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作业,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拓展知识的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要把批改作业当作发现、欣赏学生劳动成果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1-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董金香(1968—),女,福建莆田人,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作业价值
1.作业目标求多元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不但是对已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形成技能的过程。
如学完《颐和园》一课后,给颐和园画一张浏览线路图,再配上导游词,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画出游览的情景图。这项作业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探索、想象的能力。
2.作业目标求再发展
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有的教师布置大量的词语抄写;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字典上的解释抄一遍;为了让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有的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时查字典,等等。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尽量避免。
如学完《窗前的气球》一课后,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写话:
(1) 米沙知道科利亚被隔离治疗十分孤单,他想:__________。
(2)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有的说:__________, 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
以上两题从两方面进行写话训练,一是模仿性造句,一是想象性写话。学生做第一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说词组,减轻学生仿造句的难度;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性理解。题目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从而实现作业目标的再发展。
二、拓展作业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1.走向社会的实践作业
①摄影。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②参观。学过《珍珠泉》《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后,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少年宫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
2.提高审美素质的作业
①表演。学过课文《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比赛。②评赏。学过《鸟的天堂》《火烧云》等文质兼美的文章后,让学生写评赏短文,并将精妙的词句、段落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3.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作业
学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学生明白了: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美好的家园。老师趁势引导学生: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专题作业:留心周围的环境,花草树木是否遭到破坏?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绿地,我们能做什么?就环境的保护问题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接着讨论交流,撰写考察报告或科学小论文。学生经过看、问、想,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较好的文章。在这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作业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让每个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最优发展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理念,我在作业设计中实行了分层的尝试。如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可布置如下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A.自学第三次对话,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以说,可以画,也可以写出来……)
B.爱写字的你,写一写今天教的生字吧。
C.爱表演的你,和家人一起演一演“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吧。
D.爱收集的你可以去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
以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培养不同的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作业,给了有差异的学生一个选择的自主权,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会做的或经过努力能做的作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点燃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个性。
2.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方式和规律
练习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方法、规律相配合,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并掌握方法、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创造
作业在依据教材传知识、育能力的同时,还需激创造。在学习了《画杨桃》一文后,要让学生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师设计作业,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于是我出示了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槐树、一棵柏树,这两棵树合抱着,只有一个树干。先让学生观察交流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一棵树,有的说看到两棵树。学生说完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北京中山公园里的“槐柏合抱”,实属罕见,引来了不少游客,但谁都不知道这两棵树是怎样形成的。请你来想一想,做一次“创造性的假想”,围绕奇树的形成假想一个故事,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讲究评价艺术,培养积极上进的精神
1.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观察、思维、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等能力。只有进行多元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变“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时应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一位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但是字写得很工整,于是我在作业本上写上:“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老师很喜欢,如果能改正作业中的错别字,那就太棒了!试试看,你一定行的!”果然,在以后的作业中,这位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还有的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很全面,但富于创意,于是我写道“你的答案与众不同,富于想象力”,并在作业本上画了一个笑脸。采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
评价要看的不在于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他们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
总之,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作业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创新作业的形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快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作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