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思想对培养四有军人的启示

2016-11-12 17:49孙硕
活力 2016年8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作用

孙硕

[摘 要]儒家崇尚礼义,其思想范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这个战争频仍的年代里,儒家作为一个大的思想流派,对战争也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军事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将会给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并为今天培养四有军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为我国今日的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品德,有血性”的革命军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历史的佐证。

[关键词]儒家思想;四有军人;作用

一、忠党爱国,天下为公——铸为国而生为民而战之魂

军队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外辱、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在阶级社会中,军队更是维护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重要政治工具。而在社会变革时期,军队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更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必须要忠于党和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革命军人的灵魂,也是四有军人的有灵魂的内涵。

着眼于当今世界,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然而,一些西方大国在对外交往上还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以战争的暗潮仍然不断,人民爱好的绝对的世界和平仍停留在理想的阶段上。所以革命军人必须要有敢打必胜的信心,而这敢打必胜的要诀就是坚决服从党的领导。

一些学者对儒家忠德思想的认识也是如此,认为儒家忠德思想只是为维护封建皇帝制度服务的,是过时的东西,在当代没有多大的价值。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到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在儒家忠德思想论里,始终都是在围绕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都应当以公为忠,而不是效忠某个人的私忠。与其它文化价值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儒家忠德思想有了更新的解读。《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将死,不忘卫社稷”,“临患不忘国”。这些都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孔子认为,君主是国家公利的代表,所以君主的命令必须是符合国家的普遍意志和民众利益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发出的命令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广大臣民才心甘情愿地执行君主的命令。

儒家的忠君本质是忠于国家,所以儒家忠君爱国精神,是一种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合体,是“道统”意义上的公忠爱国,与愚忠和绝对服从君主的一家一姓的私忠是不同的。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大臣事君采取的是“以道事君”的原则。这个“道”也就是社会公意,是集体和国家的意志,具有普遍性,代表民众的意志。言下之意,大臣事君也应当是出于以“天下为公”的公忠理念而出仕为官,他们是为公意公道做官,不是君王一家的家奴。所以,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孟子也认为,为天下行忠是人的内在的本质,是“天爵”。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西汉贾谊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传统儒家士人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爱国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又提出了“国”与“天下”的区别。他认为“国”是王权体制中的一家一姓,是相对于政权而言。“天下”是指现意义上的国家,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日知录》里顾炎武曾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保天下是每个人的责任,“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有利于促进“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传统儒家忠德思想被认为是“民之望也”,与此同时,忠本身就具有“公”的内涵。《左传。僖公九年》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儒家忠德思想强调“天下为公”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庶民百姓都应当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忠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强调忠于上级、忠于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而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如今也是在从政治自觉到情感支撑的转变中增进思想认同。

放眼今日,这些忠德观点对促进人们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儒家这种“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源远流长,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逐渐形成“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了个体对社会责任,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建设而奋斗不息。现代“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现代的“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自觉地把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与爱集体、爱岗位、爱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努力创造一流成绩,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习主席在古田会议上提出,要正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火热的理论需要有炽热情感的人来贯彻。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既需要高度的政治自觉,更需要有火一样燃烧的激情。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就是要把潜藏在官兵心中的报国激情最大限度激发出来,把在强军时代搏击进取的战斗豪情最大限度激发出来,把政治自觉与情感支撑贯通起来,奏响强军兴军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在铸军魂、担重任、真作为中立起强军时代中国军人的样子,从而强化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意志情感。

二、强化思想,射御有方——长个人之本领展军人之华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出身于士阶层,从小就接受礼、乐、射、御、书、数方面的教育,其中射、御是军事学的科目。自夏代就列入学校教育的科目,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从实用技巧训练演化为礼仪。《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志,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说明了六艺的内容及对人所起的作用。六艺也是从小学至大学必修的课目内容,是按难易顺序排列的。其书《周礼·保氏篇》中,有“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日五射,四曰五驭,五日六书,六曰九数”。说明奴隶主培养其子弟而教的主要内容。

射、即射箭;驭,即御车,学习驾车作战的战术和技术。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至其父叔梁纭世代从事武职,可见孔子原本就是军事世家出身,更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大师。孔子在“周礼”教学中所教给学生的射是那一种呢?是射礼。孔子说得很明白,“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说在射箭时,每个人的力量都不一样,射并不是一定要射透靶子,射是一种礼啊。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借)。“士使之射,不能辞以疾,悬弧之义也”,说明士即在有病时,也不能拒绝射礼,拿起弓箭射是重要的礼仪和保卫国家的本实。这也是孔子要求他的弟子所谨记的。孔子曾在矍相的园子中亲自作一过以射礼为内容的练习示范,这是“射于矍相之圃”的事实。这也证明了孔子十分注重个人技艺的培养。

去年开展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会上普遍抓住了解决“打不起来、轮不上我”、“重显绩、轻潜绩”、“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等认识偏差和行动偏差,牵住了影响官兵思想认识的“牛鼻子”,达到了大讨论的预期效果。

习主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取得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需要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才干”。这里的能力和才干指的就是本事。军人的本事就是要能打仗、打胜仗,它是“四有”的核心要求。打胜仗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打胜仗的能力。素质过硬,就是要紧盯打仗需求强素质,逐步提高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能打胜仗,就是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不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做一名有本事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始终牢记我军的根本职能和宗旨,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真正掌握新技能、新战法,练好真功夫、真本事,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三、君子有道 勇者无惧——血性男儿彰显威武之师

荀子在对儒家勇的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孔子观于东流之水,……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无惧,似勇。”(《荀子·宥坐》)勇在此体现出“无惧”的主调。“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这具体说明了“行道理”时要有“勇”。在“行道理”之前,首须“知道理”,这是第一步的认知层次,接着进入实践层次,此时一般人常缺乏道德勇气,只限缩在“明哲保身”的保守思维当中,难有大度量的胆识与作为。因此,也指出勇之为德在于实践与力行,而非仅止于知。虽言“勇者无惧”,但是否什么都不怕呢?“知而无法,勇而无惮,察辩而操僻,淫大而用之,好奸而与众,利足而迷,负石而坠,是天下之所弃也。”(《荀子·非十二子》)“勇而不见惮者,贪也……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荀子·荣辱》)若勇而无所忌惮、不见惮则是胆大妄为,反而堕落到了“贪”的深渊。

革命战士有血性就是荀子所说的“士君子之勇”习主席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就是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军人血性,是军人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所谓有血性,其核心在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体现着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职业素质。习主席强调指出:“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必须着眼强军目标实践,不断增强培育“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广大官兵培养成更加有灵魂、更加有血性、更加能打胜仗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四、知礼守仁,善学修身——树坚毅之品立以德治军

东周中后期,“礼”制遭到极大破坏,王室衰微,陪臣执国命、政自大夫出、诸侯主征伐,各国诸侯逐渐摆脱了周天子的控制。孔子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把复“礼”做为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事业和理想,并且作为他的军事思想的指示器,贯穿他的政治、军事思想的始终。此后,“礼”和“仁”共同构成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且用于指导军事思想,形成了先秦儒家军事思想的主要体系。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在于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学习。他说“弗学何以行”,“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把“学”作为做“君子”和自立的先决条件。同时,他又认为“学”是化民成俗的必经之路,是个人得以立身社会的基础。他曾说过“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而所“学”为何呢?孔子认为要学“道”、知“道”、适“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他所说的学“道”,闻“道”,就是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学习,在他看来,只有学“道”、适“道”,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即所谓的“知者不困”;只有学“道”、适“道”,才能“解蔽”,即除去思想上的弊病。通过道德知识、规范的学习,可以提高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也就是提高对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道德观念虽然具有了,若不能守住它、保持它,即使认识了也会丧失。显然,道德如果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转化为信念,道德就会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换言之,道德规范必须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

此后,孔子的学生孟子继承老师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注释更新。孟子特别强调道德意志的锻炼,强调道德意志于品德结构中的重要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他认为,只有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而荀子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也对道德观念问题进行改良,不仅否认天赋道德室外观念,更是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专门作《劝学篇》中,首句就说:“学不可以已。”“情”,即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的作用,是加强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

荀子也特别重视儒家的乐教,他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可以抒发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其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意”,即道德意志的坚守。道德意志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一定的道德意志是促使一定的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只有在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作用下,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恒久性。

我军历来强调以德治军,把德育放在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首位,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关于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反映了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对革命军人立德成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立德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优秀军事人才。首先,德是才之“核”。也就是说,德是才的重要内涵,德本身就是才,是作为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才干和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性本身所固有的才力属性及价值。古人崇尚的经世致用之才,就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之德就是这一人才标准的首要因素。大军事家孙武也把“智、信、仁、勇、严”之武德作为衡量“将者孰能”的最重要素质。吴起有“爱兵如子”的德性,所以士卒乐于听命、献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于一身的旷世英才,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风范,是其治党、治国、治军的雄才大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人格就是力量,德性就是才干。其次,德是才之帅。德体现了个人服务社会的方向,才体现了个人服务社会的本领,德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古人说,“德者,才之帅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用国家和军队建需要的人才标准来衡量德才的重要性,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是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再次,德是成才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崇高的追求,才会产生成才的强烈欲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崛起而刻苦读书,矢志奋斗,成为创建共和国的一代伟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军人只有牢固树立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宏伟理想和强军兴军的远大目标,才能激发起强烈而持久的成才热情,把投军报国之志变为刻苦学习的强军之行,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和军人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有用之才。新时期,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人人都是主角,个个都要践行。如果说“四有”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标准像”,那么每名官兵都应该拿起画笔绘好不同风格的“自画像”。如果说“四有”是官兵成长的“大目标”,那么每个人都应该设计好自己的“路线图”。只有把“四有”的标准建立起来,把自己的差距查清楚,把践行的途径理顺畅,才能做到深刻领会、高度认同、自觉践行。□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