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青,董照锋
(1.商洛学院图书馆,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山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基于商洛市的调查分析
李亚青1,董照锋2
(1.商洛学院图书馆,商洛726000;2.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为了研究山区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模式,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式开展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主要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播基础薄弱、宣传不到位、农民信息素养不高、工作水平有待加强、前沿技术传播较慢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打造稳定服务通道、加强工作宣传、注重传播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商洛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面信息社会,信息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已成为重大国策之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连续11年持续关注农业信息化建设,2013年明确提出了“要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2014年提出了“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2015年又提出了“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近年来,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对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些探索,国内早期的研究如1989年商如存[1]研究提出各国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已由大城市和大企业转向农业和广大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热潮席卷全球,也掀起了农业信息化研究的热潮。李道亮先后分析了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六大要务[2-3],汪冰等[8-10]先后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7],白玉宝等[11-13]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张伟等[14]将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博硕论文课题开展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意义。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3G、4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问题。笔者以商洛市为例,于2014年12月20日—2015年3月12日,对商洛市山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期为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为了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主要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典型座谈、实地考察、信息检索、查阅档案等方式进行,地域范围涉及商洛市6县1区、61个乡镇、135个行政村、24个农业现代园区、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回收率达93.8%。召开座谈会61场次,走访生产经营户221人,访问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74人,访问市级信息服务专家18人,获取了详细的信息传播、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方面的调查数据。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弄清楚山区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农业基础及特点
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毗邻豫鄂,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年际变幅较为稳定,海拔在500~1 500 m之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700~900 mm,无霜期约210 d[15]。辖1区6县,122个镇,4个办事处,总人口为250.6万,农业人口141.3万。2014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6.2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5.99亿元,财政总收入42.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0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4 930元、7 094元(70%来自工资性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16亿元[16]。商洛市农业有以下4个特点:
2.1.1农业基础薄弱。商洛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大沟深、坡地多平地少,是典型的欠发达山区。现有耕地面积13.3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0万hm2,粮食产量55万t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00%,耕地多以旱坪地和坡塬地为主,农作物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17.35%,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占10%,总体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2.1.2产业化势头良好。2014年底全市建设农业现代园区70个,建设面积0.72万hm2。建设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30个,规模化养殖场6 145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49家,认定市级龙头企业2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专业大户31家。
2.1.3特色农业发展迅猛。2014年发展蔬菜3.17万hm2,生产鲜香菇10万t、鲜木耳1.2万t,茶叶面积达到2.41万hm2,产量286.25万kg,实现产值4.64亿元。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272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
2.1.4压麦扩薯成效显著。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商洛市近年来推广“压麦扩薯”种植模式,适当控制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形成陕西北有榆林南有商洛的两大马铃薯种植大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44万hm2,年生产鲜薯98万t,折主粮19.6万t,实现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94元。
2.2农业信息化现状
2.2.1商洛市信息化发展基础。据2014年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电子工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陕西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白皮书》、《2013年陕西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2年商洛市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644,位居陕西10个地市倒数第二,较前两年平均增幅7.34,位居全省第一,说明商洛市信息化基础薄弱但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商洛市电话、电视机、计算机拥有率分别为58.71部·百人-1、34.25台·百人-1、15.28台·百人-1,分别位居陕西第10位、第9位、第8位,较前两年除电视机拥有率持平外,电话和计算机增速较快。据信息化应用消费指数统计分析,2012年商洛市互联网普及率5.79户·百人-1,人均消费0.22万元,位居陕西第10位和第8位。比较陕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统计数据,商洛市城域网出口宽带为100 Gbps、固定宽带普及率13.6户·百人-1、固定宽带端平均速率2.5 Gbps、移动电话普及率66.79部·百人-1、互联网普及率38.7%、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个。总体来看,商洛市信息化基础薄弱,处于陕西较低水平。
2.2.2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商洛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于2002年,市编办批准挂靠成立商洛市农业信息中心,随后除商南县正式成立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外,其他6县区也随着挂靠成立。到2008年163个乡镇全部组建了镇级信息服务站,2007年开始组建村级信息站,2010年1 805个行政村全面建设完成,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2011年底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达到2 035人,主要由农技推广人员兼职[14]。
2.2.3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发展历程。从商洛市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看,主要经历了农业信息网站、村级信息服务平台、新闻媒体专栏、通讯信息服务、信息专家热线及QQ服务、政务微博及农信通服务平台建设几个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无疑有些平台建设有始无终,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并未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1)农业信息网站。市、县区8个农业信息网站2002年全部开通,实现了与政府政务网有效对接。2011年前市农业信息网站日更新信息平均为5.5条,县区为4条。2014年市、县区农业网站完成改版,统计2014年3月15日—2015年3月15日网站数据,市农业信息网站年发布信息0.29万条、日均发布8条,山阳年发布信息0.20万条、日均发布4.6条,其他6县区日均发布信息在2条以下,总体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信息量少。市农业信息网站年浏览量1.57万次,日均42.7人次。洛南、丹凤、柞水、山阳、商南、商州、镇安分别为1.74、0.96、0.83、0.34、0.29次、0.15、0.02万次,总体浏览量较低。从农业网站开辟的栏目看,主要包括农业新闻、通知公告、农业动态、政策法规、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信息联播、精神文明、产品推介和互动交流等,点击量较高的是农业新闻、农业动态和农技推广3个栏目。农业信息网站是长期坚持下来并不断完善改版,在农业信息传播中发挥良好作用的平台之一。
(2)村级信息服务平台。村级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村级信息站和农家书屋,村级信息服务站从2007年开始建设到2010年全部建成,每个村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接入了宽带,培训1名信息员,制定了有关制度。但由于农民科技意识、信息员服务水平、计算机配置低并老化、信息站管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村级信息站处于瘫痪状态。笔者认为,村级信息站建设更大的意义在于使广大农民对互联网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外边的世界,通过QQ可以和在外务工的家人面对面交流。而农家书屋这几年建设成效比较显著,2012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书屋配书标准为1 595种、5个书架、1个报刊架,2012年有3家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从书屋整体运行情况看,70%左右的书屋开放情况良好,为当地种养大户提供信息查阅服务。
(3)新闻媒体专栏。2010年在商洛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访谈栏目,由农业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定期宣传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各县区也探索性的开展广播互动。2011年商洛广播电台开辟了行风热线栏目,每月由农业系统上线1~2次,每次都由3名专家接受咨询,从热线互动情况分析,农民参与热情不是特别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农民对节目播出时间和档期不清楚,另一个原因是当前农村广播已经不多。除了广播外,在市县电视台、《商洛日报》不定期发布信息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传播途径。
(4)通讯信息服务。2006年以来,市农业部门先后与联通、电信、移动等通信企业开展以手机短信和农业专家热线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农业局也同三家通信企业进行了同类业务的合作,通过合作,使农业信息能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高效低成本传递到农民手中,使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和电信部门的网络优势得以互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下一步提供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渠道。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方向,但从运行情况看,由于以下4方面,使得合作有始无终。一是对该服务的宣传不到,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这种传播方式,也不清楚有关专家和专家热线;二是当时的手机、电话普及率较低,多数群众用电话咨询并不方便;三是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以“386061”(妇女、老人、孩子)人员为主,接受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难度大;四是服务专家作为不够、奉献不够,开展个性化、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
(5)信息专家热线及QQ服务。2012年全省推广农业信息化“白河模式”[17],商洛市以此为契机,以四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热线为载体,进一步整合村信息站、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通过网络信息、热线电话、在线QQ可视咨询、专家现场处置等手段,为农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年11月5日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成立,12316信息服务大厅启动运行,除了专家坐席热线电话外,同时开通了133912316、139912316两个专用QQ号码开展可视咨询服务,每天分别由2名种植业和养殖业专家坐席,接受群众咨询服务。各县区也按照“白河模式”的推广要求,建成信息服务大厅,开通服务热线和网络咨询,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坐席专家达到191人。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市信息服务大厅共接受咨询720次,其中热线电话占66%、QQ咨询占44%,技术咨询占81.5%、政策咨询占11%。从2年多运行情况看,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受咨询2.88次,每位坐席专家平均1.44次,效果很不理想。分析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对专家热线和网络咨询的信息服务途径宣传不够,大多数群众知晓率低,二是山区农村滞留人群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以空穴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从商洛农民收入70%为工资性收入也可以侧面说明这一点。
(6)政务微博及“农技宝”服务。2013年11月商洛农业政务微博上线,止2014年底共发布微博465条,日均发布1.58条,拥有粉丝532名,加关注1 522人,这是一个宣传展示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发展新动态的平台。为了解决信息服务大厅服务效果不佳、资源浪费严重的矛盾,2014年11月又重新组建24名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与电信公司联合开通“农技宝”云服务平台,专家在手机上下载“农技宝”客户端,查看和回应群众的提问,对12316热线职能系统的分配来电实时接听应答。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农技宝”业务推广5个月的时间里,服务效果依然不乐观。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上“农技宝”软件本身界面不友好,采访中多数专家认为运行速度慢、图片浏览和上传复杂、对话窗口不友好,虽然软件开发商已经做过了3次系统升级,但依然与腾讯微信差距较大;二是对该项业务宣传不够,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农业部门都没有宣传到位,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农技宝”业务,更不清楚在手机上下载该软件,所以就谈不上互动交流和科技信息及服务动态查询。
3.1农业信息传播来源分析
从问卷调查和访问数据分析,商洛市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收看电视、技术培训、邻里互通、网络浏览、查阅图书、热线咨询等。如图1所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来源主要是收看电视节目和技术干部的现场培训,分别占28.8%和26.5%,其次是周围邻居、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的相互传播和网络查询,分别占13.2%和11.9%,查阅农家书屋图书资料也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一种方式,基本与热线电话咨询处于同一水平。调查结果与王玉帅[18]的研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异同,他分析吉林省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来源认为,电视和邻里亲朋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来源,科技小组、农业讲座等作用不大,这可能是信息化发展程度差异所致,也可能是区域差异问题。
图1 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来源Fig.1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ources of farmers
图2 农民信息需求Fig.2Information needs of farmers
3.2农业信息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信息需求的热点在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业新闻、市场供求、特色产业、价格动态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政策法规,占63.4%,农业科技和农业新闻分别为51.1%和48.4%,市场供求信息、特色产业、价格动态信息分别占43.2%、39.6%和31.1%,其他类别共占25.7%。与2011年笔者的调查比较,农民对政策法规的关注度依然较高,对市场信息、价格动态和特色产业的关注度相当,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新闻的关注度明显升高。
4.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如果仅从形式上看,2010年商洛市4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4年商洛市机构改革,将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职能划归农民教育培训中心。而实际上多数镇级信息站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信息发布和传播处于自发状态。村级信息站也随着撤村合并或因管理、运行经费、设备老化等问题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多数已名存实亡。
4.2农业信息传播基础薄弱
随着信息化的日新月异,作为过去农村最主要信息来源的广播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报纸作为大众媒体距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还有一段距离,除了少数规模化生产的农民、离退休住农村的干部外,很少有农民订阅报纸。根据《2013年陕西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白皮书》和《2013年陕西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商洛市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不足7成,计算机拥有率和固定宽带普及率不足2成,互联网普及率不及4成,人们最常见的电视机拥有率也不足4成,如果仅统计农村拥有量必然更低。调查发现,一些交通条件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通讯光缆等基础设施还未到位,有线电视还未普及,多数农民都因为经济原因未购置计算机。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硬件基础建设仍制约很大。
4.3农业信息化宣传不到位
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虽然信息化基础和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却一直在积极努力,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探索特色农业路子,想法设法为农民铺就一条致富之路。从商洛市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看,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分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搭建的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民无法正常对接,是受客观基础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对农业信息服务宣传不到位。在调查中感觉到,农业现代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需求量较大、需求意愿强烈,也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和设备,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清楚专家热线、农技宝、QQ等信息平台,有问题大多数自己解决,出现重大生产问题会向当地的农业部门求助。
4.4农民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作为农业信息的受体,是解决农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难题是农民信息素养不高,对先进农业信息的需求愿望不强。分析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生产落后,受山区地域、交通、耕地、降雨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当前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小而全”的分散经营为主。近年来商洛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秦岭生态农业强市,加大了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依然是小规模生产,农民对市场的竞争意识较淡,对信息的需求意识较弱,直接导致农民的信息素养较低;二是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商洛号称50万务工大军,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城市,再加上青年不热衷农业生产,出现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导致农村现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弱;三是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愿望低,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经营模式,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作物种植对他们来说已经比较熟悉,在技术上无所求。再者,传统种植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小,农民对价格信息关注度也不高。
4.5农业信息工作有待加强
商洛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政府对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仍然不够,财政支持乏力,特别是村级信息站管理维护、宽带费用、服务人员工资得不到保证;二是农业信息人才紧缺,市级缺乏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开发人才,县级缺乏信息咨询服务人才,镇级缺乏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和推广人才;三是农业信息质量不高,采集处理不规范,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很多信息缺乏时效性并重复,没有形成规范的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机制。特别是在农业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多数是系统内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发布,多以新闻性信息为主,专业性信息少,真正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市场等收集和发布的信息更少;四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主人公意识薄弱,每个农业工作者如果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和支持农业信息工作,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技术、政策、市场动态等信息及时采集发布,农业信息就会更加的丰富,信息渠道也就更广。各级农业信息专家团成员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管是通过网站、热线电话、QQ、农技宝服务平台,还是走进生产一线,都应该主动地、敬业的为农民解疑答惑,解决生产问题,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4.6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传播较慢
陈威、郭书普指出,农业信息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先进农业传感技术、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部分[5]。而这些前沿信息技术在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应用极少,在个别现代农业园区应用了环境信息传感技术,智能装备技术在灌溉、施肥、喷药等生产环节也得到应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方面,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在包装标识和物流配送中应用,而其他的前沿技术目前尚未涉及。黑龙江垦区推广了一套基于GIS系统的农业智能管理平台[19],能够有效提高农场对农事工程的监控和管理效率,这在贫困山区也很有必要但还未起步。
5.1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镇级信息服务工作既没专门的机构,也没有固定的人员,既没有信息服务的能力,也没有工作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村级信息站基本上没有信息服务的能力,而镇村两级信息服务是直接面对农民,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对上实现与省市信息系统的高效衔接,对下实现与广大农民的有效对接。因此,当前应着力加强基层信息站建设,提高设备配置,规范信息站管理,创新信息员纳新机制和培养机制,组建高素质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覆盖面广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扁平化”服务。
5.2打造稳定的信息服务通道
依托通讯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充分、合理利用光纤宽带互联网设施、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网络电视(IPTV)等丰富的网络优势,打造覆盖面广、服务快速便捷、网络稳定可靠的“三网融合”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多终端互动。以村级服务站为主,打造各服务平台之间高速互联网服务通道。建立短信、彩信服务通道,开发农业综合信息手机客户端软件,优化农机宝等手机软件,充分利用腾讯QQ、微博、微信的公众品牌,搭建地方特色的信息互动平台。优化2G移动网络,提高农村3G、4G网络覆盖能力,搭建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通道。
5.3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
当前,农民对信息接收途径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过渡,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的原始信息、静态信息、生产信息转向综合信息、动态信息、生活文化信息等多元化信息,信息服务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交流,农业信息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一方面通过宣传,使各级政府领导、广大农民、社会各界关注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了解其重要性,使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能够重视农业信息建设,积极协调通讯运营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建设和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高效、便捷、稳定的农业信息化传播通道。另一方面运营商及农业部门要加大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提高应用平台的知晓率,使广大农民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互动交流获取有效的农业信息,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百宝箱”。
5.4注重农业信息传播环境建设
农业信息传播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传播平台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和能力培养等。一是抓好电视和网站两大主流平台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最主要渠道是电视节目,其中以CCTV4、陕西农林卫视、商洛电视台为主,有近半的人认为电视信息可靠性不高。因此电视节目的农业信息一定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要接地气增加可信度。要有时效性,做成农民身边的电视节目。要有针对性,既要满足农民基本的信息需求,也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农业网站建设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和信息结构,信息更新要及时,同时要充实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网站信息内容的多面性。二是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收集与数据库开发的建设人才、农业信息服务与指导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人才培养是解决当前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关键一步,但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当前,我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农业专业人才,能够结合市场经济给农民生产进行预测、指导。要重点加强现有农业信息工作者技能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能力,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工作培训,使他们在一线做好农业信息传播。要在农村选择高中专等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培养,发挥邻里“传、帮、带”作用。要多方位、多层次开展信息人才培养,拓宽农业信息传播的路子。三是培养农民农业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要着重培养农民选择性接收农业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帮助农民如何去选择性的获取信息,对获取信息的价值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学会利用各种平台合法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同时要对农民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农业信息,实现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有效结合。
5.5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力度
中央财政应加大贫困山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应分别从农业和科技两个部门设立农业信息化资金项目,支持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平台、体系等研究和应用工作,鼓励大学优势学科和优势单位联合攻关,严格项目立项审批和项目验收,加快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应用推广。市级财政应支持镇村两级信息站建设,配套市级信息工作经费,保证市级信息专家团正常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县级财政应列支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经费,保证必要的网络运营费、维护费和村级服务者的工资报酬,使村级信息服务工作步入常态化,充分发挥省、市项目资金和设备的效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6探索建立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要逐步建立“公益性机制、市场机制、政府监管机制”三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20]。各级政府及服务部门要加大对虚假信息和宣传行为打击力度,特别要严格电视、政府网站、报纸等主流媒体对农业广告和信息发布的审查,防止信息坑农害农现象发生。要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的技术设备、馆藏资源信息、专业人才队伍和情报服务优势,将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做好农业信息工作者的服务技能和农民信息咨询意识的培养,准确的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吸纳地方高校的涉农专家进入服务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商如存.美、加、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世界农业,1989(10):53-54.
[2]李道亮.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8(8):66-70.
[3]李道亮.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六大要务-基于城域视觉及示范省的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2-4.
[4]王冰.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330-9331.
[5]陈威,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196-205.
[6]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3.
[7]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106-108.
[8]白玉宝.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服务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5(11):55-57.
[9]田子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6):45-48.
[10]邓文雯.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9):94.
[11]张伟.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以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2]孙平安.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13]王宗宝.安徽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2014.
[14]李亚青.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4(6)158-163.
[15]董照锋.贫困山区“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129-193.
[16]陈俊.政府工作报告[N].商洛日报,2015-02-10(1).
[17]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陕西白河县创新农业信息综合应用模式[EB/OL].(2012-03-08).http://www.moa. gov.cn/ztzl/12316/fwld/201203/t20120308_2498712.htm.
[18]彭玉帅,陈晓慧,赵鹏,等.吉林省农业信息传播环境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4,160(12):49-54.
[19]马国庆,高翠,朱景福.基于GIS系统的垦区农业智能管理平台研究与开发[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5):67-81.
[20]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4117-4127.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Survey of Shangluo City
Li Yaqing1,Dong Zhaofeng2
(1.Library,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2.Shangluo Municipal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Shaanxi Province)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mode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visit discus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velopment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as follows:the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weak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not timely publicity,not high level of farmers'information literacy,level of work need to be strengthen,spreading slowly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perfect service system,provided the stable service channel,strengthened the propaganda work,paid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propagation,increased investment and established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of servi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servic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Shangluo city
G203
A
1002-2090(2016)02-0115-07
10.3969/j.issn.1002-2090.2016.02.024
2015-04-26
李亚青(1977-),女,副研究馆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工作。
董照锋,男,高级农艺师,E-mail:Lyq77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