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荣不争,宠辱不惊
——智圆行方的国医风范

2016-11-14 03:29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风范国医西医

⊙ 本刊编辑部

专题·国医大师

枯荣不争,宠辱不惊
——智圆行方的国医风范

⊙ 本刊编辑部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鼓励发展中医药事业之际,我刊推出国医大师专题,意在推动国人与社会对“中医”与中医事业重视起来,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块瑰宝,大力弘扬中国人的脊梁精神。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中医历经上下几千年的风雨浇灌,终于在国际扬名立万,在国内亦掀起千家万户竞相收看“养生堂”的盛况。国医复兴之途,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外界的一阵喧腾并未对真正的中医界产生更多的干扰与影响。涟漪过后,很快归于往日的平静。正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山野里静默生长的草本植物,无声而倔强,随时准备绽放自己生命的一抹绚烂。开年第一期,本刊精选六位国医大师的人生剪影,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医风范,从中便可见一斑:

邓铁涛,作为一名中华民族最苦难历史的见证者,在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私无畏地救治无数伤患;又在民族崛起的和平岁月,潜心研究,为中华传统医学走向现代化而苦寻出路,上下求索。

朱良春,身为儒学大家朱熹公的第29代裔孙,宋明理学的文脉精神深入骨髓,传承自觉;身为章次公先生的门下,更深得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要义。所谓“大德必得其寿”,成就中医现代史上的一段传奇。

方和谦,出自中医世家的一代“京城大医”,也曾在少时被新学吸引,想去造汽车;也曾在“废医存药,消灭中医”的年代,委身油庄小二,砖厂小工;更“歪打正着”,走进了西医进修班。但他始终牢记“治病救人”的家训,不改从事中医的初衷,一生悬壶,“风风雨雨”。

唐由之,一个曾经在报考大学时决定“听天由命”的有为青年,立志做一名眼科医生,济人于盲瞽。他被人所记住的不仅是给开国领袖成功施行白内障针拨术的名医,更是跟随基层医疗队,为几千名乡村百姓患者拨云见日,播洒光明的白衣使者。

田从豁,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针灸神医”,因救治智利著名画家万徒勒里而轰动日内瓦医坛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中国“针灸通”,一生致力于研究推广新针灸疗法,要将已经过几千年历史见证的中国针灸,继承发扬,使其走近民众,走向世界。

黄璐琦,当代中医药学科的新一代领头人,31岁担任博导,因致力于国内崭新的生药学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的开创与发展,47岁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以古时医圣李时珍实地勘察、编写《本草纲目》的事迹践行,在科研攻关之余,带领全国各地资源普查队员跋山涉水,以摸清中药资源家底为使命,感召与激励了新一代中药人的进取之心。

中医,历经几千年流转,国医大师们,却并不抱残守旧。邓铁涛提倡“用现代的新科技包括西医的新技术作为工具,去发扬中医”,并且“最欢迎其他的边缘学科参加到我们这个学科来进行研究”。朱良春在35岁时便身体力行,在南通首开国内第一家中西医联合诊所,希望取中医和西医所长,双管齐下,为民众解除病痛。本身就已取得西医职业资格的方和谦更告诫弟子:“学中医一定要懂西医,要取长补短。西医学不好,中医也不会学好。”唐由之则将唐代已流传的针拨内障古法,加上现代医学方法和技术器械的改进,成就中西合璧的白内障针拨术。而让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田从豁,本人更是西医内科学科班出身。他的座右铭:“治病救人,医德为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针药诸法,灵活选用,尊古而不拘泥,要通常达变”,仿佛道出了中医“岐黄薪火”若要代代传递,唯有“智圆行方,内方外圆”的秘诀心法。

正如屠呦呦在诺贝尔获奖致辞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彷徨了几十年的现代中医学可以说已经重新走在了大路上,任重而道远。未来的万里云天,远大光明,就要看传承者们的努力践行了。

猜你喜欢
风范国医西医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领袖风范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眼界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