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 然
儿童文学成人化倾向值得引起注意——我看《平娃的墓园》
◎潇 然
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平娃的墓园》是一部从生活原形中提炼升华的作品,作者在处理生活与艺术、服务当下宣教与遵从艺术规律的关系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别出心裁,结构巧妙,文笔优美,故事好看。作品以一个少年红军坟墓,串联起八十年的风云变幻,一家三代的悲欢离合,让人在阅读中重温历史,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辨析美丑,洞悉善恶,特别是从少年视觉和思维,从童心和诗意表达中,去感受作品传达的意境,带给人比较丰富的审美体验。
但是,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在如何抓住少年儿童读者这个阅读主体上,在如何把握表现特殊年代历史荒诞的书写上,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叙事上存在较多的成人化倾向。作品在大约三分之一章节篇幅里,人物和故事,讲述的是成人社会的内容。比如开篇后,就围绕红军娃娃兵死亡之后,守墓人一家,如何与各种军队士兵周旋,基本不见少儿形象。又如,在故事结尾处,表现守墓人一家以及墓园面临拆迁,与各种人打交道,基本也不见少儿形象。故事在描写马帮生活,以及特殊年代的荒诞生活时,也存在缺少儿童形象、儿童视角、儿童思维等情况。这些内容,当然是故事发生时间脉络的必然组成部分,但是在结构作品时,是简单顺应时间线索,还是更加巧妙地进行必要剪裁,更加贴近儿童读者的接受需求,这是检验一部作品时书写儿童经验,还是书写成人经验,进而体现其时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的一个分界线。因为,儿童文学通常都有一个如何有效平衡厚重与轻盈,深刻与浅显,复杂与明朗,丰富与纯真等艺术关系在文本中的权重的问题,归结起来,如果你写的是儿童文学,就得符合浅语的表现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在儿童文学文体的自觉程度上,在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上,还存在不足。因为作品如果不是贴着少年儿童接受心理和审美特性上去写,就容易跑偏,就容易失去少儿读者,就容易变成一部泛化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读物。
二是故事中存在对于特殊年代荒诞社会的较多渲染。如前所述,守墓人一诺千金,不计荣辱报酬,为小红军忠实守墓,历经八十年的岁月,其中当然包含了荒诞十年这一特殊时期。但是,对于少儿读者来说,他们如何理解这段时空所发生的那些荒诞事件,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内容,即便在成人文学作品中,也一直少有表现,其原因在于,它还受制于作品意外的一些社会因素。那么,儿童文学要去表达这样一个有难度,也有实际困难的社会内容,更要特别谨慎。从这部作品来看,就这一部分而言,当然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觉得,描写比较含糊,背景缺乏特别清晰的交代,这样,如何把握历史背景与儿童接受之间的艺术分寸,少儿读者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或许也是个问题。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