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轩
台湾人常用“一府二鹿三艋舺”这句谚语形容清朝时期全岛三大港市的繁荣盛况,其中“一府”指的就是台南府。台南自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统治开始到清末的近300年里,一直是台湾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在台南街头漫步,随处可见精致的古厝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厚重的文化底蕴包围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然而,台南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安平古堡,不是延平郡王祠,也不是清甜的虱目鱼汤,而是台南人留存在我心底的那些瞬间。
初访台南时,我前往闻名的大天后宫参观,在门口就被两个青年叫住,他们递给我一张传单,跟我宣扬“不要吃荤,要敬畏自然”之类的理念。我保持着高度警惕,心想这不是传销吧,我问道:“你们是代表什么组织的吗?”他们一脸茫然:“没有啊,我们只是希望能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希望你也能帮忙。”我认真读了他们的传单,没有任何组织落款,没有任何产品介绍,再看看他们不带一点功利性的笑容,我为自己的惯有思维感到汗颜。
旅程中的某天,我拿着美食攻略,想找一家当地有名的凤梨酥店,不料却迷路了。正好走到一间面线店的门口,便向店老板问路,老板是个大叔,他很热情地告诉我该怎么走,匆匆谢过他之后我就赶路去了。次日夜晚,我又走同一条路,突然被身后的声音叫住:“年轻人,你找到凤梨酥店了吗?”原来是昨天那个卖面线的大叔。我回答:“昨天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大叔一脸遗憾:“今天人家给了我两块最正宗的凤梨酥,早知道还能见到你就给你留一块。”然后他一边收拾摊子一边讲:“我做的大肠面线很好吃,可惜现在厨具都收拾完了,要不然真该请你试一碗。这样吧,我正好还没吃晚饭,我请你一起去吃牛肉面,我们台南的牛肉面也是很地道的,一定要试试。”在台湾待了一周,我居然已没有了戒心,直接坐上陌生大叔的车。吃完牛肉面,大叔又盛情地带我去了当地一家很有名的奶茶店,打包了一大杯的奶茶给我带回饭店喝。分别的时候,他叮嘱我下次来台湾,不要再浪费钱住饭店了,他家有空余的房间,店子也不会搬,让我可以直接去找他。
离开台南的时候,我的手机导航出了问题,走到客运站附近却怎么也找不到上车点。发车时间眼看就要到了,心急如焚的我直接在路边招手截停了一辆行驶中的机车(摩托车),问骑车的大叔客运站怎么去。大叔见我满头大汗,没有回答,直接用手指了指车后座,就把我送到了客运站。下车时,我连声感谢,他只是微微一笑,挥了挥手,就踩着油门消失在路的尽头。
到台南之前,记得媒体常说台湾南部地区是“深绿”的阵营,出发时,亲戚朋友都提醒我要注意安全。但在旅程中,我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安全威胁,还收获了满满的善意,善意的背后,其实是台南人浓浓的人情味。那些没亲身感受过台湾人情味的人,恐怕难以相信,原来在我们习惯的冷漠和防备之外,有这样的地方和这样的人,他们会让你知道,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如此真诚、如此互信。
台湾领导人更迭后,两岸关系变僵,实在让人深感惋惜。没有任何政客有资格为善良热情的台湾人代言。至于那些不了解台湾的人,则更应放下成见,亲身去感受真实的台湾。
感动我的泰国小事
曾颖(四川·成都)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泰国,临行前,亲友们无不担心地提醒我注意安全,细节到让我记得出门逛街不要贸然穿红衣服或黄衣服,以免站错队、挨黑打。特别是前一阵子著名景点还发生了爆炸造成游客死伤,这让我着实紧张了一阵。
但从抵达泰国到离开,这样的尴尬,我始终没有遇到,反倒是几件非常小的事情,让我对泰国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可以说使我对文明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一件小事,发生在清迈的周末夜市上。一位妇女载着两个孩子,骑着改装的三轮车路过闹市,谁知车子突然在三岔路口的交界上熄了火,没过多久,这个路口上往来的车辆顿时拥堵起来,三个方向的车龙很快就排了百余米。我想象中,此时应该是喇叭和叫骂声四起,被堵人们的各种凶相和愤怒眼光,足以把那个妇女和车上的两个小孩淹没。
但出乎意料,我看到的是——三个方向近百辆被堵汽车和嘟嘟车,没有任何一个司机按喇叭,大家都静静地看着妇女在拼命用脚来回踩着三轮车的发动装置。看得出来,因为造成了拥堵,妇女显得很自责、很焦虑。大家似乎也知道,这个时候对她的任何指责与谩骂,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我留意到,有的司机甚至已打开车门准备下车帮她的忙。而就在这时,车发动了,妇女又骑上车走了,被堵的人们各自上路,没有一句议论,更没有事后诸葛亮式的讪骂。这件小事让我感到不真实,至少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件小事,则是发生在一场雨中。我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狼狈地躲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待了半天,雨都未见变小。就在我焦灼不安之时,突然听到身后的栅栏门内有人说话的声音,我第一反应是自己挡住了别人的家门口,给别人造成了不便,于是赶紧躲开。这时,旁边一位懂中文的老太太说:“她们不是让你走开,她们要拉卷帘门了,怕声音太突然会吓到你,特别提醒你一下。”原来如此!
事实上,那卷帘门的声音并不响,但那一声听不懂的提醒,却让我心生暖意。我想,所谓的文明,无非就是顾及别人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罢。
“多面”的德国人
彼得(广东·广州)
提到德国人,严谨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家印象中,德国人似乎正如他们生产的机械产品那样,细致分明,条理清晰。若在德国待上一段时间,公共生活中的经历就会更加强化你的这一认知。
不少人都知道,柏林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从不检票的,这大大加快了乘客在车站的流通速度。上车后,检票抽查也不频繁,但我从来就没有见到逃票现象。即使无人监督,在地铁站的购票机前,人们也总是有秩序地排队买票,“钻空子”这个词好像不曾在他们的字典里出现过。
公共卫生间也一样。卫生间门口通常会摆有一张桌子,上面设置一个小盒,大家在进去使用前都会往里面投一枚面额50分欧元的硬币。有一次,在勃兰登堡门附近的卫生间排队时,身后的一名女士向我解释自己身上没有硬币,想用一张纸币和我换相应数额的硬币。可我当时手头上也没有足够的硬币,这位女士还是微笑地感谢我的帮助,随后又逐个询问队伍里的人,直到换到硬币为止。50分欧元可以说小到不起眼,但这位女士还是“较真”地投下了她该付的钱。
不过,若因此而认为日耳曼是一个刻板的民族,那你就错了。其实,在德国严谨的社会运行体系下,还藏有着一份体贴。还记得我第一次在邮局办理寄件业务,发现他们会要求填写一份复杂的表格,开始我以为会很麻烦,但提起笔却看到每个栏目旁都附带详细的填写说明,一目了然。邮局里,拿号、填表、打包、缴费都有清晰的区域划分与指引,十分高效。我正在填表时,一位盲人牵着导盲犬走了进来,工作人员立马领着他“一条龙”式地办理业务,导盲犬则被带到了特别设置的等待区等候,邮局里没有任何人对导盲犬的存在感到不适。
有的时候,这份体贴还伴随着一种德国式的幽默和友善。一次,我在库达姆大街的冰淇淋车前,想买一个5欧元的甜筒,刚刚在百货商场里购物完的我,身上所有钱加起来正好差1欧元。没有认识的朋友在旁,手头也没带信用卡,冰淇淋也没有打折……就在我准备遗憾离去之时,卖冰淇淋的小哥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了1欧元递给我,让我和手头的4欧元凑在一起再递给他,“嘿,就当是我请新认识的朋友吃了1/5个冰淇淋吧!”这就是德国人,不破坏规矩,又让人在温暖之中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