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皖南地区多山,自古交通闭塞,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民间遗存着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年少时懵懂,对它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突然发觉它们正在消失——儿时居住的老街上,母亲曾经牵着我去过无数次的老剃头店变成了发廊,街尾的铁匠铺早已拆迁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个喜欢边干活边和人聊天的老铁匠多年前就搬去南方小儿子家颐养天年……城镇的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导致传统技艺的式微,相关的器具、技艺、从业者也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它们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在使用功能之外,还附带有传统社会一份珍贵的人情,有着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因为这份怀念,我寻访了徽州、泾县、铜陵等地还健在的老手艺,希望通过镜头留住那些过往,留住文明的记忆。
歙县富竭镇一间古老的榨油坊,《舌尖上的中国》中古法木榨油的拍摄地。
纪录片带火了这间油坊,每天来买油和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这里主营菜籽油,此外也有麻油、豆油、茶油、茶花籽油,现有四名工人,平均年龄五十岁,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开工,平均每天制作160个坯饼。老板娘五十来岁,精明能干,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将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闲暇时逗弄心爱的小孙女,怡然自得,她说,不管怎么样,木榨油房都会继续办下去,这个传承不能丢。
休宁万安老街上的老理发店,以前就叫剃头店。
理发师傅姓黄,在店里干了一辈子,七十多岁了,身体仍很硬朗。他热心地给我展示那些颇有些年纪的“宝贝”——用了40多年的铝制电吹风、石头做的台盆,还有蝴蝶牌的老式理发椅。理发店的面积只有七八平方米,东西虽多,但布局合理,整整齐齐。一个老师傅,一张斑驳的老理发椅,还有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这里理发的老街坊,一起度过了这么多年的岁月。
泾县后山剪刀的传承人俞师傅正在锻打剪刀。
后山村的剪刀制作技艺起源于宋朝末年,伴随宣纸技艺中的剪纸而出现,起初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后来口薄头尖的民用剪逐渐发展起来,有几十个种类。从点炉、裁铁到出坯、镶钢,再到轧钢、淬火、敲口整形,后山剪刀的制作要经过24道工序,成品硬可断铁,软可剪棉,在当地广泛应用于宣纸剪纸、女红、制衣、农事等。当年这里有几十家剪刀铺子、一两百号手艺人,烧炉锤铁,热闹非常,如今这一古法技艺已濒于失传。
俞师傅说:“就是不赚钱,我也要把后山剪刀做下去,我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这上面,希望能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后山剪刀传人一同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休宁万安老街上的豆腐店,店主杜延年师傅正在做店里最热销的豆腐皮,每天就做这么多,去迟了就买不到。
杜师傅已经87岁高龄,四世同堂,子孙孝顺,他经营这间豆腐店不是为了挣钱,完全是一种生活习惯。老人的生活起居非常有规律,早餐是一杯豆浆加几勺芝麻粉,上午做豆腐,午饭后凑几个人打麻将或是下棋、看报,晚上准点睡觉。杜师傅的老伴也八十多岁了,我们和杜师傅聊天,她坐在旁边,一边干活一边用iPad看节目、听歌。
泾县宣笔制造厂,工人正在制作笔头。
宣笔始于秦代,产于皖南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管辖,所制毛笔又主要在宣州集散,故名“宣笔”。宣笔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要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等八大工序共一百零八道工艺,极为复杂。想做好一支宣笔,需要的不仅是耐心,还有那种“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神。
黄山焦村隐藏着一个规模更大的木榨油坊,虽然不如歙县富竭镇的古法木榨油坊有名,但它是徽州西部地区仅存的一座老式油坊,已有近300年历史。
油坊的空间很大,门窗通亮,屋顶还开着天窗,光线非常好,一走进去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木榨油的清香。师傅们用三米长的长木柱强力冲击安置在榨台里的油饼,以人力搏击的方式将油榨出,不时能听到雄壮有力的呐喊声,伴随着低沉的锤击声。正是这最原始的方法,让木榨油拥有最自然的香味和最本真的营养。
泾县琴溪村的传统产业——制陶,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制陶工艺,体验最真实的制陶人的生活。
琴溪陶窑主要生产缸、罐、坛等日用陶器,它们的外形质朴、简单,却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痕迹。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民间工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随着轻便美观的塑料和铝制品大量进入市场,陶器被替代,传统制陶业处于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陶窑、村落也不可避免地逐步走向衰落,令人惋惜。
铜陵大通古镇澜溪老街上的“夏洪兴老秤店”,已有百年历史。
这家店当初是从湖北孝感迁来,已传承三代,制秤手艺声名远播。做一杆老秤很不简单,秤杆用的是来自浙江的名叫马尼康的原木,挺直,不易变形;先用砝码在秤杆上定位,再用钻花打出均匀的秤眼,这需要娴熟的手艺,秤眼的深浅、大小,决定着称量是否精确。做秤不只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手艺要细腻精致,心态更要安静平和。
“夏洪兴老秤店”的店主夏大明每天清早开门,傍晚收工,不管街上多么喧嚣,他都心无旁骛,醉心于制秤的每一个环节:修切、打磨、钻眼、包铜皮、验砝码……
夏大明说:“做秤,一两就是一两,做秤的人心平手稳,用秤的人才会公平买卖。”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市场逐渐萎缩,但杆秤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天地良心的标尺”“公平公正的象征”,如今许多顾客购买杆秤,不再把它当作一个度量器具,而是作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来收藏。