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艾灸结合强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3例
黄志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研究采用艾灸结合强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治疗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取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大椎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艾灸结合强通法,选取大椎、百会、太阳、印堂穴,在大椎、百会采用艾灸法(百笑灸),然后在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太阳、印堂点刺放血。在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的经过统计学比较,X2=3.894,P<0.05;治疗组症状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双侧椎动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结合强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艾灸 强通法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好发于中老年的常见病[1],受人们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低头劳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等因素影响,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表现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颈部后伸、旋转、体位改变等可诱发或加重上述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2]。老中医苏稼夫推崇灸法结合强通法,以达邪去正安。本研究采用艾灸加强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于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门诊、住院部就诊的8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3±6.2)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3.25±1.04)年;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1±4.9)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3.13±1.3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或有体位性猝倒,当颈椎后伸、侧弯、旋转等位置改变时可诱发眩晕或者使眩晕症状加重。X片报告提示钩椎关节增生、横突间距变小、椎间隙变小、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弓等。CT检查可提示横突孔两侧大小不等。椎动脉变细迁曲或完全梗阻等改变可在椎动脉造影显示。
1.3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之间;③眩晕频作,发作次数在2次以上;④每次眩晕发作时间1周左右,不能自行缓解,用药物效不佳;⑤能保证配合治疗,全部疗程能按要求完成。
1.4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其他型;②耳、眼、脑源性疾病;③经历外伤、查出脑肿瘤及锁骨下动脉缺血表现出的综合征;④头部局部破损、溃烂及皮肤对艾灸过敏;⑤语言表达能力不佳及精神异常;⑥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严重的高血压病(2级及2级以上)、处于活动期的结核病等;⑦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衰,房颤等;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等;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等;及其他严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⑧妇女处于哺乳期间、妊娠期间。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选穴:百会、大椎、太阳、印堂。体位:坐位或俯卧位。操作用具:采血一次性小三棱针、九安血糖仪弹射笔(可调针刺深浅)、抽气罐、安多福消毒液(0.1%PVP-I)。治疗方法:强通法即采用针具(如三棱针、采血针等)刺破人体一定部位表皮,使浅表皮肤、及小血管破裂,放出适量的血液,也可以配合拔罐拔出一定量的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①百会、大椎用艾灸法(采用百笑灸连续灸2柱);1次/d,1个疗程7d,共2个疗程。②艾灸后予大椎、印堂、太阳放血,具体操作如下:以第7颈椎棘突为中心常规消毒,使用有刻度的弹射笔装入一次性采血针,弹射笔的刻度调至5,围绕第7颈椎棘突均匀弹刺15下,弹刺的范围:在所选的气罐口径范围内,拔出适当的血量,控制在10ml左右,治疗持续时间:每周放血治疗2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5.2对照组:选穴:大椎、百会、颈夹脊穴(双)、风池(双)。体位:嘱患者取坐位或者取俯卧位,颈肩部自然放松。操作用具:佳健牌0.3mm×40mm毫针,安多福0.1%PVP-I消毒液。治疗方法:对所选的穴位逐个常规消毒,首先夹脊穴,针尖直刺l寸;百会穴平刺1~1.5寸,针尖方向向后;风池穴直刺1~1.5寸,针尖方向向鼻尖;大椎穴斜刺0.5~1寸,针尖方向脊柱方向;风府穴直刺0.5寸;针尖方向向下颌,应采用轻柔手法缓慢刺入;补泻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半小时,留针期间每10min运针1次。每天上午治疗1次,1个疗程14天,共1个疗程。
1.6疗效指标
1.6.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活和工作如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经过休息后可消失者;好转:症状部分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总有效为痊愈、显效和有效之和。
1.6.2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并计分统计整理,对治疗前采集的数据与治疗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并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的计算方法:(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1.6.3使用经颅多普勒分别检测所有纳入的患者双侧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对治疗前检测数据与治疗后检测数据进行比较。
1.7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其版本为21.0版本。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及Vm值进行整理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经过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状况(疗效、症状体征评分、Vm值)如下:
2.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表1)
表1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的经过统计学比较,X2=3.894,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症状与功能情况的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的Vm比较(X±S,cm/s)
2.2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症状与功能情况的比较(表2)
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无显著,具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指数较对照组高。
2.3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的Vm比较(表3)
从表3可见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你,具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中医学“眩晕、痹症”的范畴。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认为人的气血凝于血脉,阻滞不通,就像水凝固阻滞不通一样,水不通可以通过打开水道使之通畅,人的气血不通可以通过针刺的方法打开穴道,使气血运行于全身。《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内经·痹论篇》则记载风、寒、湿相互夹杂,而发眩晕。根据古文献记载认识到本病虚是其本,而实证是其外在表现。故其病机为颈项劳损、外邪侵袭、肝肾气血亏推动乏力等导致气血瘀阻而至络脉、经脉不畅,气血向上运行乏力,不能上承至脑,脑部气血充养不足,故发病为眩晕。
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的强通法能对神经体液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注量增加,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如更多的氧气,及氨基酸、维生素等养料更快输送,使本已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的肌肉、组织、细胞得到快速有效的能量补充。艾灸最显著的功效是温通经络、活血逐痹。《扁鹊心书》认为艾灸位居保命之法的首位。刘屏荣报道受灸局部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强,艾灸30min达到最高峰,表明艾灸温热刺激的效应是生理性炎症反应,其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5]。大椎穴刺络拔罐放血,经隧通则精血畅行无阻,脑有所养。太阳穴放血予扩血管、改变血液流变学从而增加后循环的血流量对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有很好的疗效[6~8]。百会穴临床上可通过针刺此穴以达到振奋全身阳气、调节大脑功能之目的,从而平衡全身经络以清头目、醒脑开窍、升提气血防止眩晕之功效,[9~12]。明·楼英在《医学纲目》记载印堂穴治疗“头重如石”等病证。
百病皆因瘀起,《灵枢》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经络厥绝,脉道不通……”,本研究使用大椎、百会艾灸振奋一身之阳气,同时采用刺络放血的强通法,具有一升一降、一补一泻之功,以达“活血化瘀、以通为用、调整阴阳”之效,从而使阳气升、气血行、经脉通、脑髓充。颈部肌肉软组织的紧张、痉挛状态直接或间接影响椎动脉的血流情况,处理肌肉软组织紧张痉挛等异常功能状态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艾灸加强通法能改善颈部后伸肌群的紧张痉挛状态,肌肉异常状态改善使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缓解了后循环的缺血状态,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会适应力得以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艾灸的基础上采用强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普通针刺疗效更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刘进成.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 7) :19-20.
[2]章珍明,范志勇,黄威.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 1) : 15-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 13 (6): 245-247.
[5]刘屏荣译.灸疗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1.
[6]赵宏,刘志顺,杨涛.电针太阳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 (10): 8-9.
[7]张莉.百病中医拔罐疗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9-11.
[8]施杞.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86.
[9]唐强,周海纯,王燕,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16-517.
[10]刘月芝.通调督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7,27( 4) :255-257.
[11]李锦鸣.八珍汤加针刺风池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 4) : 151-152.
[12]陈泽莉.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68-669.
1006-6586(2016)05-0058-03
R274.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