,等.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锑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以西藏弄如日金锑矿床为例[J].矿床地质,2005,24( 06):595~602.
4 聂凤军,胡朋,江思宏,等.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地质学报,2005,79(3):373~385.
5 ZHU X, LI G, CHEN H, et al. Zircon U-Pb, Molybdenite Re-Os and K-feldspar 40 Ar/ 39 Ar Dating of the Bolong Porphyry Cu-Au Deposit, Tibet, China [J]. Resource Geology, 2015, 65(2): 122~135.
6 黄瀚霄,李光明,刘波,等.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J].矿床地质,2014,33(3):486~496.
7 肖万峰,李光明,黄瀚霄,等.藏北商旭金矿床控矿因素及其找矿标志[J].黄金,2013,34(10):17~21.
8 刘洪,黄瀚霄,李光明,等.因子分析在藏北商旭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15,42(4):1126~1136.
9 黄瀚霄,李光明,刘波,等.西藏仲巴县天宫尼勒矽卡岩型铜金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因及其成矿构造背景的指示[J].地球学报,2012,33(4):424~434.
10 朱弟成,赵志丹,牛耀龄,等.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2012,18(1):1~15.
11 张立雪,王青,朱弟成,等.拉萨地体锆石Hf同位素填图:对地壳性质和成矿潜力的约束[J].岩石学报,2013,29(11):3681~3688.
12 潘桂棠,莫宣学,侯增谦,等.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J].岩石学报,2007,22(3):521~533.
13 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等.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J].地质通报,2008,27(9):1535~1550.
14 GENG Q R, PENG Z M, ZHANG Z. Metallogenesis related to magmatic arcs in North and South sides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in central Tibet[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3, 87(Z1): 22~24.
15 WANG Q, ZHU D C, ZHAO Z D, et al. Origin of the ca. 90 Ma magnesia-rich volcanic rocks in SW Nyima, central Tibet:Products of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beneath the 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zone[J]. Lithos, 2014, 198-199: 24~27.
16 王伟,曾令森,刘静,等.西藏措勤晚白垩世英安岩的厘定与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学,2013,48( 2): 484~ 500.
Be founded at the magmatic belt of middle Gangdese, the medium Boudongla goldern deposit is located at the jointing part between northwestern rupture and northeastern rupture of back-arc basin. The vein and lens orebody are developed in NW sublevel fractured zone, and be controlled by fractured structure. They are composed of quartzite veins and altered rock with the principal minerals of pyrite, chalcopyrite, galena,sphalerite and native gold. The wallrock alter strongly by pyritized phyllite.We will prospect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the magmatic rock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NW structure, wallrock alteration, sulfid-bearing quartz vein and geochemical anomaly. It is better to find Boudon's deposit for conclude the gold formation regulati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PROSPECTING FACTORS AND SYMBOLS OF BOUDON'S GOLDERN DEPOSIT, MIDDLE GANGDESE
Xing Xiangfen Hao Ruie Shi Hongshao Zhang Zhilin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Chemical Geology and Mine Bureau, Jinan,Shandong, 250013
2. Chengdu Institute of China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engdu,Sichuan,610081
3. No.5 Geological Party,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Geermu,Qinghai,816000
altered gold mine;geological features;Budongla;middle Gangdese
P618.51
A
1006-5296(2016)01-0021-06
* 第一作者简介:邢香粉(1986~),女,地质工程,工程师
2015-12-18;改回日期: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