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伟+张廷峰+刘亚楠
【摘要】目的 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连续治疗60天。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与10米步行评定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测评,且需在护理前、护理30天和60天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评。结果 观察组的FMA、BBS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以及平衡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步行速度;平衡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7..02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让其恢复步行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因为只有恢复了步行能力才可以让患者出院之后实现生活自理[1]。但是下肢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而且困难的过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念、方法以及技术得以实现,如运动想象疗法、主动性功能训练、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中,以CIMT(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疗效最为显著,发展最为迅速[2]。CIMT主要针对脑卒中有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而设定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治疗手段,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55.0±15.0)岁;病因:脑出血6例,脑梗死19例;偏瘫肢体:左侧为7例,右侧为1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67岁,平均年龄(56±11.5)岁;病因:脑出血7例,脑梗死17例;偏瘫肢体:左侧为8例,右侧为1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中相关的诊断及标准,且经磁共振成像(MRI)或者头颅CT确诊为第一次发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以及偏瘫肢体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患者被动活动关节、对其进行髋关节控制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站位平衡、坐位平衡以及步态训练等方法。观察组则给予CIMT的治疗方式[3]。具体方法包括:①对患者实施协调功能强化练习:减少患者建肢的固定时间,加强患者协调功能运动,改善患者下肢协调功能[4]。②进行患侧下肢的强化练习:采取塑形技术,其动作主要包含患侧肢体不同方位登台阶、关节屈伸训练、跨障碍物行走、拍球行走、患侧负重踮脚运动等,进行集中、重复以及强化训练患肢。每天需要选择2~3个动作进行训练,每次要练习30 min,每两小时进行一次练习,连续练习60天[5]。
1.3 评定标准
分别采用FMA、BBS、与10米步行评定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测评,且需在护理前、护理30天和60天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评。其中,FMA共有17项,最高分为2分,最低分为0分,如果评分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相对越好。Berg共有14项,最高积分为56分,如果评分越高,则表示平衡能力相对越好。步行能力则测量患者步行10米所需时间,以秒为单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FMA、BBS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在发病之后最常见的功能性障碍,其中突出为步行能力、手和下肢运动以及平衡能力障碍,这些障碍严重的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加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其重新回归家庭以及重返社会,康复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当代康复医学以功能为导向的研究方向。
脑具有的可塑性是脑卒中患者可以实现肢体功能恢复的条件[6-8]。对患者中枢性瘫痪肌肉进行反复刺激,可以使肌肉收缩,然后向脑中枢输入运动觉、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的信息冲动,这些信息冲动可以促使临近完整的神经元进行功能重建,进而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以及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与重建。近些年来,大部分研究资料表示,脑卒中后大脑主要通过功能重组来对运动缺陷进行补偿,其局部的脑损伤之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取决于大脑皮质的可塑性以及功能性神经网络未曾受波及的面积。对于运动系统,当皮质受到局部损伤之后,其临近的皮质以及较远部分的皮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会重新生成新的功能性网络
格局。
综上所述,对患者使用CIMT疗法之后,观察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以及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患者的运动功能越来越完善,最终逐渐接近正常。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以及平衡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贞兰,赵节绪,TAUB E,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使用能力的恢复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4(3):511-514.
[2] 王文清,段一娜,徐 利,等.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5):320-323.
[3] 朱振丽,陈莉丽,张 庆,等.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1):55-56.
[4] 王 刚,张德清,何建永,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7):470-473.
[5] 李 奎,胡昔权,郑金利,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7):466-469.
[6] 王文清,勾丽洁,杨晓莲,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07-1010.
[7] 瓮长水,王 军,潘小燕,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772-775.
[8] 高中领.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8-1969.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