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波(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旅游业周期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秦静波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本文以1978~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及国内旅游人次为依据,分析中国省县旅游业的周期波动。结果表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已由“发展期”进入“成熟期”,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逐渐增强,接待人次稳定性增强;国内旅游稳定性高于入境旅游。
中国旅游业;周期波动;入境旅游;国内旅游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2015年底,中国旅游收入对GDP综合贡献率为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行业。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旅游业带动了社会消费。2015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937.5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旅游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从全球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入境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既是服务性的行业,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形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必将存在着周期波动现象。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人次为主要数据,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周期波动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有利于预测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有效调节旅游资源,从而为旅游市场定位和决策、旅游产品的营销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1978年~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受国际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年增长率和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为指标,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周期进行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其发展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从曲线波动的形态特征来看,在一个波动周期中,增长率最大值为波峰,最小值为波谷,最大值与最小值差为振幅[1]。
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周期性分析
入境旅游人数是进行旅游统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谷—谷”的分法[2],1978~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已经历了九个小周期。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正处于第十个小周期的收缩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周期具有以下特征:(1)波的深度为古典型与增长型并存。波的平均深度为-1.22%,属于低扩张型古典型(波的深度(T),T<0%为古典型,T>0%为增长型)。但九个周期中有四个周期为小于零,五个周期为正,20世纪90年代平均深度为-2.35%,21世纪以来为-0.37%。上升1.98%,这说明中国入境旅游业抗压能力能力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增强。(2)波的高度由高峰型转向中峰型(波的高度(P),P≥15%高峰型,10%≤P<15%中锋型,P<0.10%低峰型)。中国入境旅游业九个周期平均高度为18.2%,属于高峰型。其中前三个周期平均高度为32.1%,为高峰型。后五个周期为10.99%为中锋型。且从峰位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峰位的高度较前三个周期有所降低。这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在经历快速扩张后进入成熟阶段,增长的强度放缓。(3)波的振幅由高振幅向中振幅转变(振幅(A),A≥10高振福,5≤A<10中振幅,A<5低振幅)。从整体水平来看平均振幅为18.64%,属于高振幅。其中前三个周期平均振幅为37.3%,为高振幅,后六个周期平均振幅为9.33%,属于中振幅。特别指出的是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三个周期平均幅度保持在8%左右。这说明中国入境旅接待人次的稳定性增强。
表1 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周期变化特征
图1 1978~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幅度变化
2.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增长周期性分析
根据1989~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的计算得到,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增长在26年内历经了9个周期(见表2)。其具有以下发展特征:(1)波的深度为增长型。除第1、4周期为古典型,其余均为增长型且深度逐渐变浅,这说明国内旅游有较强的抗衰能力,抵御突发事故能力较强。(2)波的高度由高峰向中峰型,从其平均值来看,为高峰型,但是随着社会从2005年以来波的高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12.25%,这表明从2005年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中峰型,旅游业发展进入平稳发展期。(3)波的振幅由高振幅向低振幅转变。中国国内旅游9个增长周期的振幅为12%,属于高振幅。其中4个高于平均值,3个低于平均值,从发展形态来看逐渐向低振幅转变,后3个周期振幅分别为0.5%、0.1%和0.3%,说明中国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稳定性增强。
3.中国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次增长周期性对比分析
通过综合性对比,发现其两者具有以下特点:(1)国内旅游人次增长周期比入境旅游增长周期较短,平均周期缩短 0.67年,且国内旅游增长周期发展较为平缓,稳定性优于国际旅游人次增长周期。(2)国内旅游业稳定性高于入境旅游业。入境旅游业的平均振幅为18.64%,国内为 12%,说明入境旅游的人次的稳定较差。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上经济危机,影响游客的出行,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经济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旅游出行影响较小;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3)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扩张强度高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为 18.2%,国内旅游为 15.57%。
表2 国内旅游人次增长周期变化特征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内)经济和政治环境以及重大事件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国际(内)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业波动的影响
根据成英文先生所研究的GDP和旅游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在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得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为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为因,旅游业发展是果,旅游业发展受经济水平的制约。
特别是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方面,表现的特别明显,如1988年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接待人次为2450.14万人次,比1988年减少719.34万人次。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国入境游客的数量降了三成。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入境游客下降2.5%,其中,外国人、港、澳和台湾同胞和过夜游客都比同期分别下降3.3%、2.3%和3.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水平下滑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影响出行。二是受危机影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外国游客来此旅游或鼓励本国居民在本国消费。具体措施如免签、延长签证、降价或补偿的方式来刺激和吸引外国游客。
2.国际(内)环境对旅游波动的影响
旅游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旅游主体、旅游通道和旅游目的地。只有当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旅游才会产生。旅游的目的在于放松心情,去体验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作为旅游主体的游客,会综合自己的爱好、时间、目的地环境等选择旅游地。
这里所指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和活动空间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一体化,包含了政治环境、经济活动环境、人类文明环境、科学创新环境、法制制度环境。作为旅游主体的人同样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对人们进行旅游选择起着主要的作用。
国际形势动荡与重大灾害都是影响旅游出行的因素。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当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效益减少了2047亿元人民币,外汇产生的经济效益减少了89亿美元,中国旅游产业的总收入损失了2778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作为一个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的产业,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经过对 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
(1)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自然灾害等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2)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经历了九个波动周期,根据前九个小周期波动的轨迹以及每一周期波动的时间,我国入境旅游业正处于第十个小周期的收缩期。
(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国与国间的联系加强,面积辽阔的地球将变成“地球村”。中国旅游业应抓住这大好的机遇,勇于面临和接受挑战,引进客源量。一是培育新的旅游热点,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落实政策法规,提高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为旅游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旅游外交,扩大国际旅游市场;四是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1] 王彩红,孙根年,马耀峰.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波动周期及影响因素[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74-179.
[2] 匡林.中国旅游业周期波动分析[J].旅游学刊,2000:(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